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的无私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s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底,被誉为“清华四杰”之一的彭桓武从欧洲回到祖国,曾有人问他:“你33岁就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何拒绝高薪挽留,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彭桓武回答:“这个问题根本问得不对,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在他看来,回国不需要理由。
  从1960年开始,彭桓武奉命领导和参与核武器理论研究。他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获得1984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按照有关规定,这个奖项中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应授予团队中排名第一的彭桓武。当时,同事把奖章交给彭桓武,却遭到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岂能由我一个人独享?”坚决要求奖章放在研究所,以示荣誉属于整个团队。2007年初,92岁高龄的彭桓武在病中不忘嘱咐,将毕生攒下的50万元捐给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即便在临终前,他想着的依然是国家、集体和他人。他还设立“彭桓武纪念赠款”,从1996年开始至2004年全部捐赠完毕,使35人受益。
  【素材解讀】
  面对优越的待遇,彭桓武依然选择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核研究事业。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荣誉面前,他却很淡然,还把自己的奖金捐出来,谱写了一首壮美的歌!科研是他追求的路,奉献是他平凡的桥,爱国是他永恒的心……
  【适用话题】
  爱国;无私;科研;团队……
  【名言链接】
  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 金
其他文献
曾经,在保鲜膜流行之初,我曾“嘲笑”父母的传统保鲜法。“现在都用上保鲜膜了,谁还拿碗倒过来盖着啊,土不土啊?”后来发现,和我一样的人还挺多,大家就爱嘲笑那些跟不上潮流的人。然而,没过多久,我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几年后,身边许多朋友对我说:“土不土啊,现在都用密封盒了,你还在用保鲜膜?”逼得我立刻去超市买了一套市面上最流行的保鲜盒。  生活上的花样翻新,让我们渐渐忘记了“最自然的才是最健康的”。很多
期刊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后者,这与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脱不开关系。他们对生活没有把握,而合群的从众行为则能使其获得安全感。有集体意识固然是好,但盲目从众可是错误的,人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来分析事物。唯有独立思考的灵魂,才能实现人生的反绑架。  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就能找出许多被集体绑架的例子。每到“双十一”,不少人通宵整点只为买买买,去年“双十一”最终交易额竟高达
期刊
鱼儿游得再欢快,一旦离开了水,便失去了生命的依托;舞蹈演员的舞姿再优美,一旦离开了舞台,那份美便会让人难以接受;一个人的车技再好,一旦离开了道路,便容易酿成惨祸……规则是一种束缚,更是一片保证你自由的天空。(开头运用类比和排比的手法引出论题,形象生动,蕴含哲理,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但作者选例不够精当,因为这些例子并不都与“规则”有关,宜作调整。)  规则,这个略显“保守”的字眼,在新世纪的钟声里悄然
期刊
【賞析】  这首词虽然用的是传统题目,但却有其特定的情境与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达对挚友吴兆骞的思念和感情,吴兆骞与词人文坛齐名,私交甚厚,不料却因江南乡试作弊案牵连,为仇人诬陷,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手足知己,遭此大难,词人自是牵挂于怀,忧绪百端。但是当时是个动辄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势十分险恶,所以只得借这“捣衣”旧题,从吴氏之妻万采真的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全词层层写来,情
期刊
“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罗伯特·弗罗斯特浅吟《未选择的路》走向人生的辉煌。人生的岔路口如茂密的森林中分出的这两条路,漫长无比,望不见终点,如湍急的河流遇上分叉口,火急火燎,不容你不选择;如灯红酒绿的城市十字路口,繁多烦多,令人迷茫……  可是,人生的道路归根结底只能有一条,向着健康、自强、诚信、文明、博学、奉献……便是在前进,向着羸弱、依赖、欺骗、野蛮、平庸、吝啬……就是后退。在这一条人生的道
期刊
乱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赏析】  这首诗是金末诗人辛愿于战乱后初回家园时所作,表现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  首句,“兵去人归日”直接点题,表明战事已经结束,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中,心情格外高兴。“花开雪霁天”,在战乱结束之后,看到人家屋前的花儿开放,看到大雪停
期刊
【文题呈现】  补课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地方、许多人长久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否懂得教育,似乎谁都可以评点几句。请以“补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无论你反对,还是赞同,补课这一现象都不会基于你的意志存在或者消失。所以,本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认清“补课”的实质,并对此热门话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对我们在如何对
期刊
参加一个扶贫工作会议,一位脱贫致富村的干部介绍完经验后,动情地说,幸福和富裕的好日子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向上级要来的,而是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干出来的!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感动了现场许多人。  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之为新财富时代,崇“巧”者大有人在。看着各种交易大盘,动动鼠标就能挣钱;一夜暴富的传奇,也频频出现在媒体之上。再谈愚公,再论守“拙”,似乎早已不合时宜,甚至被人嗤笑为傻干蛮干。 
期刊
于敏的“暗语”  核物理学家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邓稼先是同事。1965年5月的一天,在上海嘉定的于敏欣喜地拨通了北京邓稼先的电话:“到底还是牵住了‘牛鼻子’!”话音刚落,就传来了邓稼先的叫好声。接着,于敏话题一转,居然说起打猎的事来。“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收获了一只松鼠。”邓稼先一听,反问:“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于敏回答:“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又有了一个新
期刊
补课,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的经历。在补课中我们有喜也有悲。在我看来,补课的形式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补课,二是自发的补课。  职业的补课,就是勉强的,甚至是被自己的父母强行拖着去的。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道:“职业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我想,职业的补课与这职业的读书并无二致吧?  自发的补课,那是出于自愿的,不勉强的,自己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