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着重培养产业链成长,广西各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并因其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而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广西还在着力建好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产业链;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后,规模经济效应使其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实现集聚的地區,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而且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产业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工业园区则因为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等优点,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因此,广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工业园区集聚重点产业。按‘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新机制建设工业园区。倾斜支持集聚重点产业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百企入桂’等招商引资活动,引导和鼓励重点产业新建项目、技改项目、配套项目、深加工项目、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入园建设,聚集发展。”[1]广西全区即以包括6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内的37个重点建设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并在着力建好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2]
产业链整合在区域产业转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微观上看,企业必须融入到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中才能提升自身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说,产业链的状况能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与区域划分的大小和类型都有关系,并非每一个区域都能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认识这一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与本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握住产业链分工带来的好处,正确认识分工、正确利用分工,在产业链条中合理定位。因此,广西各园区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非常重视产业链整合,并针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及其功能定位,分环节、分企业特性出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式产业链与需求拉动式产业链,注重培养产业链成长。同时,还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等相关政策,便利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目标分层错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链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3]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广西各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得到了全面推进。南宁市建成了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沙田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中国-东盟物流园区、中国-东盟商务园区。北海电子产业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北海铁山港工业园区的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项目全面开工,规划60平方公里的石化产业园也已启动;钦州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已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辽宁天合、美国鑫源石化、玉柴集团溶剂油、泰兴石化等一批石化产业落户钦州石化工业园区,以炼油、化工、原油储备等为主体的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广西共有21个临海产业园区正在建设,这批重大的产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了广西承接东部产业的能力和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各地的经济发展。[4]
这些园区中,尤其以北部湾经济区的集聚效应最为突出。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要素大开发,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林纸浆、电力、航运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相关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生产相同、相似产品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区外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把企业迁移至北部湾地区发展,导致北部湾地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所产生的集聚机制,又进一步提高了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这样,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诱导产业转移,两者相互促进,促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不断延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而有力地提升了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3]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06-1-16:69.
[2]周敏.把握机遇,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7(11):3-4.
[3]曹鑫.产业链整合与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83-86.
[4]贺勤志.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18-20.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产业链;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后,规模经济效应使其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实现集聚的地區,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而且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产业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工业园区则因为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等优点,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因此,广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工业园区集聚重点产业。按‘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新机制建设工业园区。倾斜支持集聚重点产业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百企入桂’等招商引资活动,引导和鼓励重点产业新建项目、技改项目、配套项目、深加工项目、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入园建设,聚集发展。”[1]广西全区即以包括6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内的37个重点建设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并在着力建好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2]
产业链整合在区域产业转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微观上看,企业必须融入到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中才能提升自身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说,产业链的状况能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与区域划分的大小和类型都有关系,并非每一个区域都能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认识这一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与本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握住产业链分工带来的好处,正确认识分工、正确利用分工,在产业链条中合理定位。因此,广西各园区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非常重视产业链整合,并针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及其功能定位,分环节、分企业特性出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式产业链与需求拉动式产业链,注重培养产业链成长。同时,还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等相关政策,便利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目标分层错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链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3]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广西各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得到了全面推进。南宁市建成了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沙田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中国-东盟物流园区、中国-东盟商务园区。北海电子产业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北海铁山港工业园区的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项目全面开工,规划60平方公里的石化产业园也已启动;钦州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已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辽宁天合、美国鑫源石化、玉柴集团溶剂油、泰兴石化等一批石化产业落户钦州石化工业园区,以炼油、化工、原油储备等为主体的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广西共有21个临海产业园区正在建设,这批重大的产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了广西承接东部产业的能力和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各地的经济发展。[4]
这些园区中,尤其以北部湾经济区的集聚效应最为突出。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要素大开发,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林纸浆、电力、航运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相关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生产相同、相似产品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区外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把企业迁移至北部湾地区发展,导致北部湾地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所产生的集聚机制,又进一步提高了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这样,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诱导产业转移,两者相互促进,促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不断延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而有力地提升了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3]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06-1-16:69.
[2]周敏.把握机遇,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7(11):3-4.
[3]曹鑫.产业链整合与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83-86.
[4]贺勤志.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