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翻译市场很大但很分散,几乎全是小企业,元培翻译以大视野突破了发展局限。
“中国的翻译市场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游戏。”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下称“元培翻译”)总裁蒋小林曾多次这样比喻。他说,中国的每家翻译企业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力量都不大,玩的游戏还没有任何规则。蒋小林承认元培翻译也是其中一个孩子,只是长得比别人快一些而已。在他眼里,等到公司建立起5万人的专业翻译团队、真正成为全球知名语言服务提供商时,才算长大成人。
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2007年中国翻译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元,遗憾的是“市场大,公司小”,格局极为分散,生存着大量作坊式的小企业。怎样才能从众多“小孩子”中脱颖而出?蒋小林曾苦思良策。
三年闭门探索
很多人都认为,翻译行业门槛很低,创业者不需要太多资本,再找来几个翻译者就可以接单子做生意了。此外,由于现在中国90%的翻译服务都由兼职人员提供,所以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这三者的匹配率很低,整个市场的服务很难形成统一标准,也没法进行质量控制,规模化发展则难上加难。
在原北大元培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蒋小林于2005年重新注册了元培翻译,便决心要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质量保证承诺的中国翻译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体系,让自己的企业有规则可循,有标准可依。2005年~2007年,元培翻译没有参加过任何一项翻译行业活动,连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会议也从未参加,而是躲在角落里潜心研究,探索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蒋小林说:“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只有自己研究摸索。”三年间,元培翻译制定并实行了严格的“24工作流程”制度等质量控制体系。
不同于大多数翻译公司下单、翻译、译审、交稿、付费的简单服务流程,元培翻译将整个服务分为24个环节,从接单到完工,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都有专门的员工负责。例如,翻译人员完成翻译后,按照流程就会进入专业审稿工序,该工序负责人专门审核译文中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正确,而语法的正误、译文的通顺与否就会交给下一道语言审稿的负责人来完成。24项工序中的每一道都很关键,标准也很高,因此员工都很努力,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译文也达到了更高质量。基于此,元培翻译才在国内第一个大胆提出了“有错误不收费用”的质量承诺。
“280管理原则”也是元培翻译韬光养晦三年中找到的发展思路。所谓“280”就是20%的翻译服务来自兼职人员,而80%由公司全职人员来提供,这个比例是元培翻译在提供服务人员数量和业务波动之间找到的平衡,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劳动力闲置问题的出现。
在蒋小林看来,如何控制这种平衡正是翻译行业最突出的瓶颈:企业没有客户时不能雇用太多的全职人员,而没有足够的全职人员又很难吸引到大客户。很多翻译公司找不到合理的平衡点,惟一处理的方式就是雇用兼职员工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质量无法保证,标准不统一,服务不能系统化。
借力奥运会
经过了脚踏实地的三年准备后,按照蒋小林的规划,元培翻译要进入全速发展期了,首要任务就是打响品牌。蒋小林解释道,翻译就如同卖盒饭,全国有很多人都要吃盒饭,如果跑遍全国各地、爬上每个写字楼去推销盒饭的话,成本太高,耗时太长,效果也不见得好。但是把盒饭的味道做好,品牌打响,让每个写字楼、每家企业主动来预定盒饭的话,生意就好做了。元培翻译就抓住了北京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却又可以一炮打响的契机。
“我们去参加奥运会就是想打造一个被全球认识和认可的品牌。”2006年与北京奥组委正式签约成为北京奥运会笔译、口译服务供应商后,蒋小林很明确地表达了其目的。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大项目,语言服务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都是别的项目无法相比的,元培翻译请来了悉尼奥运会运营专家、东京奥运会组合字语言服务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其经验,最终提出了保证至少提供56种语言服务的承诺。
元培翻译一直强调品质是品牌的保证,只有好的品质才可以让品牌更加闪亮。“只要我们给奥运会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就会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甚至要比在央视打广告好多了。”蒋小林直言不讳。
奥运会这个契机也让元培翻译网罗到了很多人才,毕竟,翻译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因为奥运会项目启动了全球招聘计划后,很多海外留学人员、专业外语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都加入了元培翻译,目前已组成了一支超过1,500人的翻译队伍,其中大部分在奥运会后仍会继续留下来。
