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簡介]
陳偉先生,惠山園景有限公司董事、中興綠化有限公司董事、香港深圳市坑梓同鄉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深圳市坪山同鄉會副會長、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有限公司監事長、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學校註冊校董、香港上水惠州幼稚園名譽校董、香港商界展關懷“關懷大使”、香港農業聯合會會董、香港園林樹藝專業人員總會會員、香港惠東同鄉總會會務顧問、香港惠州同鄉會總會理事、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會董。
從一無所有到擁有百名員工的公司,陳偉先生靠的是一個“闖”字,按他的話說,“七十二行,我做了七十一行”,終而立志在“大自然的美化師”行業——園林绿化行業奮鬥終生。如今,他所創立的惠山園景有限公司和中興绿化有限公司,業務遍及香港各地,深受客户信任,成為香港園林绿化行業一塊響當當的招牌;闖出一片天的他心懷故土,身擔社責,服務於深圳坪山及惠州多個社團,廣播善緣,致力為家鄉與香港之間搭建一座交流合作的橋樑,貢獻諸多。
以勤為帆,他揚起事業之船;以善為懷,他反哺故土恩情。
有情有義,陳偉先生如是也。忘我奮鬥,白手興家
——“俗话说七十二行,我做过七十一行”
歷經六七十年代的蕴釀,香港經濟迅速騰飛,這使許多人看到了希望,紛紛前往香港掘金。十八歲時,懷揣着追夢的陳偉先生,離開家鄉深圳坑梓,移民香港生活,然而這一切並非旁人看起來那麼簡單。
初來乍到,身無分文,年輕的陳偉先生克服内心的恐懼與徘徊,决定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那段時間,無論多苦,他堅持一個目標:堂堂正正做人,窮也要窮得有骨氣。為了糊口,他在厨房工作,又髒又累的工作並未讓他的生活有所好轉,隨即他又轉入建築行業,一樣是勞心勞力,不過他努力地鑽研,試圖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
餐飲業、建築業,小販、搬運、修理……什麼樣的工作,陳偉先生都願意嘗試,“每一行都試一試,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他都細心地觀察、分析未來發展趨勢,並認真掌握其中經營的訣竅,久而久之,為他今後創建自己的公司積累一定基礎。
有一次,陳偉先生進入了某绿化公司。二十多年前,這還是個比較新興的行業,但又是城市規劃建設當中十分重要的行業。試想,生活在水泥鋼筋混合的城市裏,幾簇绿色植物置於其中是多麼的可貴。於當今社會而言,绿化更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當年,做這份工時,我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竟會將它做成自己的事業。”
某日,陳偉先生外出工作,在中環碰到一位從加拿大回港的博士,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對陳偉先生做绿化工作的前景十分讚同,“绿化工作,可改善環境衛生又可維持生態平衡,真正是一項回馈大自然、為子孫積福、造福人類的大好事,你們就是大自然的美化師。”聽到博士的一番讚美,使陳偉先生堅定了绿化在未來的廣闊前景,遂决定以此奮鬥終生。
手勤脚勤、腦子轉得快,又富有領導能力,使得陳偉先生在公司裏迅速組織了一支團隊。一次,由老闆負責的工程時間緊迫,客户提出:倘若不能按時完成工程就罰款。在這個緊要關頭,老闆找到了陳偉先生幫助,他二話不說,接到工程立即召集數十位原同事,經過精心部署,用了整整一個晚上通宵作業,將原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圓滿完成。第二天早上,客户對工程非常滿意,如數支付工程款,從而挽回了公司的損失。
此時,獨當一面的陳偉先生决意與太太聯手創建自己的事業。九十年代,惠山園景有限公司、中興绿化有限公司相繼成立。說起公司名的來由,還包含着陳偉伉儷的一番良苦用心呢。原來,“中興”取自於他們兩夫妻從小長大的村子名稱,而其中“惠山”是村名“偉珊”的諧音,由此可見,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
當初創業,陳偉先生只請了幾個人,與此同時,與其共同創業的太太還要兼顧家庭,照顧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其中的艱苦可想而知。“剛開始,我們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出口碑。”視信譽為公司命脈的他,保證每個工程出色地完成,“有了口碑以後,需要的人們自然會找到你。”果不其然,隨着其所承包的工程完成之後,在绿化業界形成口碑,眾多建築商都纷纷遞來橄欖枝。
發展至今,陳偉先生的公司承接了香港許多知名建築商的绿化工作,包括迪士尼的绿化保育工程等,業務遍及香港各地,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園林工程設計、施工、養護;園林苗木、花卉、草皮的培育和銷售,園林技術諮詢等一條龍服務的專業性、高質素公司,引領業界發展,深受客户信任。
反哺社會,樂在服務
——“对社會做贡獻,让我有满足感”
如今,陳偉先生旗下的員工已達百人,前幾年他還獲得了香港商界展關懷“關懷大使”的稱號,這其中,又有什麼感人的故事呢?
