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校长40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校长在管理中只有坚持以校为本,才能大有作为。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任校长时,正是该校刚被确定为全市惟一一所省重点小学之时。当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到底应该怎样办学呢?我心里没底,就选择了北上南下的取经之路。记得在上海学习时,我晚上住的是澡堂的便宜铺位,白天到处访问名校,好不容易见到了校领导,也只是学了点皮毛。而我取回来的“经”,却常常弄得教师无所适从。他们疑惑地问我:这样天天变戏法能行吗? 我无言以对,常常感到很苦恼。
这样摸索着干到了1985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那年,我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小学端正教育思想的研讨会,会议规模很大。我和当时省教研室主任都分到华东组讨论。在他的一再催促下,我在会上发了言。想不到我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天晚上,上海市教育局的小教处长就邀我去上海传经。这简直吓了我一大跳,我心想,自己哪有那个水平呀!可教研室主任却督促我说:上海与江苏是近邻,友谊深,不能不去。于是,我便在1986年去了上海。那天,刚一出站,我就看见了欢迎我的接人牌。小教处长亲自陪我坐轿车住进了大宾馆……我想起自己6年前单身闯上海的情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二天我就到卢湾礼堂作报告,上海全市各区小教科长和小学校长都来听。我听到会场里叽叽喳喳的心里不免发慌。小教处长安慰我说:上海人好议论,你别见怪。这更使我汗流浃背。当处长介绍我来自徐州时,根本没有人鼓掌,直到我硬着头皮开讲,听众也还是无动于衷……然而不到10分钟,会场渐渐安静下来,人们纷纷拿出本子来记,还不时传来笑声。我越讲,会场气氛越热烈……我看快到12点了,就忙刹车说:对不起,时间到了。没想到大伙却异口同声地说:不要紧,再接着讲!散会了,竟然有人恋恋不舍地跑到主席台上来,向我问这问那,并要求到徐州去看看。我当然热烈欢迎了。果然,第二个月,上海就有5个区由小教科长带队组织校长前来考察。这对徐州小学界来说,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随后,又有不少地方让我去作报告,直到现在。我跑遍了全国近20个省,很受同行欢迎。
其实,细想想,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我体会,我们办学不能光仰头去看天上的星星,而忽视埋在自己脚下的黄金。学习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必须因地制宜地去吸收和消化,做我们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对于校长来说,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校,紧紧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求新求变。在校本管理方面,我有三条突出的体会。
强化校本管理,充分调动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调到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担任校长时,正好江苏省开始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试点,我校被定为试点校。当时,我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十分有限。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意味着校长一人说了算。校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充分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作用,把个体的“偏才”变成集体的“全才”。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作出这样的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决策,都必须通过领导班子集体商定。决议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更不能阳奉阴违。特别是作为一校之长,我更要严于律己,处处带头,绝不搞远近亲疏。
我理解,以校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领导成员的智慧,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形成互相尊重、相互协调的和谐气氛,才能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我们针对这所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的特点,强调领导班子要做到“五个一”:一人分管一个职能部门(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体卫处和科研室)。一人分抓一门学科(凡学校设置的各学科课程均有一位领导分头指导)。一人分担一项教育科研课题。一人深入一个年级教研组。一人深入一个教学班。
在全体教师会上,我郑重宣布了校领导分工的情况,同时还坚决地表示:今后任何工作,分管领导点头,我点头;分管领导摇头,我摇头。这就打破了过去事事都要经学校“一把手”说了算的局面,为每个领导树立了权威,让他们有职有权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为他们主动思考分管工作扫清障碍。同时,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教师随时得到分管领导的具体帮助。
这样,作为“一把手”,我不必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了,我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问题,冷静思考学校发展的大计。我可以深入班级听课,保证自己了解学生,使自己和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
依靠校本培训,激励教师走向成功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上课时口若悬河,确实讲得精彩,然而当课后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讲时,他却说不出一二三来……这使我认识到用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尖锐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教育实践经验表明:理论上的不清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只有把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我们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渐渐地,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重点,就是要用先进的理论去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抓起。
无论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当校长,还是到少华街小学当校长,我总是把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当做培训教师的大事来抓。我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等。
