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灵 浴火高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人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什么材质比用泥土来雕塑人更天经地义了。陶瓷雕塑直接取材于泥土,经过水与火的洗礼,较之于其他材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回归自然属性优势,具有一种源于生命本质的自然亲和力。故此,用世界上最棒的土烧成最美的景德镇陶瓷来表现人的雕塑是一件天人合一的事情。第一次看到赵坤的《都市生灵·鹿鸣》的时候,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通体洁白无瑕如玉如璧的少女跪在石头上,头向天空舒展着完美的曲线,身体上美丽的青花牡丹蝴蝶图案似乎预示着她心中有着一个蝶恋花一样梁祝式的爱情故事。鹿角少女对天透出都市生灵从心底发出的对爱情的倾情呼唤。对于一群长期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生活和工作的上班族,在看到这样一件作品时,心灵深处仿佛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击了一下。
  从小聪慧认真天赋过人的赵坤师从“中国陶瓷雕塑第一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教授,是周大师所带研究生里唯一得到动物陶艺真传的弟子。周大师评价她起点高,属于早熟型女陶艺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自己大气、粗犷、随意、老练的艺术风格。
  德国19世纪大哲学家施勒格尔说过“只有有着自己的宗教,对于无限具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能是艺术家。”雕塑是一种三维的空间造型艺术,而各种不同的立体形态、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注入的不同观念和情感,已成为雕塑艺术的风格历史及思想观念演变的历史内容。在赵坤看来,人区别于其他的动物成功地站了起来,却走不出自己属于动物的躯壳:山海经里人兽同体,金字塔前狮身人而像,中国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人与动物的故事在不停地延续。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赵坤用她的作品演绎着她对人与动物的理解。
  赵坤以往的动物陶瓷多是以栩栩如生的表情和憨态可掬的形象出现。这次她参评的“都市生灵”系列更多的是人与动物的结合——人体流线美与动物原始野性浑然一体,经过火的洗礼升华出一种很有张力的美。
  《山鬼》是赵坤心中现代完美女性的样本。其题材源于屈原的诗歌《九歌·山鬼》。诗歌描述了女神山鬼盛装打扮,兴冲冲前去与心上人幽会,情人却始终未能赴约,这使她悲伤欲绝,但她还是痴情地等待着。雕塑作品《山鬼》是作者假借屈原笔下山鬼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理想中的女神形象——满含希望、充满活力、洋溢着时代自信。人物形象采用了景德镇瓷泥原色并通过火的着色——窑变,添加了几分神秘的野性色彩。《赤豹》则采用了红褐色的醉泥,粗犷写意的手法,与人物之间形成了质感的对比,整个作品充满了乐观、自信、向上的精神。在谈到自己得意之作的时候,赵坤仿佛还沉浸在之前的创作氛围中,“《山鬼》将女神与赤豹合二为一,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群的文明教养与天生的动物本能的矛盾和冲突。激情的饱满胴体,永无满足的渴求欲望,与沉思矜持的头部形成反差,矛盾统一在形体里,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也是我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认识和思考。”
  无论我们是在迪斯科舞厅热舞还是登上山巅放眼远眺的时候,总有一种呐喊嗥叫的本能冲动。《狼嗥》恰恰把现代都市人的这种内心最深处的冲动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人在社会群体之中,却时常会感到孤独。狼嗥是呼唤群体、寻找同伴的举动,人类需要同伴,需要群体认同,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作者的艺术感觉让记者感同身受。
  “都市生灵”系列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雕塑进行嫁接和融合,完美地完成了民族雕塑的现代转化。“梅花香自苦寒来”,赵坤高超的技艺和艺术素养主要缘于跟随周国桢大师学习合作七八年之久,深得名师的真传,再加悟性高勤奋好学,尽管初出茅庐,但这位年轻女性已经一鸣惊人,集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协会员,景德镇市美协常务理事于一身了。
  在这个审美突变的时代,个性被抬高了。虽未宣称要“引导消费”,但赵坤无疑是一个意识超前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她在创作的时候大多胸有成竹,一般不用工具辅助,尽量用一块整泥来做,一气呵成。因此,作品耐看、令人回味。她本次参评的作品《雪豹》堪称把沉默的雕塑变成鲜活灵动的经典。《雪豹》是一整块大泥饼一气呵成的。真实的豹纹感觉是先通过拉扭泥土产生自然的裂痕,再利用窑变效应和乳白色的瓷釉逼真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雪豹的眼睛、鼻子和尾巴从手感到肌理效果真实得竟给人一种想亲近触摸的冲动。整个作品使泥味、手感、肌理、残缺美等艺术趣味都产生于一身而没有任何雕琢、僵硬的痕迹,已经进入了“以形写神”的境界。土和瓷的材料不但没有压缩赵坤的想象力,反而大大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赵坤陶瓷雕塑给人最深刻的感觉是痛快淋漓自由奔放,特别有生命的张力。她通过陶瓷雕塑特有的人与材质之间的亲和关系、返璞归真的材料情结,使自然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陶瓷雕塑这种矫往过正的艺术形式里得到理想的回归。
其他文献
