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的精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教学激情所感染,为她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其中,她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算”融进了语文课堂,“算”出了成效,“算”出了精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算”出圆明园面积之“大”
  【片段一】
  窦: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大礼堂,大不大?
  生(异口同声):大——
  窦:据老师了解,圆明园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个平方,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大礼堂?(孩子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我估计是1∶3000,有3000个大礼堂这么大。
  窦:你可真会说话,留有余地,自己拿不准,就说“估计”,真不错!
  不过老师告诉你,不止这么大!再猜猜。
  生:可能是1∶4000。
  窦:“可能”用得好!往上猜——
  生:也许是1∶6000。
  窦:再猜猜——
  生:大概是1∶10000吧。
  窦:嗯,圆明园差不多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
  众生:哇!真大呀!(学生发出感慨)
  【赏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圆明园之大,窦老师告诉学生面积有458.9公顷,但458.9“公顷”到底是多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模糊的认识。于是,窦老师让孩子们以正在上课的大礼堂为“参照物”,估算一下圆明园的大小。孩子们面对眼前熟悉的“大礼堂”,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获得了真切的感受。在这“算”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语文课上做起了“数学”,他们的小手高高举起,发言争先恐后;在这“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说话”,用上了“估计”、“也许”、“可能”、“大概”这些不确指的词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在这“算”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猜测”、“比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把不太了解的“圆明园”跟自己置身其中的“大礼堂”相比,很容易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10000多个“大礼堂”空间概念,使大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圆明园之大。
  
  “算”出圆明园景观之“多”
  【片段二】
  窦:圆明园中有景点一百多处,我们先来读读人们常说的“圆明园四十景”。
  (学生高声齐读:平湖秋月、西锋秀色、曲院风荷……)
  窦:孩子们,现在让你到圆明园去游览,你准备花多长时间?
  生:我准备花一天。
  窦:“跑”马观花。
  生:我准备花两天。
  窦:走马观花。
  生:我准备花一个月!
  窦:一天一景点,还有十景没看!
  生:我花两个月!
  窦: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生:我想,这么美,这么大的圆明园,这么多的景点,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能细细品味一番呢?(众笑)。
  【赏析】初一听,老师已经告诉学生有一百多景,学生不就知道圆明园景点很多了,再让学生“算”游览时间不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然而,细细斟酌,你就会发现这一细节的精妙之处:第一,在学生“预算”游览时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要想“细细品味”圆明园,就得花费很长的时间(只40景点就需要两个月左右),从而加深并强化了学生的认识,让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的“100多处”景点在学生大脑中变得“丰满”起来。第二,本环节照应课始对圆明园面积的“估算教学”。“预算”游园时间之“长”、圆明园景点之“多”,可以反衬园的面积之“大”,而“估算”圆明园面积之“大”,又为园中景点之“多”打下伏笔。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圆明园毁灭之损失为什么“不可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中有需要花费“数月”才能尽情观赏的诸多景点建筑被付之一炬。所以,这一“算”又为以后的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不可估量”作了一个有力的铺垫。
  
  “算”出圆明园毁灭之“重”
  【片段三】
  窦: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呀!同学们,一天是多少个小时?
  生:24小时。
  窦:三天三夜多少个小时?
  生:72小时。
  窦:一小时多少分钟?
  生:60分钟。
  窦(急切地):72小时是多少分钟?