我们采取了“自学、辅导、应用”三位一体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方法,认真做到“三明确”:⑴学习要求明确。每学期学校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定统一的自学进度,并在学校的计划日程表上公布。⑵学习重点明确。每学习一个单元前,我们都要指定一位校领导或教学骨干先学一步,并让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现身说法,进行宣讲,做到人人对学习重点都心中有数。⑶检查考核明确。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都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心得笔记。学校领导及时检查,到期末还在全校展示,并将其列入教师考核范围进行评奖。每学期末,我们还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论文。论文可以一课一得、一活动一得、一事一得、一教法一得……我们每学期都要汇编印发《经验交流》教师专辑,并向有关教育报刊推荐,这对教师是极大的鼓励。
对青年教师,我们采取“忆传统,结对子,汇报课”的校本培训方式,促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谓“忆传统”,就是青年教师刚到校工作,校领导就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创业史和老教师一心为校做贡献的光荣传统。所谓“结对子”,就是老教师同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对子,签订师徒合同。所谓“汇报课”,就是到一定阶段,让青年教师汇报自己如何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校还尽力创造条件,搭台子,让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帮助他们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再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顶梁柱。
为了促使教师开阔眼界,学校还订了40多种教育报刊供教师阅览。我们要求教师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填写学校统一印制的“阅读卡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的内容摘到卡片上,每月每人上交4张卡片。我们也将其列入教师考核评奖的内容。用这种方式,我们促使教师养成了自觉阅览报刊的好习惯。几年下来,学校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分类、分科建立信息库创造了条件。
除了面上的工作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把培训教师的工作引向深入。我深深体会到:就像一个名剧团要有名演员一样,一所名校也必须有自己的名师。过去我眼光向外,总看不到我们自己的潜力。如今,当我们眼光向内时,就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闪光的好经验,值得去挖掘和推广。为此,我们把创建名师工程当做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来抓。我们先从全面听课入手,发现好苗子就转入重点跟踪听课,不断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好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鼓励其冒尖、创名牌。
例如:徐学淑老师教低年级的数学很有特色。她在教“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时,一面利用夺红旗、对口令、开火车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一面激励学生利用数学棋等学具更上一层楼。她的教法培养了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动耳的能力,可以说把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了。我们帮助徐老师一起总结经验,最后提炼出了“看、读、想、划、说、摆”“六动教学法”。后来,徐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又如:语文教师张冠珑的“听、说、读、写、想、看、问、划”“八勤教学法”,音乐教师杜发勤的“节奏、唱感、乐器”“三位一体教学法”等,都在徐州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就对全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之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 其实,我们体会,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校本培训就是开启之路。
这种基于学校、基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越来越深入人心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最令我欣慰的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支撑力量。
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师生潜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这对我们启发很大。只有充分挖掘校本资源,新课改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首先,深挖环境资源。最近,我在沈阳市实验学校看到室内外的墙壁上,不再限于挂名人名言的宣传画了,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摄影作品、小制作、师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照片等都得以展示。另外,我在胜利油田实验小学教学大楼的走廊里,还看到一幅幅书写工整的教师自己的格言或座右铭:“我愿做一股流泉,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我愿做一把伞,为孩子挡风遮雨;我愿做一盏明灯,为孩子照亮光辉的前程。”“教师要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多彩的世界,不只是教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分数。”“在你没有尝试之前,千万别说‘我不行’,而要说‘我今天不行,明天一定行’。”……这些源自身边的感人肺腑的心声,最受师生的欢迎。
其次,用足教师资源。我在南通市一师附小创建的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里,不仅看到了全国知名教师的案例,而且看到多年来他们收集的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哈尔滨复华小学资料室展示的“教育教学亮点档案”,更引起了我的关注,其中该校刘彩凤老师的档案就达半尺厚,包括个人简历、教学风格、个人大事记、行政奖励、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论文、个人教育轨迹等,不下40页。这种校本的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最能使本校教师受益。
再次,巧用学生资源。例如: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去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于是,同学们分别从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家庭藏书及访问亲朋好友等不同途径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供上课时交流。结果,同学们从鲁迅出生讲到童年趣事,从他弃医学文讲到孤岛逃难……简直汇成了一部详尽的鲁迅传记。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学不好吗?
