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常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都是以“纠错式”的理念为基础,这不仅造成了公众对同性恋群体认知的偏离,也造成了同性恋群体自我认知的自卑、割裂、挫败感。试图建立以“文化分离意识”为视角的认识论,以形成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生活状况的认识,并提出了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建立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同性恋 纠错式 文化分离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61-04
  1 本文的理论视角
  当研究人员对某位研究对象已有了先入之见,他倾向于去寻找那些符合某种思维定式的信息。笔者有理由相信,对于同性恋作为一个概念本身的各种特定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导致特定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动机,最终形成相应的特定的研究结果。因此,在本文的开头,笔者需要对“同性恋”、“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等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笔者发现,已有的相关研究往往是从“纠错式”的方向出发,即认为同性恋属于一种强烈的性格特征、成为同性恋必定有着某种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会对人的全部的非性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某些研究者甚至认为作为一种行为模式的同性恋是自毁性的或是心理障碍式的。他们试图以追本溯源式寻找形成同性恋形成变态人格的原因(先天的变异因素或是人们成长过程中诱使他们脱离正常轨道导致同性恋的错误因素),然后将这些寻找出的原因与同性恋者作为社会其他身份的非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心理纠错机制。在当前的调查研究中人们往往还在沿袭这一思维定式;尤其在中国大学生同性恋问题研究中,“同性恋”仍被归为性心理障碍一类,研究者注重分析其性取向性心理产生的种种原因以及面临的心理问题,由此制定大学生同性恋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救济式的措施。
  这种研究方式的不足和误区在于:(1)先入之见引导研究者循着某一思维定式去研究而无突破;(2)在同性恋者性身份与其他社会身份之间牵强的寻找一种密切联系,执着于寻找同性恋除性行为其他很多非性活动方式,如工作,文化,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二元对立的证据,甚至当做同性恋与异性恋智力和道德的对立面,如果异性恋是A,B,C,那么同性恋就是非A,非B,非C;(3)原因和结果的倒置。由于研究者从寻找同性恋心理变异原因入手,因此在分析当前同性恋的处境和面对的何种心理问题时就理所当然的将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归于所谓的“导致他们性倾向的心理原因”,或归于“先天或是后天的性格缺陷”。
  综上所述,笔者对于同性恋的定义将以酷儿理论为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决定某一时间的性倾向的并不是身理心理等的特定的原因,而是性行为本身。由此笔者的研究方向也不再执着于探讨同性恋性倾向形成的原因,而是从同性恋者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过程展开。这一过程中,同性恋者面对他自身的同时也面对外界、社会,他们不仅在自我发现,也在自我选择。笔者将以同性恋者发现与选择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为起点,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当前的生存状态与境遇和面临的各种问题。
  2 大学生同性恋身份认同
  所谓自我身份认同,就是对自身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它是个人一系列个性的统一,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整体性标识。个人的认同集中体现了其道德特殊性,它是对“我是谁”的这一问题的自我回答。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我的认同是有提供框架或视角的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角下,我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
  大学生同性恋者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具特殊性,也具普遍性。当他们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时,除了认同自我性身份之外,还应当包含对我是大学生,在将来我将成为步入社会的成员,一个工作的人,一个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服务于社会,管理国家事务的人等种种社会角色的认同与承诺。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对同性恋群体未来的生存状态及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我国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自我身份认同往往是紧张的,缺乏安全感,割裂式的以及缺乏信心的。
  当前的中国社会虽然开始呈现一个开放宽容的态势发展,各个群体对同性恋现象也有所包容、有所理解,但往往都是采取旁观者的视角漠然观之。由于同性恋标签在社会中过分醒目,大学生同性恋者不得不设法处理好自己的性取向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同性恋者渴望被外界接受与肯定其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却畏惧与压力、不得不对其性身份保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他们难以忍受。他们中许多人采取的措施是,逐渐脱离开正常的世界,对它保持少量的情感及社会联系。于是,同性恋群体变得对他们越来越重要,这也就导致了割裂式的身份认同(也即是将性身份与其他社会身份剥离),“同性恋”成为他们唯一自我认同的身份和自我描述。在对同性恋身份充满折磨和苦难的认同过程中,同性恋就成了他对自身的主要称谓和生活的主要意义。大学生同性恋者处于一个心智尚在发展并不太成熟的阶段,往往对于爱情充满执着与冲动,却又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惶惑,更容易使自己陷入自虐式的沉湎。更尴尬的是,即使他们企图选择这种方式以获得自我同性恋身份的认同也只是一厢情愿。社群主义者泰勒说,没有一切外部制约而达到自由的自我是毫无个性的,从而也没有确定的目的。同样,割裂了一切社会联系的身份是孤立的且是没有目的的,并且最终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一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与他人的参照关系中,才能真正发现和界定自我。所以,大学生同性恋者采取自闭的方式消极抵抗,争取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也是盲目的,无方向感的并且最终失败的。
