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朵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zj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語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三、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其他文献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从狭义上说,情感包括情绪、情感和情操。从广义上说,情感则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性格、意志、价值观等等。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和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  2.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像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当代
期刊
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重视学生的联想,加强思维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近年来,随着高考话题作文的持续升温,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中展开合理联想确定最佳立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一、围绕中心,辩证统一,多向思维。比如以“从一次性卫生筷谈起”为话题立意,从正方看,一次性卫生筷给餐饮业带来了快速、方便、安全的服务;从反面看,卫生筷并不卫生,未消毒就启用,并且用后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从
期刊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才进入历史的文明时期。文字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字的产生一方面突破了口头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的历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汉语作为一种单一的语言也没分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语有统一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我们汉语的书写符号。千百年来正是因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思想在发生着奇异的变化,而中学生正处在情感不稳定、人生观不健全的时期。处在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读书没有用,产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想法,却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因此,出现了部分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课余泡在网吧、游戏室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德育教育成了重中之重,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极为重要,那么怎
期刊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居核心地位,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他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较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品质,外化为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行为。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不健康的最
期刊
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兢兢业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一、转变观念,还阅
期刊
人类的历史有多漫长,世间的战争就有多残酷,同时,反战的声音就有多强烈。战争在客观上促进科技,引起变革,推动历史,但也带来了哀鸿遍野,妻离子散,家破国亡。  中国古诗从来就有叙写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优秀传统,其中也不乏表达厌恶战争,向往和平主题的优秀作品。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一语道出了连年战争的终极原因——满足少数统治者的无尽欲望,于是穷兵黩武,在所不惜。正所谓“
期刊
新课标出台后,语文教材在编选意图上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鉴赏水平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增加阅读容量。这些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却让不少孜孜不倦于传统教法的语文教师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现实问题摆在那里:如此众多的优秀文章如何取舍,捉襟见肘的教学课时如何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看来是不行了,一篇课文动辄三四堂乃至五六堂
期刊
30年代中期开始,曹禺向剧坛奉献的几部剧作精品,就像挖不尽的宝藏一样,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其主要依凭是《雷雨》、《日出》等早期剧作所显示的艺术造诣。当我们潜心研习这些剧作时,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现象,感受到其间流荡着一股浪漫主义气息,由此构成了曹禺剧作别样的浪漫主义特征。曹禺戏剧的特点,浪漫而有诗意。  1935年《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致信曹禺,表示要去掉序幕和尾声。曹禺回信中明确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