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雕塑、建筑与环境艺术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culpture has unique aesthetical effect and brings out the crucial point in specific urban environment. Each city has its own unique appearance, however, urban sculpture makes the appearance more apparent. Coordinating with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culpture can create the effect of beauty.
  
  一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在20世纪现代建筑运动中,各种新建筑应运而生,城市呈现出新颖的风格。雕塑艺术同样必须运用新的雕塑语言,才能增添城市的美感。因此,雕塑家要探索雕塑语言的新特点,以求和现代建筑有一致的风格。现在有的雕塑只讲究形似,斤斤计较细部的真实,但缺乏艺术概括力量,显得胆怯和可怜。有位美学家将历代石狮相比较,认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汉之拙重,六朝之飘逸,唐之圆浑,明清则如猫狗之驯媚。可见雕塑语言绝不是纯形式问题,它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
  
  建筑创造各式各样的空间,城市空间美学的研究则为建筑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前景。
  建筑的空间性能不是几个建筑物相加的总和,而是更为复杂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空间组织以及建筑群的关系,是产生审美感受的关键。所以,研究城市空间处理的美学应是建筑设计的思维核心。
  历来伟大的建筑都反映了设计者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西方建筑史上空间组织的出类拔萃之作,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经过曲折的街道小巷,猛然瞥见广场敞朗的空间。华丽的圣马可主教堂、巍然耸立的钟楼,背景是新旧市政大厦、总督府等,空间变化很讲究,令人心胸开阔。与主要广场相垂直的小广场,两侧券廊指引着游人,远方是自由的大海,轻舟白鸥嬉弄着浪花,丰富了威尼斯的城市空间美感。中国古代工匠利用建筑物很好地处理城市空间更不乏其例。如明清的北京城的布局,由南而北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城内的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创造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段是千变万化的。设计者要对地形、地势等周围环境作细致的调查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安排和组织人们生活的需要,利用自然与人工、动与静、统一与变化等手段构成新的环境,总的原则是建筑物和具体环境的有机结合,以求得最佳的城市空间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空间处理上是很有美学意味的。它的平面布置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单体建筑也许并非凌空欲飞,但它的组群建筑有开端、有高潮、有尾声。整个城市强调以宫室为主的中轴线,街道形式以住宅与商业混合,在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显示了宏伟的气势。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共同完成“场所精神”。
   城市是由一幢幢建筑组成的,雕塑必然与建筑发生关系。在这种具体的配合中,雕塑家与建筑师的默契至关重要。比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设计主持人马国馨从现代环境艺术的角度考虑到体育中心和北京城市结构的关系,又考虑到体育中心建筑与雕塑的相互关系。由于考虑周全,建筑师和雕塑家的合作就比较成功。如秦璞的《翔》以自身的建筑感沟通了雕塑和建筑的关联;台湾雕塑家杨英风先生创作的《凤凌霄汉》,作品的曲线和材料的质感,与粗犷的建筑作了对比,同样强调出建筑环境的层次性。这些雕塑,都可以说是体育中心场所精神的传递者。建筑,不仅仅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技术,建筑代表着生活世界的系统,它的特征是场所精神,雕塑要起的作用正是突出这一特征,而不是孤立地表白自己。
  
  三
  
  在艺术世界中,建筑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一员。高大建筑矗立在城市和乡村中,使人每天都看到它,这是一种不可拒绝的艺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博物馆、艺术馆建筑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品,具有雕塑的美学价值,成为城市重要的环境艺术。
  


  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由世界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959年建成),是螺旋状圆形建筑,被称为现代都市森林中的大蘑菇。它内部的展览空间为圆筒形,陈列着现代艺术作品。展览空间一层流入另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层重迭。如果乘坐电梯上顶层(六层),沿着连续的螺旋坡道向下参观,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底层。也能由下往上走,在观赏中走到顶层。这种连续不断的空间改变了以往建筑的静止状态。有位外国评论家说赖特“一生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具有旋律感的诗意,在诗一样的建筑中得到具体化”。古根海姆美术馆正是这“诗一样的建筑”。我曾到该馆参观,既看建筑又欣赏美术展品,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古根海姆美术馆那永恒的建筑艺术。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可看作一个惊人的当代雕塑。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建筑也是颇为独特的艺术品,该中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彼得·埃森曼设计,1989年建成。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建筑外部由白色的金属构架、红色的砖砌体、错裂的植物台基等构成了新奇的意象,内部则多为不规则空间。金属构架似未拆除的脚手架,象征着建筑还未完成,它期待着21世纪的建筑。阳光移动,金属构架重重迭迭的影子仿佛在言说着未来的秘密。人们认为韦克斯纳艺术中心是解构主义建筑,其建筑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该中心展出的艺术作品。
  当然,不仅仅博览建筑是艺术,旅馆、商店、学校、住宅、工厂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可以是艺术。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很重要的门类艺术。学会阅读建筑,对增加艺术修养有所裨益。只要有了阅读建筑的眼光,你在熟悉的故乡重新认识孩提时见惯的建筑,或在陌生的城市里无言地徘徊,都能得到一份从未有过的艺术记忆。
  