  从大学生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看,很多人往往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信心。根据社群主义的观点,身份构成不能是无目的的,它必须由目的构成。我们想要理解个人是谁,我们必须考察个人的目的和价值;而要考察个人的目的和价值,又必须考察社群的共同目的。社群主义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个人所处的社群中实现的;自我的界限的是开放的,主体有能力参与其认同的构成,能够形成自我认同的那些目的,所以人们具有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但这还不够,人们不仅需要具有做出判断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对这些判断的信心已作支撑——显然大学生同性恋者缺乏这种信心。事实上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想方设法的隐瞒或不敢公开就是他们自卑,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缺乏自信首先来源于他们自己性取向合理性的不相信,其次他们就算相信也无法证实这种取向的合理性与行为的正当性,再次就是社会对于他们心理和行为合法性的不确证。缺乏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持与自身道德感的支撑,导致他们对自我目的的判断,身份的认同缺乏信心。
  3 大学生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的状况
  笔者将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描述成一个在社会中、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我与判断选择自我的过程,它既需要对于自我的认识与确认,也需要社会的确证与肯定。笔者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放置于一个特殊的关系网中,集中分析其周围大学生对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大学生同性恋者对于自身,对于所处同性恋圈认知和态度。
  在发放的针对非同性恋大学生的网络问卷中,我们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性恋可见度还是较高的。在回答“你的身边有同性恋吗”这一问题时,有36.6%的人回答是,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在2008年对于中国大中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的关于同性恋可见度的比例(当时只有7.5%的人回答在认识的人当中有同性恋)。这反映出在近几年中社会呈现一个越来越宽容的发展态势:学者们通常认为同性恋者在对其比较宽容的社会中的可见度高。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普遍接受与理解。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盲从于传统与权威,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同性恋有较高的宽容度。
  这种高宽容度也表现在非同性恋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同性恋的态度上。在问及“如何看待同性恋”时,有27.2%的人选择“支持别人,人都有争取自我的权利”,57.7%的人选择“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同性恋采取的是理解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该盲目的乐观:这些数据掩盖了一些对同性恋群体的并不友好的态度。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同性恋”时,11.7%的人选择“难以接受,比较恶心”,甚至有人在其他选项中注明,“不符合自然规律,不该存在”彻底的对其加以否定。在对同性恋成因认识中,有人注明,“心理畸形,审美问题”。在问及对腐男腐女现象如何看待时,有人指出有违人伦、道德,坚决抵制,有人指出表示无奈,觉得无聊,一些人甚至使用语言暴力借助攻击社会上的腐男腐女以攻击同性恋。这很有可能与社会主流文化(包括传统伦理,道德,习惯以及社会舆论,主导话语)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有关。首先,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他们的性观念和行为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身处其间的文化的影响。他们总是习惯把主流社会为自己设计的性脚本当做唯一正确的脚本,遵循这一脚本,去定义甚至强迫他人接受同谁做、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怎样做这一系列规范,并且由于自己的脚本符合社会主流而标榜自己的性取向,排斥其他异于自己的取向和行为方式。其次,这种排斥的态度也有的源于对于性话题本身的回避。中国文化虽对性不极端否定,但含蓄隐晦,性往往可为不可说,这种非宗教式的禁欲主义传统使得某些大学生往往厌恶公开谈论设及性的话题,并失之偏颇的认为同性恋行为出于一种肮脏的性欲;另外有些人则选择将自身置于一个蒙昧无知而又自认为安全的状态,拒绝去了解,以保持自我思想的纯洁性。最后,同性恋行为方式而不是同性恋本身也会引发恐惧。福柯提出,同性恋似乎作为一种宣扬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一种强烈的情感生活,而不需要一种稳定持久的关系,这是一种不寻常的,令人难以接受的非一夫一妻制的人际关系。
