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生硬、教育合力不强等问题,降低了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必须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保障小学公民教育活动顺利且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开展公民教育,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最有效的方式。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道德知识,重在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德育如何与公民教育融合,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都有哪些可行策略,成为公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焦点。
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1. 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 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 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其规律性,增强其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目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2. 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3. 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单凭学校单方的努力,道德教育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教育资源与力量的高度整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合作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的成效。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将校内公民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公民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教育指导小学生的实践,显著提升小学生公民教育的成果。为此,学校要在生活中发展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人,围绕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社区)的道德规范、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滚动式递进,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是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小学阶段是态度、知识、技能等培养的重要时期。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对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品质、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
[2]黄春芬,罗刚淮.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1(04).
[3]王凯松.浅议现代小学生公民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4]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编号:2013JKDY013)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开展公民教育,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最有效的方式。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道德知识,重在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德育如何与公民教育融合,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都有哪些可行策略,成为公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焦点。
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1. 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 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 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其规律性,增强其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目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2. 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3. 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单凭学校单方的努力,道德教育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教育资源与力量的高度整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合作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的成效。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将校内公民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公民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教育指导小学生的实践,显著提升小学生公民教育的成果。为此,学校要在生活中发展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人,围绕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社区)的道德规范、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滚动式递进,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是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小学阶段是态度、知识、技能等培养的重要时期。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对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品质、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
[2]黄春芬,罗刚淮.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1(04).
[3]王凯松.浅议现代小学生公民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4]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编号:2013JKDY0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