據悉,香港商界展關懷計劃,是2002年開始推出,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商界緊密聯繫,擔當橋樑角色,鼓勵其與社會服務界建立互惠及緊密的夥伴合作關係,携手建立關懷社區的精神。當年,身為社會的一份子,陳偉先生擔當社責,踴躍地加入到計劃當中。
往常,更生人士難以融入社會,容易導致其又一次走上歧途。陳偉先生積極更生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一部分由自身公司接納,一部分則是需要招人的朋友公司,“如果這些更生人士在社會上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自立更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們重蹈覆轍,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社會。”連續數年,他都致力倡導公平、公義及關懷的社會,幫助一批批更生人士找到各自的發展方向,重新回歸正軌,而他這一善舉,也赢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許,授予其“關懷大使”稱號。
在事業上卓有建樹後,陳偉先生回到了家鄉,將一片愛心帶到了家鄉。他出生在深圳市坑梓,對那裏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坑梓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北接惠州,是深圳市大工業區所在地,也是深圳東部的新興工業重鎮。”今天的坑梓,街道四通八達,商業區繁華熱鬧,談起這些,陳偉先生一臉的自豪,而以往的坑梓並非這樣,“以前的年輕人留在村裏走投無路,只有另尋出路。” 為了能讓家鄉發展得更好,身在香港陳偉先生擔起身為坑梓人的責任,擔任香港深圳市坑梓同鄉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深圳市坪山同鄉會副會長之職,“組織同鄉會,我們希望能聚集起在香港的鄉親,大家溝通感情,搭建人脈關係平台,從而促進兩地的商務交流以及友誼來往,促進兩地共同發展。”每年,陳偉先生這些家鄉社團都返鄉交流、考察,希望讓兩地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由於坑梓與惠州接壤,一些惠州市同鄉會亦熱誠邀請陳偉先生加入,例如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我以往只是上水惠州同鄉會的會員,加入以後,跟着大家共商會務,做到今天擔任監事長。”秉持做人不怕吃虧理念,只要能幫得上忙,他都是義不容辭,“做人做事都無需太計較,多一點少一點,大家和睦即可。”還擔任着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學校、香港上水惠州幼稚園兩間學校校董的他,“對社會作貢獻,讓我有滿足感”,其所作所為,為身邊的人立下了榜樣。父承子傳,不忘根本
遊歷深圳坑梓,人們都會被那裏的依山傍水、擇基而建客家圍屋而折服,没錯,那裏曾經是客家文化的興盛之地,陳偉先生也是客家人中的一員。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他坦言自己是十分傳統的一份子。
相比其他移居異地的客家人不一樣,陳偉先生要求自己出生成長在香港的兩個兒子一定要學會客家話,“客家話,歷史悠久,是聯絡客家人的重要紐帶,就像是客家人的根,走到哪裏都不能丢。”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大兒子也有着濃厚的家鄉感情,擔任梅州市政協委員,還加入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可謂是:依依家鄉情,父子齊上陣。
當前,他的大兒子已成為事業上的得力助手,使其有更多時間與太太享受生活。“打拼這幾十年,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太太,她與我同甘共苦那麼多年,在事業和家庭上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正是因為這樣一對共扛風雨的人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現在,我的太太常感嘆,以往怎麼都想不到今天有如此好的生活,不愁吃穿,還可以適當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所以擁有今天的一切,我們都十分滿足。”但趨於半退休的陳偉先生,仍舊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到公司安排事務,其他時間便忙於公務。
“我相信,努力能令一個人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氣餒,不要怕吃苦,不要怕付出,依靠自己所赢取的明天最可靠,也最值得慶祝與回味。”談起這些,陳偉先生一臉篤定,正可謂:
“業以勤為本,慈以善為懷”,善心常在,奮鬥不止,人生無悔!