  问卷中那些持理解与宽容态度的人也是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的方面。首先要肯定社会的一个不断去包容,不断呈现多样化的的发展方向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接受和包容不同事物能力的提高,同性恋面对的是一个相对于以前大大改善的环境。但我们还是需要从中发现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理解但不支持的旁观者的态度,而即使有支持的态度,也多数是一些不成熟的支持者。在问卷中对同性恋成因的问题中,很多人都采取一种纠错式的理解,暗示同性恋取向的可纠错性与纠错的正当性,50.2%的人认为同性恋成因与儿时不好的经历有关,49.8%认为是天生喜欢,还有少数人提出是基因原因或是后期没有去采取必要措施规避。在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上, 大学生大多数选择只要不影响我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具体体现在对“如果有同性对你有过过于亲密的暗示,你能接受吗?”与“如果有可能,你会去尝试一下同性恋吗”问题的回答中,分别有85.7%的人择不能接受,86.8%的人选择不会去尝试。可见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表示适当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也保留对自己所认可文化习惯传统的坚持。在回答“身边同性恋会不会改变你对同性恋的理解”问题时,61.9%的人选择不会,在“你会被他们的爱情打动吗”问题中,只有22.3%的人选择会。可见对于同性恋,他们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文化隔离的旁观者的态度,将同性恋文化隔离为一个与自身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少数群体的文化,分离出正常的世界远远的观望,在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保持一段礼貌的距离。而那些不成熟的支持者其不成熟表现在他们支持同性恋的形形色色的理由方面,在对问答题对当前腐男腐女现象的回答中,有人说日本动漫描写的无限和谐,攻受都很完美,有人说够幻想刺激,有人说长得帅的人在一起很养眼,美男谁不爱,有人说对男女感情戏已经觉得腻味……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对于同性恋支持态度很多受到动漫的影响,对于同性恋局限于一些表面化感官化的理解,追随潮流,刺激感因素占很大部分。
  我们也看到,理解者支持者中也不缺乏理性成熟的声音,在对于腐男腐女现象的看待中,他们认为:“我没什么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在某些方面是社会加人性化的表现,只要相互喜欢便罢了” ,“可能是他们或者她们真的有心灵上的交集吧。”“周围的同性恋朋友大多数还是能保持一份纯洁而令人向往的情怀,觉得可以支持。”可以看出,他们既非将同性恋隔离作一个特殊群体远远旁观,也非是头脑发热式的盲目支持,而是真正的去理解他们。或是以己推人,从自己传统习惯下的情感和心态出发,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理解他们;或是悬置起自己已有的传统认识,走近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与生活方式,以他们的理解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以彼推己,反观自我的认识与行为,以他们的理解方式重新认识自我与社会。当今大学生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同正是需要这样一种氛围,他人采取一种理解与包容的姿态,给予大学生同性恋面向社会,走近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同性恋也勇于打破封闭式、割裂式的自我身份认同,走近那个广阔的,多姿多彩的人际关系网中,双方都不固执于一种偏激的认识,不断地换位思考,转变认知,共同构建一种兼容,开明的新的理解方式。
  4 解决大学生同性恋身份认同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对话的方式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同性恋身份认同既需要自我的认识与确认,也需要社会的确证与肯定,它是一个双方面互动的过程。笔者又将身份认同面临的问题归结为文化。就中国目前国情而论,政治、制度、法律等各方面并不像西方那样对同性恋敏感,反应强烈,诸多排斥压迫,但中国同时又是个习俗惯例影响非常深刻的国家,所以外界的阻力压力主要来自于民间、并且以一种软文化的形式影响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且对于各种知识具备一种开放的心胸去吸取去容纳,相比那些强制性的可见的限制与约束,更易受到那种无意识的软性的文化的渗透,习惯传统,家庭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等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的选择。从圈内外关系的软文化出发,我们寻找到了一种策略——对话的方式。这要包括几个步骤:(1)认识:培养一种文化分离意识,重新构建一个视角;(2)践行:通过各途径改变话语对于人们观念与行为的导向。这其中我们要注意规范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3)最终引导两个世界走向对话,解构从前的旧的理解方式,共同构建一种包容的开放的理解方式。
  4.1 文化分离意识
  当我们过于信赖自身的文化并从中获取安全感,当我们猛然获悉另一种我们似乎不能接受的文化存在时,我们便会陷入一种危机感中。但如果我们能够培养一种对自身文化的分离意识和由此获得的特殊理解能力,并能够通过其他文化中的性脚本这个折光镜来观察自身文化中的性角色及其作用,我们就能够同自身的性经验保持距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这些事情变的不是那么自然和绝对正确了。
  欲作此类比较,则要需要相当的智力训练与冒险精神,它要求一个人脱离开自身的文化背景,就像从外空间来到此空间的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那样。所以转换一种思维,悬置自己的传统,真正理解同性恋,他们的观念他们的行为,再以他们的理解方式反观自身,便会觉得同性恋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同时自身文化所认同的异性恋霸权的理由——仅仅因为你对自身所处文化的过度信赖则似乎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了。所以你的心态平和了。
  4.2 话语的思考
