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每位邻居手工扇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的时候,忽然收到了邻居老王送的一把扇子,仿佛有股清风,掠过心头。
  扇子有点重,手柄是用木头做的,重量就出自这截圆木头。木柄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像圆溜溜的擀面杖一样,很顺手。老王告诉我,这把扇子,都是废物利用,做扇面的纸板是网购包装盒,木柄的木头,则是拖把的木棍子磨制的。
  上下楼的邻居,家家都得到了这样一把手工做的扇子。扇面的四周,都密密地缝了一层碎布。每只扇子的右下角,还都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几个蝇头小楷:“王记扇子”。
  我们对老王的好意,表达感谢。老王却双手抱拳,对大家说,这些手工扇,其实是我们家老爷子做的,谢谢你们不嫌弃。
  他家老爷子至少有九十岁了吧,有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老爷子下楼了。老王点点头:老爷子腿不大好,下不了楼了,又不肯闲着,这不,一入夏,忽然迷上了做手工扇子,每天都能做出一两把呢。送给大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都送给亲戚朋友了。如果老爷子站在窗口,看到你们在楼下拿着他做的扇子散步聊天,一定开心极了。
  像很多老人一样,衰老总是从双腿开始。恍然觉得,每一把扇子,都是老人的双腿,它们帮老人迈出家门,走到外面的世界。
其他文献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专家安德烈·莫瑞兹结合自己行医30年的经历,成功地治愈很多患癌的病人,并颠覆了原来一般人的观念,推出惊人的观点:癌症不是病。  每个人都有癌细胞  每个成年人每天都会有300亿个细胞死亡,其中有1%到10%是癌细胞。换言之,我们都有癌细胞。癌细胞是我们自己自动产生的。癌细胞的生长和灭亡,就像一般细胞的生长和灭亡一样,都是身体自然运作的情形。  有些人在短暂的极
期刊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规则,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岁以上算老年人。目前,世界各国的老年观正处于变革之中。  意大利: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应该是年过76岁,而61岁至76岁年龄段的人不应算老年人。  日本:老年人既是一支“旅游大军”,又是一支“发挥余热大军”。他们大多数都在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发挥着余热,有的是公司的顾问,有的是报刊的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而更多的则是各类社
期刊
一天早上,一位厨师打扮的印度人在我的东京住所附近发宣传单。我友好地接了过来,他用黑黑的手握住了我的手,热情地说:“今天,我的印度咖喱店开业,欢迎您来捧场。”  当天晚上,我便按照宣传单上的指引找到了这家咖喱店。店里只有两张四人桌,和一个能供三人并排而坐的吧台。店里没有客人,只有那位早上在街边发传单的印度人悠闲地站在吧台后面。  我吃一份咖喱饭,喝了几口淡得像水一样的印度啤酒。“酒足饭饱”之后,我发
期刊
妈妈不愿出国旅行。妈妈想侍弄玫瑰园和豌豆圃,她能种出世上最好的土豆、黄瓜和西红柿。在妈妈看来,从我家门廊看到的湖光山色是世上最好的风景,空气也最新鲜。爸爸想去旅行,但他从没去过太远的地方,因为妈妈不愿去。  爸爸有一个方形练习本,里面记满了各地风光。凯旋门、帝国大厦、泰姬陵、罗马圆形大剧场、苏伊士运河、金字塔和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像……他从旅行宣传册上剪下海豚、教堂、高山和城堡,将它们贴在练习本里
期刊
雷锋和超人,都以助人为乐成名,分别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榜样。但是雷锋和超人还是像不同的榜样品牌一样,有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是雷锋为真人真事,超人则是虚构的。超人甚至不是人,是外星人,是美国老百姓造出来的一个抢险救灾的英雄。政府管不了的事情他都能管,比如飞机要掉下来,超人能一把接住。雷锋是有血有肉的人,飞机他肯定是接不住的。雷锋负责的事情一般是政府懒得管的事情,比如老太太没钱买火车票什么的。这是
期刊
中国人的小聪明特多,许多时候从小处就可以看出。比如,中国人可以用一只手五个指头轻而易举地表达十个数字,从一到十轻松自如,非常好使,从不混乱。  可西方人笨,表達十个数得用两只手,六以上数目的表达就双手并用,一副投降的姿势。  就是伸手指的顺序,也透着中国人的灵活。中国人的一是伸食指,二是加上中指,但三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四就不用说了,五才将大拇指伸出。但西方人没这么灵活,他们从大拇指依次伸出,所
期刊
瑞恩走进病房时看见我正在哭。  “怎么了?”他若无其事地问。瑞恩当然知道我有充分的理由哭。两天前,我是我所任职的律师事务所“历史上最年轻漂亮的女律师”,老板正考虑请我当合伙人。两天前,我唯一的烦恼是决定下次度假是去瑞士还是冰岛。但就在过去的48小时里,我得知自己左胸长了恶性肿瘤。切除手术虽然成功,但彻底治愈的可能性只有40%。躺在摆满鲜花和慰问卡的病房里,我只感到绝望和愤怒。我才27岁,难道绚丽夺
期刊
我和邓则的结合,在当时堪称“门当户对”。我们是1964年2月结婚的,那时我已经超过33岁了,货真价实的晚婚。  1963年冬,学校的老师和过去学生中的热心人,都很关心我的婚姻大事,帮我物色了对象,她是我过去的学生邓则,小我八岁。她1959年从安江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黔阳县农业局两路口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她也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一直没有考虑婚姻问题。经过她的两位同学谢万安和王业甫的撮合,我非
期刊
少年時,我父亲是厂里子弟学校的体育老师。父亲精瘦,常年穿一身蓝色运动服,胳膊和腿上有三道白杠的那种。冬天披件军绿大衣,常常胳膊撑在腰里,站在学生队伍前或操场上,远远看去,军绿裹着蓝,挺扎眼。  那时,我不喜欢体育课。虽然父亲并没亲自教过我,但不知从哪儿冒出的敏感,让我在那时十分不愿意接近父亲,而且,莫名仇视体育课。  可是,父亲不肯放过我,他每周要领我去火车站三次,命令我在长长的站台上来回跑。他规
期刊
闲来无事,我翻阅相册,看到46年前我和贾嘉的结婚照,那年她刚刚18岁。  贾嘉的父亲是国民党政府的文职官员,她刚出生,就被社会打入另册。她童年的记忆充满了恐惧,眼睁睁看着父亲无休止地挨打挨批。她从小只要一听到村里开会的钟声,就吓得往厕所里跑。  就在我和贾嘉的恋情公之于众很短的时间里,我村的“四清”工作队召开了青年民兵大会。工作队副指导员是一名解放军军官,他在会上点名批评了我的“阶级斗争思想淡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