又如:我在少华街小学任校长时就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教育过程的重要。那时,我们紧紧依靠少先队组织和辅导员,广泛开展了“天南海北”象征性的旅游活动,即以一个中队(一个班)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去联系一个省市的一所小学,和那里的学生建立起通讯联谊的关系。双方可以介绍家乡的特色、巨变,可互赠图片和土特产……据不完全统计,仅学生双方互赠的物品就有5400多件。其中,杭州西湖、桂林漓江、庐山瀑布、长白山的森林画片等,令人流连忘返;南京的雨花石、无锡的惠山小泥人、大连海边的贝壳等,更让学生爱不释手。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祖国真美、真伟大!这种展览会都是由同学自己设计、自己讲解,并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参观的。大家称赞说:孩子们真是神通广大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资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开阔眼界。
总之,只有立足校本的学校管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编辑张 葳 )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任校长时,正是该校刚被确定为全市惟一一所省重点小学之时。当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到底应该怎样办学呢?我心里没底,就选择了北上南下的取经之路。记得在上海学习时,我晚上住的是澡堂的便宜铺位,白天到处访问名校,好不容易见到了校领导,也只是学了点皮毛。而我取回来的“经”,却常常弄得教师无所适从。他们疑惑地问我:这样天天变戏法能行吗? 我无言以对,常常感到很苦恼。
这样摸索着干到了1985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那年,我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小学端正教育思想的研讨会,会议规模很大。我和当时省教研室主任都分到华东组讨论。在他的一再催促下,我在会上发了言。想不到我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天晚上,上海市教育局的小教处长就邀我去上海传经。这简直吓了我一大跳,我心想,自己哪有那个水平呀!可教研室主任却督促我说:上海与江苏是近邻,友谊深,不能不去。于是,我便在1986年去了上海。那天,刚一出站,我就看见了欢迎我的接人牌。小教处长亲自陪我坐轿车住进了大宾馆……我想起自己6年前单身闯上海的情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二天我就到卢湾礼堂作报告,上海全市各区小教科长和小学校长都来听。我听到会场里叽叽喳喳的心里不免发慌。小教处长安慰我说:上海人好议论,你别见怪。这更使我汗流浃背。当处长介绍我来自徐州时,根本没有人鼓掌,直到我硬着头皮开讲,听众也还是无动于衷……然而不到10分钟,会场渐渐安静下来,人们纷纷拿出本子来记,还不时传来笑声。我越讲,会场气氛越热烈……我看快到12点了,就忙刹车说:对不起,时间到了。没想到大伙却异口同声地说:不要紧,再接着讲!散会了,竟然有人恋恋不舍地跑到主席台上来,向我问这问那,并要求到徐州去看看。我当然热烈欢迎了。果然,第二个月,上海就有5个区由小教科长带队组织校长前来考察。这对徐州小学界来说,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随后,又有不少地方让我去作报告,直到现在。我跑遍了全国近20个省,很受同行欢迎。
其实,细想想,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我体会,我们办学不能光仰头去看天上的星星,而忽视埋在自己脚下的黄金。学习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必须因地制宜地去吸收和消化,做我们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对于校长来说,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校,紧紧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求新求变。在校本管理方面,我有三条突出的体会。
强化校本管理,充分调动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调到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担任校长时,正好江苏省开始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试点,我校被定为试点校。当时,我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十分有限。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意味着校长一人说了算。校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充分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作用,把个体的“偏才”变成集体的“全才”。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作出这样的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决策,都必须通过领导班子集体商定。决议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更不能阳奉阴违。特别是作为一校之长,我更要严于律己,处处带头,绝不搞远近亲疏。
我理解,以校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领导成员的智慧,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形成互相尊重、相互协调的和谐气氛,才能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我们针对这所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的特点,强调领导班子要做到“五个一”:一人分管一个职能部门(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体卫处和科研室)。一人分抓一门学科(凡学校设置的各学科课程均有一位领导分头指导)。一人分担一项教育科研课题。一人深入一个年级教研组。一人深入一个教学班。
在全体教师会上,我郑重宣布了校领导分工的情况,同时还坚决地表示:今后任何工作,分管领导点头,我点头;分管领导摇头,我摇头。这就打破了过去事事都要经学校“一把手”说了算的局面,为每个领导树立了权威,让他们有职有权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为他们主动思考分管工作扫清障碍。同时,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教师随时得到分管领导的具体帮助。
这样,作为“一把手”,我不必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了,我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问题,冷静思考学校发展的大计。我可以深入班级听课,保证自己了解学生,使自己和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
依靠校本培训,激励教师走向成功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上课时口若悬河,确实讲得精彩,然而当课后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讲时,他却说不出一二三来……这使我认识到用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尖锐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教育实践经验表明:理论上的不清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只有把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我们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渐渐地,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重点,就是要用先进的理论去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抓起。
无论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当校长,还是到少华街小学当校长,我总是把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当做培训教师的大事来抓。我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等。