  “我们生活于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走向真理’——我的意思是,它产生和传播以真理为其功能的话语,他把自己表现为真理,从而得到特殊的权力。”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同性恋群体要确立在社会上的地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就要为其创造一个话语环境,使其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所谓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这不仅需要同性恋群体自己去争取,还需要社会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去表达自我。每个人都有某类意识形态或世界观,对他们来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什么是对与错、世界是怎样一回事以及他如何才能被改造成更好的地方的观念,这些世界观受到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大多被认为是平常的东西,其中也蕴含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在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意识范畴,重新构建他们对各种行为方式对或错,合理与否的理解。
  营造话语环境,争取话语权的途径有很多,而当今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引导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导向。在报纸、新闻、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渠道中,我们要注意遏制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和语言暴力或是过度渲染一些恶性事件的行为,在揭露的同时注重一定的扬善性。我们也要注意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渗透的价值观的也应给予合理的多样化,当今媒体总是表现出其与“官方的”和“可接受的”信息来源之间存在的紧密的联系,而这导致了新闻,电视电影等等总是倾向于给予某些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优先权,比如无处不渗透出的一种异性恋霸权主义思想,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都给予了一定的期待与话语的权利,所以大学生在营造一个包容的话语环境的努力中本来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更要把握和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勇于表达自己让他人接受,为自己争取一个较好的舆论氛围、文化氛围。
  4.3 规范的思考
  “让我们尝试将同性恋引入社会关系的一般规范中去。”——还是“不!让我们尽最大可能避开社会强加于我们身上的人际关系类型,尝试去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可能性的空间。”
  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福柯理论中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原则之上的全新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快乐成了主要的标准,性行为最大限度的自由,性获得了彻底的解放。然而面对当下,我们却发现这种构想虽美好,它的践行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超越了社会规范的无约束的性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快乐主义为原则之下的短暂性的非持续性的关系是否会从长远上使人们真正意义上满足与幸福,异性恋是否接受,同性恋是否也会接受。
  我国是一个受规范影响非常深刻的国家,其中的规范不只是指官方的组织的指定的规范,还有在长期传统惯习的实践中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比如忠贞原则,一夫一妻原则这些都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态中根深蒂固,在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他们期待的爱情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快感上的,其中包含着他们对于纯洁、长久、忠诚、责任等等的期望,如何为同性恋群体制定一些规范,并且如何把握这些规范的制定,不将异性恋世界中的规范毫无保留的灌输性的强加于之,使这些规范既具普遍性又兼顾一定的特殊性,尊重和保留他们合理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异性恋与同性恋都作出各自的让步,异性恋循着自己既有的规范行为,同时又容纳同性恋群体一些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给予理解,同性恋一方面纳入一定的社会规范,努力让异性恋接受自己,一方面在遵守规范,履行义务时享受平等的公民权利,定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4.4 两个世界
  “我们的态度是面对朴素的现实,我们必须从噩梦中醒来,我们必须从美梦中醒来。”
  大学生同性恋问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我们回避对同性恋的了解与对同性恋身份的认可,还是同性恋群体回避对他人理解支持的渴望与自我身份的认同,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寻求的是一种对话的方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同性恋群体首先自己能够认同自己,然后走出壁橱,走近社会,努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并勇于承担那些规范,获得他人的接受、社会的认可;而社会中的其他人也能够培养一种文化分离意识,理性与平和的看待同性恋文化、同性恋群体,并且注重与规范自己的言论,改变舆论导向,为其营造一个宽容的话语环境。
  “这意味着两个世界都必须改变,他们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当同性恋世界以诚实为代价而死去时,正常人的世界作为唯一为社会承认的世界也不得不死去,他们不得不承认其他形式的爱情的合法存在。”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李银河.酷儿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2009.
  [6] 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姚店油田位于陕北斜坡构造带东南部,1985年投入开发,自1988年至今已累计上报探明含油面积109.20km2,石油地质储量5573.00×104t。无论在勘探阶段还是在开发阶段,在寻找非构造隐蔽油气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孔低渗储层大多属于该类油气藏)时,沉积微相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完善沉积微相判别技术,提高了测井资料的解释效果,建立起一套实用的、精细的、可持续