作为奥运会大预演的“好运北京”测试赛已结束,元培翻译的语言服务也得到了检验,国际奥委会给出了“比之前的语言服务要好得多”的评价。元培翻译本身也通过测试赛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蒋小林给自己的团队和服务打了80分,“现在这么大的项目都接下来了,以后的小会议、小项目就更不在话下。
国际化“野心”
对于元培翻译来说,服务奥运会是品牌经营策略,而选择2010年上海世博会却是市场竞争策略。今年3月,元培翻译成为上海世博会笔译和口译服务项目赞助候选单位。“奥运会的帽子已经够亮了,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做世博会项目,因为我们不想让竞争对手也带上同我们一样光亮的帽子。”蒋小林很干脆的表示,世博会后元培翻译将会寻求国际拓展。
“我们的对手不在国内。”但由于国外语言外包服务的历史比中国长久,不乏年营收几亿美元甚至二、三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同实力如此强悍的公司去竞争,元培翻译的力量还略显微薄。但蒋小林认为,翻译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国得天独厚的劳动力可以成为决战武器,如果能保证同样的质量,价格差异就很关键。蒋小林相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至少在近二、三十年不会消失,因此元培翻译完全可以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同国外企业竞争。
寻求外部投资就是蒋小林国际化的关键一环。5月中,元培翻译获得经纬创投中国基金(Matrix China)1,500万美元的投资。蒋小林表示,“经纬创投带来的更多是国际化的价值。”因为元培翻译并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国际经验,而经纬创投作为国际知名投资商,有非常丰富的国际经验,会帮助元培翻译少走很多弯路。
对蒋小林本人来说,外部投资进入则是一种动力,时时刻刻鞭策他要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作为公司董事会中惟一负责公司经营事务的董事,蒋小林说,企业最怕的就是惰性。时刻关注利益最大化的投资人则将给以有效监督。
在原有的话言服务供应商的定位之外,蒋小林最近又提出了全球企业信息和情报供应商这个全新定位。之前跨国企业的信息搜集工作通常都由企业自身来完成,但随着市场的拓宽,企业越加不会雇佣各个语种的员工来进行这项工作,成本太高不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限制,弥补这种遗憾的惟一方式就是外包给专门经营语言服务的公司。蒋小林看准了这个市场,并已经开始扮演“企业情报员”的角色。目前,加上承接的在华设立中国总部的跨国公司的业务,元培翻译的海外业务已经占到了总业务量的30%。
“中国的翻译市场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游戏。”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下称“元培翻译”)总裁蒋小林曾多次这样比喻。他说,中国的每家翻译企业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力量都不大,玩的游戏还没有任何规则。蒋小林承认元培翻译也是其中一个孩子,只是长得比别人快一些而已。在他眼里,等到公司建立起5万人的专业翻译团队、真正成为全球知名语言服务提供商时,才算长大成人。
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2007年中国翻译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元,遗憾的是“市场大,公司小”,格局极为分散,生存着大量作坊式的小企业。怎样才能从众多“小孩子”中脱颖而出?蒋小林曾苦思良策。
三年闭门探索
很多人都认为,翻译行业门槛很低,创业者不需要太多资本,再找来几个翻译者就可以接单子做生意了。此外,由于现在中国90%的翻译服务都由兼职人员提供,所以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这三者的匹配率很低,整个市场的服务很难形成统一标准,也没法进行质量控制,规模化发展则难上加难。
在原北大元培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蒋小林于2005年重新注册了元培翻译,便决心要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质量保证承诺的中国翻译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体系,让自己的企业有规则可循,有标准可依。2005年~2007年,元培翻译没有参加过任何一项翻译行业活动,连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会议也从未参加,而是躲在角落里潜心研究,探索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蒋小林说:“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只有自己研究摸索。”三年间,元培翻译制定并实行了严格的“24工作流程”制度等质量控制体系。
不同于大多数翻译公司下单、翻译、译审、交稿、付费的简单服务流程,元培翻译将整个服务分为24个环节,从接单到完工,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都有专门的员工负责。例如,翻译人员完成翻译后,按照流程就会进入专业审稿工序,该工序负责人专门审核译文中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正确,而语法的正误、译文的通顺与否就会交给下一道语言审稿的负责人来完成。24项工序中的每一道都很关键,标准也很高,因此员工都很努力,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译文也达到了更高质量。基于此,元培翻译才在国内第一个大胆提出了“有错误不收费用”的质量承诺。