  四
  
  回想当年,住宅设计躲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城市住宅南北雷同,居住区几乎没有一点个性,甚至连小学生回家都找不到家门。十几年来,从规划师、建筑师到普通百姓,对此极为不满。经过规划师、建筑师的努力,在改善住宅使用功能、提高环境艺术质量上作了很多尝试,居住区千篇一律的状况在改变,出现了一些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居住环境。而在居住区里置放雕塑,也是一种试图强调居住区文化的做法。
  中国现代住宅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有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建设了一部分居住区,上海曹杨新村和北京复兴门外复外邻里等就是代表作。1953年,受苏联城市规划界的影响,我国采用了街坊的规划模式,北京棉纺厂、长春第一汽车厂的生活区采取的即是苏联街坊的形式。1956年以后苏联规划界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探讨了居住小区规划模式,重视满足居民对生活的多方面需求,50年代后期,我国的住宅设计也参考了这一模式。住宅专家白德懋认为:小区规划的理论一经传入我国即被广泛地采用,而且通过我们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努力,使其逐步地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这是因为新型的社会结构代替了封建大家庭,强调集体生活,要求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需要寻找一种较为开放的居住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宅建设春潮涌动,居住区环境艺术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少设计人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探索了居住区的新特点,住宅群体的组合和单体设计都颇有特色,空间组合灵活,色彩简洁,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有的小区中心花园成为空气清新的绿肺,又是小区共同的公共客厅,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品格。在新的小区建设中,不少都选用了装饰性雕塑,企图提高居住区的艺术品质。比如北京的珠江帝景社区,广场上有几匹奔马雕塑,涂上鲜亮的金色,仿佛镶上几颗亮闪闪的金牙。还有许多小区,装点了劣质“雕塑”(不加引号就会亵渎了真正的雕塑),仿希腊罗马雕塑,但极其粗糙,看到这种伪艺术,只会败坏人们的胃口,哪会增加艺术品位!居住区里安放雕塑,首先应当考虑小区建筑环境和雕塑的关系,使雕塑成为居住者喜欢的公共艺术。同时应培养中国人的“原作观念”,不能到处拷贝剽窃。把偷来的东西陈列在大庭广众之前,岂不令人大牙笑掉!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整个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这就使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不一样,不像欧美城市已经定型,中国城市发展蕴含着各种可能性,中国的新建筑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作出充满活力的回应。中国的后现代建筑不是一种思潮,不是一种风格,而是新的情境中的生存选择。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讨论雕塑、建筑与环境艺术,既有新的文化意义,又有急迫的现实意义,也涉及到雕塑家和建筑师当下应该反思的重要问题。
其他文献
垚乡,本名李军。人诚实朴厚,是陕西雕塑院的专业雕塑家。他的作品如他的人朴质无华,但却孜孜不倦地不断在作品中追求具有西部气息的“青春风格”。   近年来垚乡不断参与了其他地方的雕塑邀请展,有了一些较大型的作品,他还是那样,不对纤细、柔弱的东西表示关注,而始终坚守着西部人的豪壮,仿佛是在唱秦腔!垚乡的个人风格还有待于再在磨练中形成,但基本格调却是明白显露了出来。我们期待他的作品!(陈云岗撰文) 
期刊
In China, there is no more ordinary image than lion. Either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of China or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either in towns or in countrysides, either in royal imperial palac
期刊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held every five years is a national class comprehensive fine-arts exhibition. The 10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s to be held just at time of the 55th cel
期刊
一、雕塑材料的特性    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绘画所用的纸张和颜料;音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建筑中运用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也可以说,艺术家的创作想象力,往往受到材料的限制。至于艺术家选择哪一种材料,决定于他所表现的内容及心理活动和创作欲望。艺术家的心理主动性,使他感到有一种艺术表现的需求,决定着他要采取哪一种艺术形式。   大部分雕塑是用泥、石、木、金属
期刊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s sculpture criticism is like this: the criticism of sculpture art just starts; the standard of criticism is very singular; critics are in shortage; the position for criticism
期刊
We are frequently accustomed to separately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issues of sculpture itself. Publishing sculpture works is the works themselves, which rare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 of them
期刊
提起蜡像艺术,我们自然想起蜚声世界的英国杜莎夫人蜡像艺术馆。馆藏作品无论是权贵还是名流,无不以生动的形象和逼真的神态折服世界各地的观者,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蜡像艺术以其特有的造型手段与技法材料的完美结合,具有神奇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日趋成为造型艺术与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蜡像具有某种程度的波普性,从诞生始已历经二百年的历程,以公众易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和高度精确的“真实感”,生动神
期刊
一位学者欣赏中国古人的日常用品,用了这样的形容——“寻常的精致”。在我观赏仲马等人的作品时,找到了同样的感觉。我理解“寻常的精致”有二层意思。一是寻常的。看上去不张扬,作品和你的寻常生活贴近,相互并不拥有,但又不能没有。艺术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生活是艺术的良友。这种感觉在古人制作用品时有过,传到今天的都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今天在艺术品中能找回这种感觉的不多,仲马的作品可跻身其中。  要找到艺术-生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