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二十一世纪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与学,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必然。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科相互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地位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换一套教科书和课程内容调整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蕴含着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建设、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紧密结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新的生机。
  
  1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相互融合,才能使改革全面实施
  
  1.1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被动接受”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问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现代条件下教与学的教育思想。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双向互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使得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得以分解,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的活动。总体归纳起来有两层含义:①信息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②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对传统教学方法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优化。
  1.2 我们从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角色转换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笔者认为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的水平高低问题。只有教师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达到“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单就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所以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质量将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推动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中状况,核心问题是转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各学科紧密协作中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优势。
  2.1 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生“学”的一种崭新方式,但信息技术教学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前者则是人们常说的对获得信息的综合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实践中,应用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处理、交流、创新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信息这个工具,从而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犹如人的遗传基因,深深的扎根于血液,形成一种独特的品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影响自己一生。这也是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相互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2.2 要用新思维来思考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当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整合后,教与学就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的信息丰富而不繁锁,学生的视野变的开阔了,学习兴趣也会被激活,而不会像新手上路,懵懵懂懂,找不到东南西北,使得这种教学过程转化为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
  2.3 要让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继续和延伸。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必将引起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也将引起变化,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学习、备课以及教师的创新和制作也更加方便快捷,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
  
  3 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管理和人才储备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着力解决好长期存在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信息技术教育不被重视,导致信息技術师资力量薄弱,并且接受再培训机会也少,即是参加培训,也是一般的低档培训,更高一级的培训几乎是空白。因此,学校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储备已成当务之急,否则,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将成为一句空话。
  单就以上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之认识,笔者以为还是有一点肤浅。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方方面面。但应当特别提出的是,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将是整个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因此,学习的过程就不单单是学生了,还应包括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必须有其相适应的重要位置,包括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这样才更有利于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相互整合,促进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实室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物理实验室;创新能力    1 实验开放的思路    1.1 实验内容的开放。对于非物理专业的实验,按照规定教学计划,选定一些实验项目,其中一部分为必做,其余项目为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可以从中需选做。物理专业实验大纲要求,根据普通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安排,选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完
期刊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n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善以煤炭为主
[摘要]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实验,可以达到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摘要]人生激励教育哲学途径是方向和方法根本选择。采取内敛式素质教育与外张式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高中生人生激励教育,树立和谐文化思想观念,培养创造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人生激励教育;哲学途径    人生激励教育就是对人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过程,其哲学途径是方向和方法根本选择,是对人的本身的尊重。哲学是人认识自然、认知自己一把智慧的钥匙,但最终还是人自身的哲学。人从开始对世
[摘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保道德教育、落实“民生工程”。构建生态文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在自然和谐的情感互动中进行德育目标培养,这是新时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应有的时代内涵,是高中生物学教
期刊
[摘要]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转变;结合;手段    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就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
[摘要]根据国家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的要求,本人主要把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的贮存、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其方向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品质培养;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关键词]化学总复习;参与化原则;学案设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
[摘要]在当前,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职业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教育;职业院校;计算机    1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