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势而为,於人生而言是一种智慧,於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策略。
从金属製造转型至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施金城先生顺势而为,抓住时机,将其事业推上另一个台阶,不断扩展;择高处立,於人生而言是一种态度,於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方向。从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到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施金城先生热衷於与行业有关的公共事务,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奉献,不遗餘力;常言道,自强者恒强,助人者天助。步入製造业三十年,施金城先生步步为营,既完善自我又助推行业,增添香港製造业之光彩。
顺势而为,带领企业成功转型
1985年,完成无线通信专业的施金城先生投身香港工业界,学以致用,利用大学所学的电脑通讯知识,极力主张利用先进的CAD/CAM/CAE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其研究著作的学术文章,於1991年被台湾模具工业杂誌连续刊登十二期,亦因此於1992年获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邀请主讲实用五金冲压部件设计与生产课程。
素来,福建人有着爱拼敢赢、不断创业的进取精神。随着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开放,香港工业北移乃大势所趋,中港融合乃未来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此时代背景下,施金城先生意识到自己既拥有国内的高等教育又学习了西方管理文化(香港理工大学企业管理文凭和悉尼科技大学工程管理硕士),若能把握时机,立足香港,背靠祖国定能创一番事业。故於1993年合夥创立乐佳实业有限公司,为电子、电脑资讯行业提供精密金属零件。“金属製造,是一种把金属物料加工成为零件、组件、产品的工艺技术,即可适用於桥樑、轮船、汽车等大型零件,也可适用於钟表、珠宝、半导体的细微组件,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工业、科技,还是艺术品、手工艺等领域都涵盖。其製造工艺有机械加工、冲压、铸造、焊接、锻造等等。”说起自己的专业来,施金城先生如数家珍,不难看出他对这个行业的专精与热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工业长足进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欧美、日韩等多个大型汽车公司亦相继在国内设厂投产,为汽车零部件市场带来新的契机。千禧年代,中国汽车产业迈入快速成长期,同时在引导工业结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当时,香港製造业纷纷出现为汽车产业提供零部件的转型现象,为了引导、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成长,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适时成立並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2002年,把脈到汽车业在香港乃至整个世界的良好发展态势,施金城先生时不可失地抓住机会,果断迅速转型,将一部分工厂业务转至生产汽车金属零部件。“由於以前我是专门做电子行业的配件,所以将此技术转到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上,並没有太大的难度。”看似自然而然的发展,卻是一番智慧蕴藏在里面,日後的成效更是显著。
作为一家外向型企业,施金城先生的海外客户遍及多个国家,在2002年已开始为汽车大户“奥迪”生产配套的零部件,时至今日,他已成为宝马、奥迪、大众等著名汽车名牌的合作夥伴,生意亦稳中求进,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转型。
当下,许多曾与施金城先生一样经营着的金属製造公司,由於未来得及转型,依然停留在以往为低增值、传统产业提供配套,历经近年来成本、人工、原材料的重压之後变得苦不堪言。相反,提前成功转型的施金城先生可以稍鬆一口气,他表示,虽说公司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来自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但以核心技术和核心生产的金属製造领域仍未曾改变。由此可见,选择顺势而为不愧为一种睿智。
择高处立,贡献行业不言不悔
“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远处看”——习惯在逆境中生存,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福建商人,更有一种提携和帮助後来者、同行的意愿,作为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的一员,施金城先生具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的付出精神,为行业商会孜孜不倦地奉献。
加入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对於施金城先生来说並非偶然,对於早在2002年就成为该行业队伍中一员的他来说,进入行业商会里出力是自然而然的事,2013年在卸任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会长之後,2014年他被盛情邀请,担任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副会长一职。
他提及,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拥有许多有识之士,当年该会就是由吕新荣博士发起、一批卓有见识的本港企业的积极支持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推动协助之下,在1996年成立了香港汽车工业组,即是该会的前身。之後为进一步推广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及加强本港汽车零部件厂商整体的市场竞爭力,於1999年才正式註册为现在的“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至今拥有两百个以公司或个人名义参会的会员,会员多为从事汽车零部件设计、製造及投资等高增值的领域。
“汽车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集中的高端製造业,参与其中的成员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信息和知识。”作为製造业的一份子,施金城先生体会到许多同行业界在海外经济萧条、国内经济趋於放缓的双重冲击之下的处境,常与同行共同探讨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性蓝图,並就工业问题和诉求向立法会和政府反映意见。就在3月30日,他还接受政府BUD专项基金“企业支持计划”的邀请出席就 “迈向高增值与产业升级之路”课题进行专家分享演讲,与工业界的朋友交流经验,希望更多的优秀企业得以找到出路,他由衷地感触,“不断升级抓住时机转型,是每一家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施金城先生提及,特别是这几年来,欧美国家增速放缓,但中国汽车行业卻发展势头强劲,早在2009年产销量就首次实现全球第一,2010年又实现汽车产量1826.47万辆和销量1806.19万辆,创造了新的记录。更有调查报告显示,由於中国有政策支持及内销需求,虽然整车产销已被限製,但未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於施金城先生而言,还是满怀信心,目前他亦有意进入内销市场,经常和业界同仁前往内地考察。
