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 31日,著名摄影家翁乃强向中央美院美术馆捐赠了 143张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一组彩色“红卫兵”照片。在这个关注自我、关注细节的“小时代”,这组记录“大时代”的作品,让我们重新窥见了历史中那些深渊般的暗影。
1966年 8月 18日,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这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后,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革命小将”们举着《毛主席语录》,喊着“造反有理”的狂热口号,激动地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
翁乃强是《人民中国》的摄影记者,他背着好几台相机,拍下红卫兵们热切的脸,拍下潮水一般举起的手。他记得很清楚,快要入秋了,那天并不特别热,“毛主席一来,整个广场就沸腾了。红卫兵们高举《毛主席语录》,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上到天安门城楼,站在中央,开始检阅红卫兵,翁乃强从过去参加国庆游行的经验,判断毛主席会走到城楼西南角,他迅速冲到了西南观礼台,架好三脚架等着,“毛主席从城楼中间慢慢走到西边,把帽子摘下来,向红卫兵致意。我们听到毛主席用湖南口音喊,人民万岁。”
“咔嚓”,他按下快门。因为《人民中国》是对外宣传媒体,翁乃强得以使用当时国内少见的彩色胶卷。在照片中,他记录下了当时的蓝天、白云、红色的城墙、红色的旗帜……翁乃强说,他自己也是极为激动的。他 1936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1951年作为爱国华侨回到祖国,在北京,他加入少先队、共青团,接受党的教育,在中央美院毕业后成为摄影师。
回望“文革”,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但是在当时,我们就相信毛主席。”他诚恳地记录下了时代,“我们反映历史,拍了历史,历史也反映出我们当时的思想。”
令人唏嘘的是,这张照片在当时并没有刊出。“因为对日本发行,《人民中国》需要提前三个月发稿,截稿时间很紧张,而我们的照片已经来不及给有关部门审稿了。所以我们统一采用了新华社的照片,这张照片就被我自己珍藏了下来。”
一直到 2006年,这张照片几经辗转,最终在华辰影像的秋季拍卖会上一举拍得20.5万元的高价,才真正为人熟知。而此时,这张看着依然鲜艳的照片,已经走过了 40年风雨。
1966年 8月 18日,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这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后,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革命小将”们举着《毛主席语录》,喊着“造反有理”的狂热口号,激动地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
翁乃强是《人民中国》的摄影记者,他背着好几台相机,拍下红卫兵们热切的脸,拍下潮水一般举起的手。他记得很清楚,快要入秋了,那天并不特别热,“毛主席一来,整个广场就沸腾了。红卫兵们高举《毛主席语录》,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上到天安门城楼,站在中央,开始检阅红卫兵,翁乃强从过去参加国庆游行的经验,判断毛主席会走到城楼西南角,他迅速冲到了西南观礼台,架好三脚架等着,“毛主席从城楼中间慢慢走到西边,把帽子摘下来,向红卫兵致意。我们听到毛主席用湖南口音喊,人民万岁。”
“咔嚓”,他按下快门。因为《人民中国》是对外宣传媒体,翁乃强得以使用当时国内少见的彩色胶卷。在照片中,他记录下了当时的蓝天、白云、红色的城墙、红色的旗帜……翁乃强说,他自己也是极为激动的。他 1936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1951年作为爱国华侨回到祖国,在北京,他加入少先队、共青团,接受党的教育,在中央美院毕业后成为摄影师。
回望“文革”,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但是在当时,我们就相信毛主席。”他诚恳地记录下了时代,“我们反映历史,拍了历史,历史也反映出我们当时的思想。”
令人唏嘘的是,这张照片在当时并没有刊出。“因为对日本发行,《人民中国》需要提前三个月发稿,截稿时间很紧张,而我们的照片已经来不及给有关部门审稿了。所以我们统一采用了新华社的照片,这张照片就被我自己珍藏了下来。”
一直到 2006年,这张照片几经辗转,最终在华辰影像的秋季拍卖会上一举拍得20.5万元的高价,才真正为人熟知。而此时,这张看着依然鲜艳的照片,已经走过了 40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