期刊
摘要:DNA的甲基化作用作为一种常见的表观基因修饰方式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的蛋白——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CPs)在DNA甲基化中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通过浅谈DNA甲基化的作用及MeCP2的相关功能,并且构建了可表达MeCP2的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eCP2在肿瘤和Rett综合症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表达DNA甲基化 甲基化 CpG结合蛋白2(MeCP2) 克隆 R
期刊
摘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提供了一套测量、比较、改进项目管理能力的方法和工具。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OPM3)模型在分析现行电力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缺陷的同时,提出了电力施工项目管理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 项目管理 不足 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54-02    电力建设工程具有投资总量大、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配套单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已进入城镇各行各业务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影响了他们的待遇;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用工的困难。怎样实现农民工的体面就业和缓解企业用工困难的矛盾,是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关键。结合近两年来与湖南格力联合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实践,探索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农民工培训新模式,取得良好的成就。  关键词:校企
期刊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瓶颈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91-02    1 
期刊
摘要: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四所中学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验证了中学生网络教育产品的使用比例大,使用较频繁,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是其主要的选择原因。目前中学生网络教育产品付费用户不多,消费群体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产品内容质量等问题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好优质资源、注重产品质量,提供更有特色的内容服务,以及进行产品细分,满足大众化需要等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教育产品 调查  中图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在强手如林的职业教育市场站稳脚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借鉴组织文化概念和作用,加强高职系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依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对应成人成才道路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 系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57-02    1 高职系文化
期刊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发展公平,是当前西部沿边城市发展的主题,而特殊的自然资源结构决定了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本质上强调生态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以新疆布尔津县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例,运用生态学与区域经济理论,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探讨沿边城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中人、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介绍了覆土建筑的概念,并以西安生态林别墅实际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构造几个方面分析了现代覆土建筑的生态策略研究,探讨了覆土建筑的可行性以及实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覆土建筑 生态技术 建筑布局 建筑构造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14-02  1 引言  覆土建筑是生态建筑的一种形式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能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常规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各国纷纷开始根据国情,治理和缓解已经恶化的环境,并把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由于其制造简单、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我国风光资源充足,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风光互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