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古时候进行过一次绘画比赛,以花为主题,结果有一幅题名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获得了第一名。一匹马悠闲自在地迈步在草地上,马蹄周围蜂飞蝶舞,整幅画无一朵花,却让人满眼花团锦簇。因为这留白,方寸之间,天高地阔,百花争艳,芳香四溢都跃然纸上,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观众,更相信观众,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观众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观众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语文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一、在时间上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某名牌师大高才生因口吃屡次求职受挫,最后勉强试教于一偏远山区的乡村中学,孰料教学成绩却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县教研员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听课后才知其中的奥妙。原来,这位有些先天不足的老师每当讲到关键处都会不得不停下来,却给学生留出了很多必要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歪打正着,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与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教师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静心阅读,潜心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在表达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培养是语文学科的职责,但情感需要体验。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在课堂上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表达上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感受。
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能基本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教师可利用诗歌的情感空白,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感受诗句深远的意境和诗人深深的别情。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2: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3: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4:扬州城里还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生5: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三、在空间上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节”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情节进行填补,让学生的体验在这样的想象中鲜活起来。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此时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道:“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高兴地玩耍着。”有学生写道:“河流和水井里灌满了水,人们纷纷跑到河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小姑娘的爱心给村里的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大家拥着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留白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春》一课,他自己找了音乐,然后自己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效果特别好。一遍下来,听课的师生都被带到了那春意盎然的境界里,仿佛看见了蒙蒙的细雨,多姿的野花,嫩绿的小草……读完后,老师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回味畅想。过了好一会儿才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么精彩的朗诵,你看到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来到了春天的郊外,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温暖;有的说,我仿佛在蒙蒙春雨的滋润下,自己也在快快地长大;有的说,我想起了去年我们放风筝的情形,我盼望着今年也能和同学们一起到田野里去放风筝;有的说,我听见了小草长大的声音,花儿们争先恐后开放的嬉戏声……
看,教学“留白”让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空间里尽情地遨游,既训练了思维想象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使课堂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
一、在时间上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某名牌师大高才生因口吃屡次求职受挫,最后勉强试教于一偏远山区的乡村中学,孰料教学成绩却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县教研员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听课后才知其中的奥妙。原来,这位有些先天不足的老师每当讲到关键处都会不得不停下来,却给学生留出了很多必要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歪打正着,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与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教师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静心阅读,潜心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在表达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培养是语文学科的职责,但情感需要体验。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在课堂上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表达上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感受。
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能基本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教师可利用诗歌的情感空白,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感受诗句深远的意境和诗人深深的别情。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2: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3: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4:扬州城里还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生5: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三、在空间上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节”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情节进行填补,让学生的体验在这样的想象中鲜活起来。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此时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道:“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高兴地玩耍着。”有学生写道:“河流和水井里灌满了水,人们纷纷跑到河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小姑娘的爱心给村里的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大家拥着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留白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春》一课,他自己找了音乐,然后自己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效果特别好。一遍下来,听课的师生都被带到了那春意盎然的境界里,仿佛看见了蒙蒙的细雨,多姿的野花,嫩绿的小草……读完后,老师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回味畅想。过了好一会儿才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么精彩的朗诵,你看到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来到了春天的郊外,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温暖;有的说,我仿佛在蒙蒙春雨的滋润下,自己也在快快地长大;有的说,我想起了去年我们放风筝的情形,我盼望着今年也能和同学们一起到田野里去放风筝;有的说,我听见了小草长大的声音,花儿们争先恐后开放的嬉戏声……
看,教学“留白”让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空间里尽情地遨游,既训练了思维想象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使课堂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