“280管理原则”也是元培翻译韬光养晦三年中找到的发展思路。所谓“280”就是20%的翻译服务来自兼职人员,而80%由公司全职人员来提供,这个比例是元培翻译在提供服务人员数量和业务波动之间找到的平衡,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劳动力闲置问题的出现。
在蒋小林看来,如何控制这种平衡正是翻译行业最突出的瓶颈:企业没有客户时不能雇用太多的全职人员,而没有足够的全职人员又很难吸引到大客户。很多翻译公司找不到合理的平衡点,惟一处理的方式就是雇用兼职员工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质量无法保证,标准不统一,服务不能系统化。
借力奥运会
经过了脚踏实地的三年准备后,按照蒋小林的规划,元培翻译要进入全速发展期了,首要任务就是打响品牌。蒋小林解释道,翻译就如同卖盒饭,全国有很多人都要吃盒饭,如果跑遍全国各地、爬上每个写字楼去推销盒饭的话,成本太高,耗时太长,效果也不见得好。但是把盒饭的味道做好,品牌打响,让每个写字楼、每家企业主动来预定盒饭的话,生意就好做了。元培翻译就抓住了北京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却又可以一炮打响的契机。
“我们去参加奥运会就是想打造一个被全球认识和认可的品牌。”2006年与北京奥组委正式签约成为北京奥运会笔译、口译服务供应商后,蒋小林很明确地表达了其目的。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大项目,语言服务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都是别的项目无法相比的,元培翻译请来了悉尼奥运会运营专家、东京奥运会组合字语言服务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其经验,最终提出了保证至少提供56种语言服务的承诺。
元培翻译一直强调品质是品牌的保证,只有好的品质才可以让品牌更加闪亮。“只要我们给奥运会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就会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甚至要比在央视打广告好多了。”蒋小林直言不讳。
奥运会这个契机也让元培翻译网罗到了很多人才,毕竟,翻译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因为奥运会项目启动了全球招聘计划后,很多海外留学人员、专业外语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都加入了元培翻译,目前已组成了一支超过1,500人的翻译队伍,其中大部分在奥运会后仍会继续留下来。
作为奥运会大预演的“好运北京”测试赛已结束,元培翻译的语言服务也得到了检验,国际奥委会给出了“比之前的语言服务要好得多”的评价。元培翻译本身也通过测试赛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蒋小林给自己的团队和服务打了80分,“现在这么大的项目都接下来了,以后的小会议、小项目就更不在话下。
国际化“野心”
对于元培翻译来说,服务奥运会是品牌经营策略,而选择2010年上海世博会却是市场竞争策略。今年3月,元培翻译成为上海世博会笔译和口译服务项目赞助候选单位。“奥运会的帽子已经够亮了,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做世博会项目,因为我们不想让竞争对手也带上同我们一样光亮的帽子。”蒋小林很干脆的表示,世博会后元培翻译将会寻求国际拓展。
“我们的对手不在国内。”但由于国外语言外包服务的历史比中国长久,不乏年营收几亿美元甚至二、三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同实力如此强悍的公司去竞争,元培翻译的力量还略显微薄。但蒋小林认为,翻译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国得天独厚的劳动力可以成为决战武器,如果能保证同样的质量,价格差异就很关键。蒋小林相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至少在近二、三十年不会消失,因此元培翻译完全可以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同国外企业竞争。
寻求外部投资就是蒋小林国际化的关键一环。5月中,元培翻译获得经纬创投中国基金(Matrix China)1,500万美元的投资。蒋小林表示,“经纬创投带来的更多是国际化的价值。”因为元培翻译并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国际经验,而经纬创投作为国际知名投资商,有非常丰富的国际经验,会帮助元培翻译少走很多弯路。
对蒋小林本人来说,外部投资进入则是一种动力,时时刻刻鞭策他要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作为公司董事会中惟一负责公司经营事务的董事,蒋小林说,企业最怕的就是惰性。时刻关注利益最大化的投资人则将给以有效监督。
在原有的话言服务供应商的定位之外,蒋小林最近又提出了全球企业信息和情报供应商这个全新定位。之前跨国企业的信息搜集工作通常都由企业自身来完成,但随着市场的拓宽,企业越加不会雇佣各个语种的员工来进行这项工作,成本太高不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限制,弥补这种遗憾的惟一方式就是外包给专门经营语言服务的公司。蒋小林看准了这个市场,并已经开始扮演“企业情报员”的角色。目前,加上承接的在华设立中国总部的跨国公司的业务,元培翻译的海外业务已经占到了总业务量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