  生(快速地):4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窦(急切地):4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
  生(快速地):8640个半分钟。
  窦: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像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窦: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窦: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像一下,而且是在10000多个大礼堂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像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我们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赏析】“一秒种”眨眼之间,半分钟”转瞬即逝,就是“三天三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是个很短的“时段”。然而,在1860年10月中旬的圆明园,熊熊燃烧的大火每分每秒、每时每刻都吞噬着“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窦桂梅老师带着学生把“三天三夜”精确到了“小时”,化解成了8640个“半分钟”,让学生设身体验“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觉到大火焚烧时间“之”长,真切感受到大火毁灭之“严重”。如此“精确计算”并“入境体验”刺痛了大家的心,在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不忘国耻,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对于“估算”面积大小、“预算”游览天数、“精确计算”火烧时间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简简单单”,实则“匠心独运”,加之窦桂梅老师巧妙的点拔,精妙的点评,炉火纯青的课堂驾驭能力,使得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如此三“算”不时迸发师生智慧的火花,彰显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226551)
其他文献
语文课改,如同一缕春风,撩拨得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更能深刻体会新语文课程的文学魅力:巍巍群山,滴滴露珠,心被大自然文学熏陶,变得清澈而有了生机和活力。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因此,实行新课改以来,如何有效进行诗歌教学,实现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就显得尤为重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注重情感体验是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并且特别指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
期刊
长期以来,职中的作文似乎是最不重要的学科,"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状况堵塞了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实力,我就学生作文如何创新指导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得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用 "游戏法"指导作文     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
期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作为一名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者,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给一代青年是使命在肩,工作使然。为此,在平时教学中,在点滴的人生行进中,我同我的学生一起,感受并沐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特整理出一节作文课教案,展示我对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审美 创新 个性    认识你自己  ——写在太阳神际波
期刊
对联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直到现在,对联在诸多场合,仍有其较大的实用性、娱乐性,可以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笔者不揣鄙陋,举例浅论一下对联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修辞手法。   1、拆字 巧妙地利用汉字结构上的离合关系来表达
期刊
鲁迅的《故乡》以其深邃的思想、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名篇。它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用饱含情感的笔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寄托希望,把对故乡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深深地寄寓在小说的形象描绘之中。  一篇精深的艺术作品,要真正把握其内蕴,固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其突破点总是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中,《故乡》中的“我”就是体现作品内蕴思想的关键形象,
期刊
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是读者对小说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作为《红楼梦》“楔子”(前五回)中的第三回,主人公“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将引出这部宏篇巨著中的许多人物,尤其是举足轻重的王熙凤和主人公贾宝玉。该以怎样的情节让这部戏中的人物在林黛玉的眼中依次登场,又以怎样的方式设置宝黛初次想见,是曹雪芹精心构思的主要环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这位文学大师以其精湛绝伦的艺术笔墨为我们创置了独具
期刊
这是一则非常优美的西班牙故事,构思精巧,叙事简炼,生动感人。  一对新婚夫妇因生活贫困,丈夫外出打工,在长长的20年分离期间,他们相互忠诚,儿子也长大成人了。20年后,一家人幸福团聚,凭借劳动所得,苦尽甘来,他们终于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此为美好。  看通篇文章,前面交代的每一件事,后面都有回应;后来发生的事,前面也早有铺垫。整个故事虽然时间跨度长,头绪多,情节也比较复杂,作者却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期刊
草原小路   (一个老邮递员手记)  我早就熟悉草原的小路,  清脆的驼铃拨开早晨的迷雾,  骆驼昂着头一上一下默默地举步,  把我驮向沙漠的深处。    我看过多少年前黑暗的帐幕,  戴镣铐的手打好锁链交给牧主,  铁匠妻子低下眼,两片结冰的湖,  我不愿说话,从早晨坐到中午。    我把骆驼拴在集市旁边,  铁匠和妻子早日不见,  也许生活在繁华新城的居民点,  小路也已蜿蜒在高压线铁塔下面。
期刊
夕阳西下,海滩上的小男孩依旧在寻找,寻找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正如我们也在寻找,寻找我们心中最美的贝壳,那贝壳中充满了理想的芬芳。  【感悟材料,理解了故事的含义,贝壳比喻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事物,是“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那是潜埋在心灵深处的贝壳,它是人们企盼的理想,它有着永恒的火焰与不变的光辉。世界的存在,便是以它为养料。  【点出了贝壳的比喻义——是人们企盼的理想。】  大爱无言,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