我们采取了“自学、辅导、应用”三位一体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方法,认真做到“三明确”:⑴学习要求明确。每学期学校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定统一的自学进度,并在学校的计划日程表上公布。⑵学习重点明确。每学习一个单元前,我们都要指定一位校领导或教学骨干先学一步,并让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现身说法,进行宣讲,做到人人对学习重点都心中有数。⑶检查考核明确。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都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心得笔记。学校领导及时检查,到期末还在全校展示,并将其列入教师考核范围进行评奖。每学期末,我们还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论文。论文可以一课一得、一活动一得、一事一得、一教法一得……我们每学期都要汇编印发《经验交流》教师专辑,并向有关教育报刊推荐,这对教师是极大的鼓励。
对青年教师,我们采取“忆传统,结对子,汇报课”的校本培训方式,促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谓“忆传统”,就是青年教师刚到校工作,校领导就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创业史和老教师一心为校做贡献的光荣传统。所谓“结对子”,就是老教师同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对子,签订师徒合同。所谓“汇报课”,就是到一定阶段,让青年教师汇报自己如何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校还尽力创造条件,搭台子,让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帮助他们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再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顶梁柱。
为了促使教师开阔眼界,学校还订了40多种教育报刊供教师阅览。我们要求教师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填写学校统一印制的“阅读卡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的内容摘到卡片上,每月每人上交4张卡片。我们也将其列入教师考核评奖的内容。用这种方式,我们促使教师养成了自觉阅览报刊的好习惯。几年下来,学校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分类、分科建立信息库创造了条件。
除了面上的工作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把培训教师的工作引向深入。我深深体会到:就像一个名剧团要有名演员一样,一所名校也必须有自己的名师。过去我眼光向外,总看不到我们自己的潜力。如今,当我们眼光向内时,就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闪光的好经验,值得去挖掘和推广。为此,我们把创建名师工程当做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来抓。我们先从全面听课入手,发现好苗子就转入重点跟踪听课,不断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好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鼓励其冒尖、创名牌。
例如:徐学淑老师教低年级的数学很有特色。她在教“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时,一面利用夺红旗、对口令、开火车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一面激励学生利用数学棋等学具更上一层楼。她的教法培养了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动耳的能力,可以说把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了。我们帮助徐老师一起总结经验,最后提炼出了“看、读、想、划、说、摆”“六动教学法”。后来,徐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又如:语文教师张冠珑的“听、说、读、写、想、看、问、划”“八勤教学法”,音乐教师杜发勤的“节奏、唱感、乐器”“三位一体教学法”等,都在徐州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就对全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之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 其实,我们体会,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校本培训就是开启之路。
这种基于学校、基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越来越深入人心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最令我欣慰的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支撑力量。
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师生潜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这对我们启发很大。只有充分挖掘校本资源,新课改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首先,深挖环境资源。最近,我在沈阳市实验学校看到室内外的墙壁上,不再限于挂名人名言的宣传画了,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摄影作品、小制作、师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照片等都得以展示。另外,我在胜利油田实验小学教学大楼的走廊里,还看到一幅幅书写工整的教师自己的格言或座右铭:“我愿做一股流泉,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我愿做一把伞,为孩子挡风遮雨;我愿做一盏明灯,为孩子照亮光辉的前程。”“教师要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多彩的世界,不只是教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分数。”“在你没有尝试之前,千万别说‘我不行’,而要说‘我今天不行,明天一定行’。”……这些源自身边的感人肺腑的心声,最受师生的欢迎。
其次,用足教师资源。我在南通市一师附小创建的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里,不仅看到了全国知名教师的案例,而且看到多年来他们收集的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哈尔滨复华小学资料室展示的“教育教学亮点档案”,更引起了我的关注,其中该校刘彩凤老师的档案就达半尺厚,包括个人简历、教学风格、个人大事记、行政奖励、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论文、个人教育轨迹等,不下40页。这种校本的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最能使本校教师受益。
再次,巧用学生资源。例如: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去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于是,同学们分别从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家庭藏书及访问亲朋好友等不同途径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供上课时交流。结果,同学们从鲁迅出生讲到童年趣事,从他弃医学文讲到孤岛逃难……简直汇成了一部详尽的鲁迅传记。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学不好吗?
又如:我在少华街小学任校长时就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教育过程的重要。那时,我们紧紧依靠少先队组织和辅导员,广泛开展了“天南海北”象征性的旅游活动,即以一个中队(一个班)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去联系一个省市的一所小学,和那里的学生建立起通讯联谊的关系。双方可以介绍家乡的特色、巨变,可互赠图片和土特产……据不完全统计,仅学生双方互赠的物品就有5400多件。其中,杭州西湖、桂林漓江、庐山瀑布、长白山的森林画片等,令人流连忘返;南京的雨花石、无锡的惠山小泥人、大连海边的贝壳等,更让学生爱不释手。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祖国真美、真伟大!这种展览会都是由同学自己设计、自己讲解,并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参观的。大家称赞说:孩子们真是神通广大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资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开阔眼界。
总之,只有立足校本的学校管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编辑张 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