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节日与阶层轮替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zhang_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农业活动中,麦收最具有仪式感。它将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对阶层轮替的幻想、对农耕节日的自我创造升华到了极致。打麦场背后蕴藏的,是农业中国最后的文化伦理,小小的敬天仪式,其间潜藏多少挣扎与背叛,苦涩与艰辛,最终在现代化的外衣下被装点成一曲对土地的挽歌,进入我们的历史空间。
  再也没有一个节日,比敬天更能接近土地
  在我的记忆中,从未有一个节日,像敬天那样,如此贴近大地,和收获紧密相连。
  一般是阴历五月新麦下来、玉米种到地里,短暂的空当里,随便哪一天都可以敬天,其形式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集体敬天。以人口多的大户人家为主,其他亲戚朋友及庄里乡亲随之加入。敬天时,要把第一场打下来的新麦子筛选子粒饱满的,磨成面粉,用头箩面包水饺,有的还杀猪,买香、纸等供品。准备好以后,选取日子,在大户人家的院子里或是在场院,摆上桌子,供上水饺和菜,然后焚香、烧纸、磕头,并由主持人祈祷祝福。
  另一种是分散敬天。家家户户在天井里摆上桌子供上水饺,一般是三碗水饺(俗语说:“神三鬼四”,就是说祭神用三样祭品),也是焚香、烧纸、磕头祈祷的程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为了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和庆祝丰收。
  敬天往往伴随上坟,在敬天的当日,把新麦子包的水饺拿到坟前祭祀,让祖先尝尝新麦子水饺,以表示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上完坟以后,人们才可以享受丰收后的果实。
  夏日的中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地里的玉米苗撒欢往高里长,打麦场上,碌碡的压痕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堆一堆新垄起的麦秸垛成为村庄新的点缀。端午前后,短暂的农闲,敬天仪式悄然展开。今天你家敬,明天我家敬,不时有鞭炮声从一个个院子里飞了出来,自家敬天忙碌而愉悦,别人家的鞭炮声传来,同样的愉悦感让人忍不住听上几声,以鞭炮的响亮度评判他家的收成好不好。
  敬天没有确定的日期,不是“法定假日”,在所有的节日中可能是唯一的。于是,它就成为每家每户自己的节日,可以随意发挥,完全独立。
  中国最重要的四大节日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就和土地的距离而言,皆不如敬天。虽最初源于土地,但经过漫长的演变,它们成为了所有国人共同的节日,身上泥土的气息不断淡化,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规律,很多习俗已悄然改变。他们不再直指土地,更多地成为亲人聚会的一种形式。
  敬天,虽也有团聚、祭祀的功能,但它最重要的目的是,新麦收获,感谢老天爷的恩赐,祈求继续恩赐下一个收获。它根植于乡村,在泥土中匍匐前进。它也不可能走入城市,随着传统农业方式的消亡,逐渐被时代遗忘。
  “白面崇拜”下的阶层轮替
  北方人历来有“白面崇拜”,能吃上白面是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梦想。电视剧《老农民》中,当小麦的产量提高,磨成的面粉足够供一家几口人吃的时候,农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新面馒头摆放在祖先坟前,告慰他们,终于吃上白面了。
  我的老家沂蒙山区,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到20多年前,主食就是地瓜,白面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品尝的奢侈品。稍好一点的,地瓜换做玉米,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依然记得读初中时住校,每周要带一周的口粮到学校,我总是带一摞玉米煎饼。一个同学经常盯着我手中的煎饼,艳羡不已——他带了一摞地瓜煎饼,比我差一个档次。
  在挨饿的年代,地瓜、玉米也吃不上。我的一个六大爷,三年自然灾害时,被以两个玉米煎饼的代价卖给了同村的一户秦姓人家。
  能够“天天吃水饺”支撑了莫言,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力。其实,“吃面食”也是从农民阶层向“统治阶层”的“越雷池”。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再现了沂蒙山区的百年历史,其中写到1978年,封家明去县里开会,每顿饭吃锅饼,偷偷攒了一包袱,带回家给老婆孩子、爹娘,他娘绣绣老太晚上眼不好使,“却咬一口就拿到灯下瞅瞅,一边嚼一边赞叹:‘锅饼真香呀!锅饼真香呀!’”