不单将眼光放在同行,施金城先生还十分注重业界接班人的培养,他自身担任着闽南理工学院名誉董事和兼职教授、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常为大学生备课,授业解惑,其公司更是接纳了一批又一批中港即将毕业的优秀实习生,“我很乐意看到这些新鲜血液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探讨新课题,以及协助他们写好论文。”一批批的实习生经由施金城先生的精心培养,走向了各自的岗位,甚至部分精英学生认同他的经营理念,留在他的公司就职,发挥才智。
除了上文提及的两大协会外,施金城先生还担任着香港工业总会理事、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金属行业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以及港九塑胶製造商联合总会副主席等公职,繁忙的公职佔用到工作中的三分之一时间,“虽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我愿意跟大家分享,藉此促进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业。”
追求不止,做生活中的探险者
工作中,施金城先生常需要思考,不由得给人一种静的感觉,而在生活中,他卻是一位经常“动”起来、挥汗如雨的运动爱好者。
提及自己的运动生涯,施金城先生带着一丝自豪的神情。自小酷爱中国武术的他潛心修炼,从少年组、青年组、大学生组参加过无数的武术比赛,他还在大学时代就创立了南京邮电学院武术协会,並担任会长一职,亲自教授学校武术队並组织普及性的拳术训练班,掀起了全校师生学习太极拳的风气和热潮。赴港後於1985年又参加了香港第五届武术公开赛获得铜牌。现因工作关係已多年不练武术了,但由於武术功底深厚,转打高尔夫球动作驾轻就熟,多年来在商界高球比赛中也缕获奖项。
繁忙的工作之餘,施金城先生十分注重家庭生活,长假期间携家人外出旅遊,平时每逢周未就在家里和太太、两个女儿玩音乐。“我喜欢打鼓,还喜欢学习和演奏各种乐器”,正因长期爱好音乐这个共同的兴趣,所以和两个女儿十分合拍。
一个不断学习和追求新鲜事物的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乐趣的。人们常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不过於施金城先生来说,可以换种说法“生命不息,创业不止”,因为,在他的事业版图里,他是一名不断再创业的创业者,追随亦引领业界发展,完善亦成就自我!
【人物简介】
施金城先生,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金属行业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工业总会第七分组副主席、港九塑胶製造商联合总会副主席、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2008-2012年度会长、珠三角工业协会东莞分部执委、闽南理工学院名誉董事和兼职教授、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院士,乐佳实业有限公司、乐佳五金塑胶製品厂、乐思佳汽车五金製造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从金属製造转型至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施金城先生顺势而为,抓住时机,将其事业推上另一个台阶,不断扩展;择高处立,於人生而言是一种态度,於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方向。从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到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施金城先生热衷於与行业有关的公共事务,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奉献,不遗餘力;常言道,自强者恒强,助人者天助。步入製造业三十年,施金城先生步步为营,既完善自我又助推行业,增添香港製造业之光彩。
顺势而为,带领企业成功转型
1985年,完成无线通信专业的施金城先生投身香港工业界,学以致用,利用大学所学的电脑通讯知识,极力主张利用先进的CAD/CAM/CAE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其研究著作的学术文章,於1991年被台湾模具工业杂誌连续刊登十二期,亦因此於1992年获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邀请主讲实用五金冲压部件设计与生产课程。
素来,福建人有着爱拼敢赢、不断创业的进取精神。随着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开放,香港工业北移乃大势所趋,中港融合乃未来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此时代背景下,施金城先生意识到自己既拥有国内的高等教育又学习了西方管理文化(香港理工大学企业管理文凭和悉尼科技大学工程管理硕士),若能把握时机,立足香港,背靠祖国定能创一番事业。故於1993年合夥创立乐佳实业有限公司,为电子、电脑资讯行业提供精密金属零件。“金属製造,是一种把金属物料加工成为零件、组件、产品的工艺技术,即可适用於桥樑、轮船、汽车等大型零件,也可适用於钟表、珠宝、半导体的细微组件,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工业、科技,还是艺术品、手工艺等领域都涵盖。其製造工艺有机械加工、冲压、铸造、焊接、锻造等等。”说起自己的专业来,施金城先生如数家珍,不难看出他对这个行业的专精与热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工业长足进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欧美、日韩等多个大型汽车公司亦相继在国内设厂投产,为汽车零部件市场带来新的契机。千禧年代,中国汽车产业迈入快速成长期,同时在引导工业结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当时,香港製造业纷纷出现为汽车产业提供零部件的转型现象,为了引导、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成长,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适时成立並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2002年,把脈到汽车业在香港乃至整个世界的良好发展态势,施金城先生时不可失地抓住机会,果断迅速转型,将一部分工厂业务转至生产汽车金属零部件。“由於以前我是专门做电子行业的配件,所以将此技术转到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上,並没有太大的难度。”看似自然而然的发展,卻是一番智慧蕴藏在里面,日後的成效更是显著。
