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是开展“德、智、体、美”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并且过于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体育兴趣、体育精神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如何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如何改善体育教学方法成为关键点。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究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9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贯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并不断的演变而来。体育精神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自我和团结协作的竞技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体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体育教育精神更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
一、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体育精神的信念和追求,每一个运动的背后都有其体育精神的存在。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环代表着着五个大洲,其更多蕴含的是一种世界团结一心的体育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理念落后,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教学理念会影响教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小学阶段体育学科并不是升学的核心科目,所以一直被忽视。这也就导致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课堂教学缺乏规范性,甚至教学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较差。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特别是有些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有序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落后
体育课程作为以室外教学为主的课程,学生原本是充满期待而且乐于参与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玩本身就是他们的天性。但是,从现状来看,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参与热情不是很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太落后。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授动作、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参与其中,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策略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上升的年龄段,所以,这阶段要加强意志品质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在严格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又要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够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基础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安排组织诸如跳远、跳高等这类能够增强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活动。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小学生表现出畏缩恐惧的消极意识,当我们充分了解并把握了学生消极意识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制定方案和计划,采取措施。
(2)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体育精神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集中体现。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就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但是团队意识较弱的现实,在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不足,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构建有凝聚力的团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精神
在小学的体育运动中,大多都是趣味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运动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小学生尊重体育精神和体育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才能保障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大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体育运动中,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比较散漫,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四人三足”的游戏活动,大家齐喊“左右左”,迈着自己的“左右左”脚,始终牢记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在团队之间的配合意识,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4)渗透良好德育思想,培养良好体育品格
体育品格是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体育素养的灵魂,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德育教育理念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基此,在平时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时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等一些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指导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以及良好的体育品格,让他们可以积极自主地融入到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或训练活动中来,尽享体育之乐。此外,为了促使学生良好体育品格的形成,教师还要注意渗透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方面知识,促使他们可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
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不只是为了维持教学秩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课中,体育精神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并使用多媒体、微课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理解体育精神。在体育课中,可以播放奥运会的夺冠集锦,让学生回顾中国的夺冠历程,体会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出现失利的情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并再接再厉,承认失败后继续努力,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后,还拥有强大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宗在紅.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析[J].教书育人,2019(34):63.
[2]魏兴.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8(10):65-66.
[3]鲁潇.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44-4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9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贯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并不断的演变而来。体育精神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自我和团结协作的竞技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体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体育教育精神更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
一、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体育精神的信念和追求,每一个运动的背后都有其体育精神的存在。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环代表着着五个大洲,其更多蕴含的是一种世界团结一心的体育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理念落后,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教学理念会影响教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小学阶段体育学科并不是升学的核心科目,所以一直被忽视。这也就导致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课堂教学缺乏规范性,甚至教学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较差。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特别是有些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有序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落后
体育课程作为以室外教学为主的课程,学生原本是充满期待而且乐于参与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玩本身就是他们的天性。但是,从现状来看,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参与热情不是很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太落后。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授动作、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参与其中,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策略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上升的年龄段,所以,这阶段要加强意志品质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在严格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又要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够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基础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安排组织诸如跳远、跳高等这类能够增强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活动。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小学生表现出畏缩恐惧的消极意识,当我们充分了解并把握了学生消极意识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制定方案和计划,采取措施。
(2)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体育精神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集中体现。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就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但是团队意识较弱的现实,在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不足,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构建有凝聚力的团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精神
在小学的体育运动中,大多都是趣味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运动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小学生尊重体育精神和体育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才能保障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大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体育运动中,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比较散漫,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四人三足”的游戏活动,大家齐喊“左右左”,迈着自己的“左右左”脚,始终牢记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在团队之间的配合意识,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4)渗透良好德育思想,培养良好体育品格
体育品格是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体育素养的灵魂,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德育教育理念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基此,在平时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时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等一些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指导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以及良好的体育品格,让他们可以积极自主地融入到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或训练活动中来,尽享体育之乐。此外,为了促使学生良好体育品格的形成,教师还要注意渗透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方面知识,促使他们可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
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不只是为了维持教学秩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课中,体育精神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并使用多媒体、微课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理解体育精神。在体育课中,可以播放奥运会的夺冠集锦,让学生回顾中国的夺冠历程,体会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出现失利的情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并再接再厉,承认失败后继续努力,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后,还拥有强大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宗在紅.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析[J].教书育人,2019(34):63.
[2]魏兴.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8(10):65-66.
[3]鲁潇.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