  绣绣夫妇从20世纪20年代便在土里辛勤劳作,半个多世纪还吃不上一顿像样的白面,这是无数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古有肉食者与草食者的区别,指统治者与民众。食面者和食玉米、地瓜者同样不是一个阶层。在过去,敬天前后,也是交公粮的日子。公粮不要玉米,也不要地瓜,只收小麦,那是要给“机关上的人”吃的东西,农民只有种植的义务,而无享用的权利。所谓细粮、粗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中国人划分成了两个等级。当我依靠父辈的支撑,最初步入食面者行列,一声长叹伴随的优越感,笼罩了我很长时间。
  于是,敬天仪式下的“白面崇拜”,具备了一种诡异的情愫,无限向往,而又存在无限距离,但不管得到还是不可得,对老天爷的敬畏、期待、失望、新的希望依旧笼罩在一代又一代农民身上。
  当白面滚滚而来,装满人们的粮仓,不再是阶层划分的标志,夏日晌午的敬天仪式便显得与众不同,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沧桑感。
  农耕时代的节气、节日,将成为大自然最后的悼词
  母亲住到了城市,但她使用的依然是农历,这是和她伴随一生的计时方式,伴之而生的还有节气,这些都是她从事农业劳动必需的依靠。当然,各种乡规民俗也伴随其中,比如初一、十五不出门,县里、村里的大集,全都对应农历。而在城市里,农历和节气已被彻底丢弃,在消失了农田的水泥地上,不可能再有“芒种到,麦收忙”的说法。
  除了坚持使用农历生日,我的生活中完全不需要农历,这是一个彻底过时的计时方式,在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这种方式已被否定。我和母亲之间的谈话经常因为日期的相悖而进行不下去,各自坚守自己的领地。
  大面积种植、机械化收割,不可阻挡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统节气的价值。而今的敬天,往往只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环节,而缺乏了传统的敬畏之心。
  当我家的土地被征走之后,没有种植,自然也就没有了收获。城市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我的村庄蔓延。几年前的一次敬天仪式上,父亲跟我说,“敬天”传到他这一代已经很简陋了,更多的他也不知道,而到了我这一代,知道的就更少。地没了,仪式愈显得空洞,我以后是不会想到要敬天的,可能再过几年他也没了心绪。“其实,不管有没有地,不管以后你是在家种地还是在外工作,都得敬着老天爷,抬头三尺有神灵,敬畏之心你懂吗?”父亲拽了个文词。这时候,离我家200米远的汽贸城的音乐传过来,是一首爱得死去活来的情歌。而汽贸城的4S店底下,就是我家被征走的麦地。同时被水泥彻底封存的,还有蛐蛐和蚂蚱的巢穴,青蛙的练武场,青草和游鱼的栖息地。
  充满了悲剧感的,不只有距离土地最近的敬天,当星空被雾霾占据,中秋的赏月还有什么意义?七月七情人节,本是丝瓜架下、织布机旁的卿卿我我,被转移到商场里的促销活动,因底气不足而在西方情人节面前败下阵来。
  我们时常讨论传统节日“节味”的变淡——其实,讨论是没有必要的,一个不再农耕的时代,农耕时代的痕迹一点一点消失殆尽,只是时间问题。
  王开岭写过一篇《古典之殇》,主题是: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物,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空间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
  其实,农耕文明遗留下的节气、节日,也将成为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
  农耕已逝,残留的节气、节日还在“苟延残喘”,不论消亡还是进行一场“革命”,披上现代化的外衣,终将会成为大自然最后的悼词,成为农耕文明迟到的终止符。
其他文献
“回忆六零年,天旱人怨,惹得千军劈太行,绝壁断崖红旗乱,杨贵当先。  天河绕群岭,白云指尖,翠谷绿波清水流,山涧人影依稀攀,英雄犹见。”  这是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李政新再次探访林州红旗渠后写下的亲身感受。他说,“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解决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最渴望的吃水问题,林州干部不惧艰难、劈山引水,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也是党和国家关心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社会问题的缩影。”  7
期刊
河南西峡,豫鄂陕三省交会处的一个人口小县、区域大县,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  尽管是一个区域大县,但因为地处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央的要求是保护环境、保证水质。而西峡县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农民富起来,又要山清水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资源环境的约束对西峡县日益趋紧。  虽然是一个人口小县,但因为西峡县历届班子坚持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期刊
