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的不同阶段的数据统计
监测数据数据前,为了科学又精确地反映课堂实际情况,团队所有成员集中培训2次,对监测流程、步骤、数据采集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研讨。數据收集分小组进行,每组5人,1人负责用专业摄像机课中追踪学生摄像、1人负责给学生佩戴好心率检测智能手表和心率带,课前测好学生的安静心率,课上每两分钟记录一次心率、1人负责测试学生的练习行为、1人负责测试学生的非练习行为、1人负责记录整节课的流程与各环节的时间。
分工明确,既独立又密切相关。课后,各小组分别对监测数据进行核实校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看到练习时间与预计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各小组会反复回看整节课录像5次,一些环节反复回看甚至10多次,最终3个小组监测的数据取平均值,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监测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预设与实际监测数据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表1统计数据发现,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预设与实际检测所得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课堂教学组织调动不够严密
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课中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就是最好的诠释。本节课中对相关时间的统计发现(见表2),学生的练习时间少,一节课的时间利用率仅为37.8%,明显偏低。
那么,非练习时间都用到哪里了?
本节课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练习形式较新颖,学生练习兴趣浓厚,但是教师的讲解过多,队伍调动也比较频繁。由表3可知,学生听讲时间达到12’59",占整节课时间的31.2%;一节课有10次之多的讲解与示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组织不够严密,示范讲解次数过于频繁,学生听的时间、看的时间过多。笔者所在团队一致认为,一节课的示范与讲解的次数不宜超过5次,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组织调动的次数达到10次,用时2’25",占有效时间的5.6%,并且本节课的学生是本校学生,如果是借班上课,组织调动10次所用时间将大大增加,笔者所在团队一致认为一节课的组织调动不宜超多5次,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此外,观察同伴的次数达到惊人的17次,用时5’3",占据总时间的12.5%。总之,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不够严密。
每个区域中学生的练习要等前面的学生返回击掌接力后才能开始的游戏组织形式,导致学生等待的时间过多,减少了练习的时间。并且组合练习的设计与主教材内容关联不大,拓展的前滚翻练习部分学生不会做,导致练习的学生蹲在垫子上不敢做动作,拖延了其他学生的练习时间。
2.教学目标制订不够全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描述不够详尽的问题,如教学设计中的技能目标描述:“能在穿越火线、圆筒滚滚、穿越森林等游戏中做出直臂、屈臂、双人合作滚等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的动作。”这样的描述,对于哪些游戏要做出哪几个动作并没有描述清楚,是可以理解成每一个游戏都要做出直臂、屈臂等动作吗?因此,这样的描述就无法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合作练习,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监控、统筹、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势必会消耗一定的练习时间。表3中的听讲解、观察、组织的时间利用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够详尽有直接关系。
3.教学方式运用欠灵活
本课中教师利用自制骰子,并把教学内容、练习方法和要求全部呈现在筛子的六个面上,意在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小组讨论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想法和设计都很巧妙,但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观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让精心设计的骰子失去应有的效能,反而用更多的教师示范与讲解来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导致大量的时间在看示范、听讲解中流失。如,分组练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完全离开练习场地后第2名学生才可以进行练习,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势必会有更多的学生在等待。
4.场地和器材设置欠合理
本节课的场地较大、所用器材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场地器材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环节的衔接等事项,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多余的队伍调动、教学环节的脱节等问题,使课堂有序展开。练习器材设计上有待改进,比如“圆筒滚滚”区域使用的大圆筒,学生站在里面,视线被遮挡,看不到前方路面,容易走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建议
1.设置合理的运动负荷
教学组织是教师对课堂有效的调控,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关键。教学组织用时越少,学生的练习时间就越多。如本节课课前教师自制骰子,并把动作方法、要求等标注在骰子的六个面上,教师就没有必要每一个动作都进行示范、讲解,遇到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成动作时再进行示范讲解,这一环节就可以节省3~4次的讲解、示范,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减少4~5分钟的时间,这些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练习。本节课中,学生练习时可以将4队分成6~8队,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密度。通过练习密度的提高,带来的更多是体质和技能的提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贯彻得更加彻底。
2.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如果目标设置继续深入描述,如,能在“穿越火线”游戏中做出直臂滚动,在“圆筒滚滚”游戏中做出直臂和屈臂滚动,在“穿越森林”游戏中做双人合作滚等直体滚动的动作。这样的描述比较详尽、目标指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在学生练习时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学生做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组织、示范、讲解、观察的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练习。
3.改进教法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讲解精炼、练习方式方法简单,学生一学就会,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观课可以发现,骰子的利用率降低,应该在课中练习前教给学生观看技术动作和练习要求的方法,并把自己看到的、小组谈论的问题运用到练习中来,遇到典型问题再集中示范讲解,做到典型错误集中讲解、个别错误个别辅导,有效减少示范与讲解的时间和次数。分组练习的环节中,可以让第1个学生练习到某一点或者某一段距离后第2人就可以开始练习,这样能有效地减少等待的时间,增加练习密度,如果教师在每一组的第1次练习时不能很好地把握第1人和第2人之间的安全练习距离,在第1次练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巡视全场,找到各个练习场地的安全练习距离,在第2次、第3次练习中就可以有效改进学法,提高练习密度。
4.合理运用场地器材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所能用的时间开展有效的身体活动,在学生练习中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达到适宜的练习密度。需要教师设置简单高效的教法和学法,有效调控练习节奏,高效利用场地器材,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有做到這些才会使预设与实际差异不大。
监测数据数据前,为了科学又精确地反映课堂实际情况,团队所有成员集中培训2次,对监测流程、步骤、数据采集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研讨。數据收集分小组进行,每组5人,1人负责用专业摄像机课中追踪学生摄像、1人负责给学生佩戴好心率检测智能手表和心率带,课前测好学生的安静心率,课上每两分钟记录一次心率、1人负责测试学生的练习行为、1人负责测试学生的非练习行为、1人负责记录整节课的流程与各环节的时间。
分工明确,既独立又密切相关。课后,各小组分别对监测数据进行核实校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看到练习时间与预计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各小组会反复回看整节课录像5次,一些环节反复回看甚至10多次,最终3个小组监测的数据取平均值,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监测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预设与实际监测数据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表1统计数据发现,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预设与实际检测所得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课堂教学组织调动不够严密
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课中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就是最好的诠释。本节课中对相关时间的统计发现(见表2),学生的练习时间少,一节课的时间利用率仅为37.8%,明显偏低。
那么,非练习时间都用到哪里了?