作为一家外向型企业,施金城先生的海外客户遍及多个国家,在2002年已开始为汽车大户“奥迪”生产配套的零部件,时至今日,他已成为宝马、奥迪、大众等著名汽车名牌的合作夥伴,生意亦稳中求进,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转型。
当下,许多曾与施金城先生一样经营着的金属製造公司,由於未来得及转型,依然停留在以往为低增值、传统产业提供配套,历经近年来成本、人工、原材料的重压之後变得苦不堪言。相反,提前成功转型的施金城先生可以稍鬆一口气,他表示,虽说公司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来自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但以核心技术和核心生产的金属製造领域仍未曾改变。由此可见,选择顺势而为不愧为一种睿智。
择高处立,贡献行业不言不悔
“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远处看”——习惯在逆境中生存,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福建商人,更有一种提携和帮助後来者、同行的意愿,作为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的一员,施金城先生具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的付出精神,为行业商会孜孜不倦地奉献。
加入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对於施金城先生来说並非偶然,对於早在2002年就成为该行业队伍中一员的他来说,进入行业商会里出力是自然而然的事,2013年在卸任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会长之後,2014年他被盛情邀请,担任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副会长一职。
他提及,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拥有许多有识之士,当年该会就是由吕新荣博士发起、一批卓有见识的本港企业的积极支持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推动协助之下,在1996年成立了香港汽车工业组,即是该会的前身。之後为进一步推广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及加强本港汽车零部件厂商整体的市场竞爭力,於1999年才正式註册为现在的“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至今拥有两百个以公司或个人名义参会的会员,会员多为从事汽车零部件设计、製造及投资等高增值的领域。
“汽车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集中的高端製造业,参与其中的成员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信息和知识。”作为製造业的一份子,施金城先生体会到许多同行业界在海外经济萧条、国内经济趋於放缓的双重冲击之下的处境,常与同行共同探讨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性蓝图,並就工业问题和诉求向立法会和政府反映意见。就在3月30日,他还接受政府BUD专项基金“企业支持计划”的邀请出席就 “迈向高增值与产业升级之路”课题进行专家分享演讲,与工业界的朋友交流经验,希望更多的优秀企业得以找到出路,他由衷地感触,“不断升级抓住时机转型,是每一家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施金城先生提及,特别是这几年来,欧美国家增速放缓,但中国汽车行业卻发展势头强劲,早在2009年产销量就首次实现全球第一,2010年又实现汽车产量1826.47万辆和销量1806.19万辆,创造了新的记录。更有调查报告显示,由於中国有政策支持及内销需求,虽然整车产销已被限製,但未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於施金城先生而言,还是满怀信心,目前他亦有意进入内销市场,经常和业界同仁前往内地考察。
不单将眼光放在同行,施金城先生还十分注重业界接班人的培养,他自身担任着闽南理工学院名誉董事和兼职教授、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常为大学生备课,授业解惑,其公司更是接纳了一批又一批中港即将毕业的优秀实习生,“我很乐意看到这些新鲜血液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探讨新课题,以及协助他们写好论文。”一批批的实习生经由施金城先生的精心培养,走向了各自的岗位,甚至部分精英学生认同他的经营理念,留在他的公司就职,发挥才智。
除了上文提及的两大协会外,施金城先生还担任着香港工业总会理事、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金属行业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以及港九塑胶製造商联合总会副主席等公职,繁忙的公职佔用到工作中的三分之一时间,“虽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我愿意跟大家分享,藉此促进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业。”
追求不止,做生活中的探险者
工作中,施金城先生常需要思考,不由得给人一种静的感觉,而在生活中,他卻是一位经常“动”起来、挥汗如雨的运动爱好者。
提及自己的运动生涯,施金城先生带着一丝自豪的神情。自小酷爱中国武术的他潛心修炼,从少年组、青年组、大学生组参加过无数的武术比赛,他还在大学时代就创立了南京邮电学院武术协会,並担任会长一职,亲自教授学校武术队並组织普及性的拳术训练班,掀起了全校师生学习太极拳的风气和热潮。赴港後於1985年又参加了香港第五届武术公开赛获得铜牌。现因工作关係已多年不练武术了,但由於武术功底深厚,转打高尔夫球动作驾轻就熟,多年来在商界高球比赛中也缕获奖项。
繁忙的工作之餘,施金城先生十分注重家庭生活,长假期间携家人外出旅遊,平时每逢周未就在家里和太太、两个女儿玩音乐。“我喜欢打鼓,还喜欢学习和演奏各种乐器”,正因长期爱好音乐这个共同的兴趣,所以和两个女儿十分合拍。
一个不断学习和追求新鲜事物的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乐趣的。人们常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不过於施金城先生来说,可以换种说法“生命不息,创业不止”,因为,在他的事业版图里,他是一名不断再创业的创业者,追随亦引领业界发展,完善亦成就自我!
【人物简介】
施金城先生,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金属行业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工业总会第七分组副主席、港九塑胶製造商联合总会副主席、香港金属製造业协会2008-2012年度会长、珠三角工业协会东莞分部执委、闽南理工学院名誉董事和兼职教授、泉州光电信息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院士,乐佳实业有限公司、乐佳五金塑胶製品厂、乐思佳汽车五金製造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