“好山好水西峡、宜居宜养西峡、创新创业西峡、活力魅力西峡”是西峡县新一届县委对西峡的形象定位,言简意赅、意境丰厚,令人充满遐思和憧憬。  毫无疑问,“四个西峡”折射出了西峡新一届县委可持续发展的前瞻理念,将引领西峡踏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跑道”。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西峡历届县委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先于一切的发展理念和严于一切的工作标准,全面构建大生态、大保护、大绿化格局,在严格治理
期刊
在钢筋水泥、逼仄的城市空间里,一些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竟开始自己种菜。  在城里种菜  刘明乐家住山东省济南市中区玉函小区,孩子正在读高中。“我对买的菜始终不太放心,特别是韭菜、花菜等,总怕农药太多。为了让孩子吃得好点,就想办法自己种菜”。  刘明乐说,最早那几年自己每年会买一些成箱种植好的韭菜苗、芹菜苗等,品质比较好,一般一箱要四五十元。“市场上的韭菜一两元钱一斤,这个韭菜算起来要五六元钱一斤,
期刊
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适应新要求?西峡县委一班人的定位是,工业上抓住一个“新”字,依靠创新驱动推动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加速城镇化进程;农业上着力一个“特”字,凭借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形成基地,助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三产方面盘活一个“绿”字,让青山生金、绿水淌银,壮大旅游经济营造体验文化家园……新、特、绿,交互编织出西峡县未来诗意地栖居地。  转型探索方面走在全国前面,脱贫攻坚
期刊
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瑶里小镇,清雅别致,诉说着千年的古韵。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这里四季怡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左右,森林覆盖率高达94%,存有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百余种,现已成为各方游客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  天上瑶池,人间瑶里。行走在古镇的石板路
期刊
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在大众视野中,江南水乡的古镇大多是这一阕温婉多情的醉人模样,地处苏杭两地诗画长廊的浙江桐乡乌镇便是其中一例。  但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于此,以及木心美术馆的落成使用和乌镇戏剧节、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成功举办,这个千年古镇正打着“文化”的烙印,拉开与同类旅游景区的差距。  乌镇,在古镇的活化案例中,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初遇重遇都惊艳。  巷内寻觅旧时光  十字形的
期刊
7月7日,以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为首席的农田水利设备设施财产保险项目共保体与河南省水利厅、兰考县政府正式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推动河南省保险业精准扶贫模式再添新引擎。河南省财政厅、水利厅、发改委、兰考县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而保险已逐步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政策工具。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
期刊
广西百色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地方,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近年来,这里出产的果蔬两相宜的圣女果,以其规模化生产、优良品质和行销全国的不俗表现而闻名天下。  圣女果是番茄大家族中成员之一,番茄的别名有“西红柿”“番柿”“洋柿子”等。番茄的起源中心是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现在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地,还有大量的野生番茄分布。  15世纪末,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番茄,18世纪初传入欧洲。
期刊
入夏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先后出现了持续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抗洪抢险成为当务之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洪涝从来都是最常面临的自然灾害,我国古代怎样防汛抗洪呢?  《河防令》,我国现存最早的防洪法规  自古以来,随着我国人民对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逐步深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法律、制度和乡规民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无曲防”的条约,西汉出台了《水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