本节课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练习形式较新颖,学生练习兴趣浓厚,但是教师的讲解过多,队伍调动也比较频繁。由表3可知,学生听讲时间达到12’59",占整节课时间的31.2%;一节课有10次之多的讲解与示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组织不够严密,示范讲解次数过于频繁,学生听的时间、看的时间过多。笔者所在团队一致认为,一节课的示范与讲解的次数不宜超过5次,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组织调动的次数达到10次,用时2’25",占有效时间的5.6%,并且本节课的学生是本校学生,如果是借班上课,组织调动10次所用时间将大大增加,笔者所在团队一致认为一节课的组织调动不宜超多5次,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此外,观察同伴的次数达到惊人的17次,用时5’3",占据总时间的12.5%。总之,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不够严密。
每个区域中学生的练习要等前面的学生返回击掌接力后才能开始的游戏组织形式,导致学生等待的时间过多,减少了练习的时间。并且组合练习的设计与主教材内容关联不大,拓展的前滚翻练习部分学生不会做,导致练习的学生蹲在垫子上不敢做动作,拖延了其他学生的练习时间。
2.教学目标制订不够全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描述不够详尽的问题,如教学设计中的技能目标描述:“能在穿越火线、圆筒滚滚、穿越森林等游戏中做出直臂、屈臂、双人合作滚等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的动作。”这样的描述,对于哪些游戏要做出哪几个动作并没有描述清楚,是可以理解成每一个游戏都要做出直臂、屈臂等动作吗?因此,这样的描述就无法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合作练习,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监控、统筹、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势必会消耗一定的练习时间。表3中的听讲解、观察、组织的时间利用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够详尽有直接关系。
3.教学方式运用欠灵活
本课中教师利用自制骰子,并把教学内容、练习方法和要求全部呈现在筛子的六个面上,意在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小组讨论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想法和设计都很巧妙,但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观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让精心设计的骰子失去应有的效能,反而用更多的教师示范与讲解来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导致大量的时间在看示范、听讲解中流失。如,分组练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完全离开练习场地后第2名学生才可以进行练习,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势必会有更多的学生在等待。
4.场地和器材设置欠合理
本节课的场地较大、所用器材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场地器材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环节的衔接等事项,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多余的队伍调动、教学环节的脱节等问题,使课堂有序展开。练习器材设计上有待改进,比如“圆筒滚滚”区域使用的大圆筒,学生站在里面,视线被遮挡,看不到前方路面,容易走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建议
1.设置合理的运动负荷
教学组织是教师对课堂有效的调控,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关键。教学组织用时越少,学生的练习时间就越多。如本节课课前教师自制骰子,并把动作方法、要求等标注在骰子的六个面上,教师就没有必要每一个动作都进行示范、讲解,遇到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成动作时再进行示范讲解,这一环节就可以节省3~4次的讲解、示范,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减少4~5分钟的时间,这些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练习。本节课中,学生练习时可以将4队分成6~8队,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密度。通过练习密度的提高,带来的更多是体质和技能的提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贯彻得更加彻底。
2.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如果目标设置继续深入描述,如,能在“穿越火线”游戏中做出直臂滚动,在“圆筒滚滚”游戏中做出直臂和屈臂滚动,在“穿越森林”游戏中做双人合作滚等直体滚动的动作。这样的描述比较详尽、目标指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在学生练习时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学生做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组织、示范、讲解、观察的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练习。
3.改进教法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讲解精炼、练习方式方法简单,学生一学就会,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观课可以发现,骰子的利用率降低,应该在课中练习前教给学生观看技术动作和练习要求的方法,并把自己看到的、小组谈论的问题运用到练习中来,遇到典型问题再集中示范讲解,做到典型错误集中讲解、个别错误个别辅导,有效减少示范与讲解的时间和次数。分组练习的环节中,可以让第1个学生练习到某一点或者某一段距离后第2人就可以开始练习,这样能有效地减少等待的时间,增加练习密度,如果教师在每一组的第1次练习时不能很好地把握第1人和第2人之间的安全练习距离,在第1次练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巡视全场,找到各个练习场地的安全练习距离,在第2次、第3次练习中就可以有效改进学法,提高练习密度。
4.合理运用场地器材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所能用的时间开展有效的身体活动,在学生练习中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达到适宜的练习密度。需要教师设置简单高效的教法和学法,有效调控练习节奏,高效利用场地器材,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有做到這些才会使预设与实际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