经历了2008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国的书画市场经历了一次痛定思痛的被动洗牌,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对此,我有过这样的阐述:有人认为“华尔街风暴”是刺向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从拍卖数据来看,刺向的不仅仅是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也没能幸免。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或近、现代书画的本身,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导致其在很多层面有悖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感性成分居多
期刊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十分秀丽。这里的矿产也十分丰富,尤以瓷石、高岭土最具特色,直接成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  清人兰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了景德镇的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但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生产瓷器的时间最早是在五代。但是将其文中的评语“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用
期刊
景德镇陶瓷艺术历千年而不衰,佳作叠现,名手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瓷塑各领风骚。有的苦心孤诣,经营传统,有的别出心裁,锐意创新。我比较关注传统一派,听说有一位擅画牡丹的绘瓷高手叫“洞庭一波”,在北京见过他的几幅作品,质朴、淡雅、清远,既有富贵堂皇之气,又无行作俗艳之感。我在想,能把牡丹花这一传统题材画得如此超凡脱俗、清新雅丽,其人心境必定经过相当的修炼。我非常信仰“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类的道
期刊
袁运甫艺术简历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
期刊
王怀俊,祖父王大凡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也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王大凡(1888—1961年),祖籍陕西台元,祖上因避战乱,迁居安徽黟县,名堃,号希平居士。少时在姐姐家的“红店”学画陶瓷古彩,拜汪晓棠为师。王大凡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
期刊
在景德镇“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座谈会上,郭文连教授先声夺人,连珠炮似的质疑,语惊四座,让原本平和的座谈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郭文连提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那教授算什么?类似的情况很多,教授和大师碰到一起,很多人只重大师不重教授,把教授摆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他是误解了,起码对我们误解了,正如会上许多发言者,包括国大师、省大师都表示了对陶院教授的敬重,有不少大师还出身于陶院,有些还
期刊
大师简介    饶晓晴,1961年11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班,后任教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1993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现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副总工艺美术师,是目前景德镇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学校受过较严谨的绘画技艺训练,注重研究文化理论,综合创作能力颇高,创作技巧及工艺手段丰富多变,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
期刊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近日,本刊采访团抵达景德镇。还
期刊
陆军和杨冰是夫妻,是同事,更重要的还是同行,都是造诣极深的陶瓷艺术家。尽管各自是独立的,个人性格、作品风格都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历,却让他们彼此从人到作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地融合在一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成了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陆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杨冰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期刊
说话温文尔雅的汪洋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更像一介书生,玉树临风,儒雅含蓄,襟怀豁达。他的瓷也带着他超然物外的气质——颜色虽不丰富艳丽,但清幽秀美,雅致脱俗,流淌着传统文人画博雅超逸的韵味,散发着云水襟怀、旷达风度的情怀。  在景德镇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当中,汪洋尤以书画见长。他的学习经历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书画家。小时候内秀的汪洋,在别的小伙伴还沉醉在玩泥巴捉蟋蟀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皖南闻名遐迩的艺术家马颂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