陳偉先生,惠山園景有限公司董事、中興綠化有限公司董事、香港深圳市坑梓同鄉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深圳市坪山同鄉會副會長、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有限公司監事長、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學校註冊校董、香港上水惠州幼稚園名譽校董、香港商界展關懷“關懷大使”、香港農業聯合會會董、香港園林樹藝專業人員總會會員、香港惠東同鄉總會會務顧問、香港惠州同鄉會總會理事、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會董。
從一無所有到擁有百名員工的公司,陳偉先生靠的是一個“闖”字,按他的話說,“七十二行,我做了七十一行”,終而立志在“大自然的美化師”行業——園林绿化行業奮鬥終生。如今,他所創立的惠山園景有限公司和中興绿化有限公司,業務遍及香港各地,深受客户信任,成為香港園林绿化行業一塊響當當的招牌;闖出一片天的他心懷故土,身擔社責,服務於深圳坪山及惠州多個社團,廣播善緣,致力為家鄉與香港之間搭建一座交流合作的橋樑,貢獻諸多。
以勤為帆,他揚起事業之船;以善為懷,他反哺故土恩情。
有情有義,陳偉先生如是也。忘我奮鬥,白手興家
——“俗话说七十二行,我做过七十一行”
歷經六七十年代的蕴釀,香港經濟迅速騰飛,這使許多人看到了希望,紛紛前往香港掘金。十八歲時,懷揣着追夢的陳偉先生,離開家鄉深圳坑梓,移民香港生活,然而這一切並非旁人看起來那麼簡單。
初來乍到,身無分文,年輕的陳偉先生克服内心的恐懼與徘徊,决定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那段時間,無論多苦,他堅持一個目標:堂堂正正做人,窮也要窮得有骨氣。為了糊口,他在厨房工作,又髒又累的工作並未讓他的生活有所好轉,隨即他又轉入建築行業,一樣是勞心勞力,不過他努力地鑽研,試圖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
餐飲業、建築業,小販、搬運、修理……什麼樣的工作,陳偉先生都願意嘗試,“每一行都試一試,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他都細心地觀察、分析未來發展趨勢,並認真掌握其中經營的訣竅,久而久之,為他今後創建自己的公司積累一定基礎。
有一次,陳偉先生進入了某绿化公司。二十多年前,這還是個比較新興的行業,但又是城市規劃建設當中十分重要的行業。試想,生活在水泥鋼筋混合的城市裏,幾簇绿色植物置於其中是多麼的可貴。於當今社會而言,绿化更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當年,做這份工時,我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竟會將它做成自己的事業。”
某日,陳偉先生外出工作,在中環碰到一位從加拿大回港的博士,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對陳偉先生做绿化工作的前景十分讚同,“绿化工作,可改善環境衛生又可維持生態平衡,真正是一項回馈大自然、為子孫積福、造福人類的大好事,你們就是大自然的美化師。”聽到博士的一番讚美,使陳偉先生堅定了绿化在未來的廣闊前景,遂决定以此奮鬥終生。
手勤脚勤、腦子轉得快,又富有領導能力,使得陳偉先生在公司裏迅速組織了一支團隊。一次,由老闆負責的工程時間緊迫,客户提出:倘若不能按時完成工程就罰款。在這個緊要關頭,老闆找到了陳偉先生幫助,他二話不說,接到工程立即召集數十位原同事,經過精心部署,用了整整一個晚上通宵作業,將原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圓滿完成。第二天早上,客户對工程非常滿意,如數支付工程款,從而挽回了公司的損失。
此時,獨當一面的陳偉先生决意與太太聯手創建自己的事業。九十年代,惠山園景有限公司、中興绿化有限公司相繼成立。說起公司名的來由,還包含着陳偉伉儷的一番良苦用心呢。原來,“中興”取自於他們兩夫妻從小長大的村子名稱,而其中“惠山”是村名“偉珊”的諧音,由此可見,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
當初創業,陳偉先生只請了幾個人,與此同時,與其共同創業的太太還要兼顧家庭,照顧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其中的艱苦可想而知。“剛開始,我們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出口碑。”視信譽為公司命脈的他,保證每個工程出色地完成,“有了口碑以後,需要的人們自然會找到你。”果不其然,隨着其所承包的工程完成之後,在绿化業界形成口碑,眾多建築商都纷纷遞來橄欖枝。
發展至今,陳偉先生的公司承接了香港許多知名建築商的绿化工作,包括迪士尼的绿化保育工程等,業務遍及香港各地,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園林工程設計、施工、養護;園林苗木、花卉、草皮的培育和銷售,園林技術諮詢等一條龍服務的專業性、高質素公司,引領業界發展,深受客户信任。
反哺社會,樂在服務
——“对社會做贡獻,让我有满足感”
如今,陳偉先生旗下的員工已達百人,前幾年他還獲得了香港商界展關懷“關懷大使”的稱號,這其中,又有什麼感人的故事呢?
據悉,香港商界展關懷計劃,是2002年開始推出,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商界緊密聯繫,擔當橋樑角色,鼓勵其與社會服務界建立互惠及緊密的夥伴合作關係,携手建立關懷社區的精神。當年,身為社會的一份子,陳偉先生擔當社責,踴躍地加入到計劃當中。
往常,更生人士難以融入社會,容易導致其又一次走上歧途。陳偉先生積極更生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一部分由自身公司接納,一部分則是需要招人的朋友公司,“如果這些更生人士在社會上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自立更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們重蹈覆轍,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社會。”連續數年,他都致力倡導公平、公義及關懷的社會,幫助一批批更生人士找到各自的發展方向,重新回歸正軌,而他這一善舉,也赢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許,授予其“關懷大使”稱號。
在事業上卓有建樹後,陳偉先生回到了家鄉,將一片愛心帶到了家鄉。他出生在深圳市坑梓,對那裏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坑梓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北接惠州,是深圳市大工業區所在地,也是深圳東部的新興工業重鎮。”今天的坑梓,街道四通八達,商業區繁華熱鬧,談起這些,陳偉先生一臉的自豪,而以往的坑梓並非這樣,“以前的年輕人留在村裏走投無路,只有另尋出路。” 為了能讓家鄉發展得更好,身在香港陳偉先生擔起身為坑梓人的責任,擔任香港深圳市坑梓同鄉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深圳市坪山同鄉會副會長之職,“組織同鄉會,我們希望能聚集起在香港的鄉親,大家溝通感情,搭建人脈關係平台,從而促進兩地的商務交流以及友誼來往,促進兩地共同發展。”每年,陳偉先生這些家鄉社團都返鄉交流、考察,希望讓兩地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由於坑梓與惠州接壤,一些惠州市同鄉會亦熱誠邀請陳偉先生加入,例如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我以往只是上水惠州同鄉會的會員,加入以後,跟着大家共商會務,做到今天擔任監事長。”秉持做人不怕吃虧理念,只要能幫得上忙,他都是義不容辭,“做人做事都無需太計較,多一點少一點,大家和睦即可。”還擔任着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學校、香港上水惠州幼稚園兩間學校校董的他,“對社會作貢獻,讓我有滿足感”,其所作所為,為身邊的人立下了榜樣。父承子傳,不忘根本
遊歷深圳坑梓,人們都會被那裏的依山傍水、擇基而建客家圍屋而折服,没錯,那裏曾經是客家文化的興盛之地,陳偉先生也是客家人中的一員。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他坦言自己是十分傳統的一份子。
相比其他移居異地的客家人不一樣,陳偉先生要求自己出生成長在香港的兩個兒子一定要學會客家話,“客家話,歷史悠久,是聯絡客家人的重要紐帶,就像是客家人的根,走到哪裏都不能丢。”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大兒子也有着濃厚的家鄉感情,擔任梅州市政協委員,還加入香港上水惠州同鄉會,可謂是:依依家鄉情,父子齊上陣。
當前,他的大兒子已成為事業上的得力助手,使其有更多時間與太太享受生活。“打拼這幾十年,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太太,她與我同甘共苦那麼多年,在事業和家庭上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正是因為這樣一對共扛風雨的人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現在,我的太太常感嘆,以往怎麼都想不到今天有如此好的生活,不愁吃穿,還可以適當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所以擁有今天的一切,我們都十分滿足。”但趨於半退休的陳偉先生,仍舊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到公司安排事務,其他時間便忙於公務。
“我相信,努力能令一個人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氣餒,不要怕吃苦,不要怕付出,依靠自己所赢取的明天最可靠,也最值得慶祝與回味。”談起這些,陳偉先生一臉篤定,正可謂:
“業以勤為本,慈以善為懷”,善心常在,奮鬥不止,人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