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村域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并对造成村域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要发展村城经济需要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村域经济;村域文化;劳务经济
村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的地域单元之一。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在共同作用界面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村域人地系统是村域内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各因素之间所组合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篇文章从村域人地系统出发,通过社会调查法。简单谈一下龙泉乡彭庄村的村域经济环境。
1、农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1.1 该村168户家庭,1200人。92%的农户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占农作物的80%,经济作物比较少,有烟叶、花生、瓜果等,占农作物的20%。农民收入为卖粮收入和打工收入,其中打工收入占60%,卖粮收入占40%。农产品90%以原料形式外销,产业链条极短,产品附加值极低,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310元上升到2005年的1200元。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再加上没有什么资源,所以村上没有什么村办企业,只有4家小商店,1家诊所,1家农户卖早点,有两家不成规模的粮油加工点,两家磨面房,为农户提供服务。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劳动效率低,转移能力弱。所以青壮年劳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村收粮,只有8%的外出打工者留在乡镇或城市自谋职业。
1.2 该村劳动力700人,现有耕地2400亩,人均耕地2亩,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小麦600斤。玉米每亩700斤,土地土质一般,基本靠天吃饭,旱时无水浇灌,涝时容易发生水灾。
2、村域文化调查
2.1 物质文化层:
2.1.1 住房:住房面积人均19平方米。2000年以前90%的农户住的是瓦房,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收入除了投资后代教育和农田外,大部分投资到住房上,到2005年,80%的农户住上楼房,瓦房住户占20%,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9平方米。
2.1.2 饮食:该树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主食以小麦、玉米等为主,副食以自家喂养的禽蛋为主,蔬菜也以自家种植的为主。肉类、鱼类这些高营养品在2000年以前人们基本上是过年才吃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也吃的上。
2.1.3 教育设施:该村有一座小学,教室有10间,教师有5名,教学设施简陋,没有体育设施,由于教室简陋,现在只有小学1—2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到附近村庄去上。
2.1.4 交通状况:该村位于叶县龙泉乡东南3公里处,南边和东边2公里处是干江河,北边3公里处是澧河,交通十分不便。这影响着村域内外物质、信息的交流。对村域人地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农户要去县城,得骑自行车到龙泉乡才能坐公交车。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修了一条乡级公路,使人们外出方便了许多。
2.1.5 消费结构:该村农户的生产消费(种子、化肥、农药)所占比例为20%,基本用于农业生产;生活消费中,衣着占10.5%。食物占16.2%,医疗保健占17.2%,文化娱乐(主要用于教育投资)占25.5%,交通通讯占5%(电话普及率50%),家庭耐用品占10.5%(电视普及率90%。洗衣机7%。其它支出占5%),(以上资料以2005年为主)
2.2 行为文化层:
2.2.1 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村村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年,高中以上学历占10.5%,初中文化程度占70%,小学文化程度占19.5%。村民文化素质偏低。
2.2.2 生产行为:该村村民基本上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活动已传统机械为主、人力为辅。夏秋收粮、种植都是机械耕作,小片农田耕作以人力为主。由于交通和通讯不畅,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再加上经济水平低,所以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没有浇灌设施和机井,旱田无水浇。涝天无法排水。农民生活完全是自给自足。该村村民没有种植其它经济作物,也没有养殖业,农闲时间,劳动力基本都出去打工,包括一些年轻妇女。一般妇女在家务农或从事家庭劳动。农户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房屋翻修和后代教育。
2.3 观念文化层:观念文化层次积淀在人们意识、心理中自觉和不自觉的某种特质和性格,最能体现文化形象的特征。
2.3.1 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整体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是农户的生育观,大部分家庭都有2—3个孩子,个别家庭有4—5个孩子。由于经济水平低,孩子们在上完初中,若考不上高中,就出去打工。家庭没有能力供他们上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技术。
2.3.2 农闲娱乐:农闲时间,村里剩下老年人、一般妇女和小孩,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里又没有什么企业,许多妇女就聚在代销点打牌、打麻将,许多老年人在家看电视。
2.3.3 环境保护;村民们文化素质偏低。环保意识淡薄,夏收和秋收后,还有部分村民在夜间点燃秸秆。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另外村民对土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灭虫剂和除草剂),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土壤结构。虽然80%的农户在荒地、沟坡、路边种植树木,也主要是为了经济原因。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户在庭院种植花卉、蔬菜,还有一部分农户种植树木(桐树、杨树、果树等),既美化了庭院,夏天又能乘凉。
3、现阶段。我国农村村域存在三种经济实体
其一是农户家庭经济,其二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其三是第三经济实体一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合作与合伙企业)及私营企业等。从以上种种情况看,该村的经济属于农户家庭经济。造成农户家庭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体制原因:目前农村广泛推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收入也大大提高,但这毕竟是小块土地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土地承包收益权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矛盾造成土地转包过程中的障碍和混乱,制约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规模化流转。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之间转包土地只是短期的,土地规模经营不足造成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矛盾显得非常不协调,阻碍了村域经济发展。
3.2 劳动力因素: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严重影响了村域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由于素质偏低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非常少,70%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现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府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但这些信息有时传递不到农民那里。少部分已富裕起来的农民工也不愿回村带动其他农户富裕。
3.3 资金的制约: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投资,但一定时期内政策性支农弹性有其限度,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也存在着能力不足和社会信用不良的情况;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条件差,在应付子女入学、生病就医后,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虽然农民现在免缴农业税,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却抵不了免缴的农业税。资金的缺乏,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发展。
3.4 村委会职能的发挥:在村域经济发展中,领导决策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其行为也往往是农民的先导和表率,然而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相对落后,村干部工作不积极,缺乏改革精神,市场意识单薄,对群众利益没有长远考虑,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切实可行的想法。
4、发展村域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4.1 采取多种模式,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农村承包制度的固有矛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乡镇要在维护原来的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推行“抛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土地核价人股”等有效的流转模式。以中介服务体系为“媒”,理顺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2 发展新型劳务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技术和资金缺乏。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提高。各行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组织化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转移脱贫、转移创业、转移富村”的新型劳务经济观。
4.2.1 积极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4.2.2 充分发挥外出人员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输出地企业联系与合作,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实现由劳务合作向经济合作转变。
4.2.3 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外创业和回村创业,实现“打工养家糊日”向“打工创业”转变。
4.3 发展能人带动型经济:能人带动型经济即依托能人资源,发挥能人的作用,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和扶持、帮助其他群众走上致富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能人可以带动全村办一项事业,兴一项产业,成一项大业,带活一方经济。发展能人经济,必须在乡政府和村干部以及村官的指导下。发挥能人的作用。
4.3.1 示范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能人事迹,让群众学习,充分发挥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4.3.2 决策作用。要尊重能人,重用能人,通过他们和村官为村域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准路子,提高效益。
4.3.3 带动作用。采取“能人+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组织村内、村外能人联手组建各种合作形式的联合队,充分发挥各能人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一片地区经济的发展。
4.4 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强化“村为主”,集中力量抓发展,村级班子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积极发挥其村域经济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作用。以“村为主”,使村级组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村为单位自行选择项目,调整农业结构,发挥村落在地缘、人缘方面的特殊优势,组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
关键词:村域经济;村域文化;劳务经济
村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的地域单元之一。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在共同作用界面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村域人地系统是村域内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各因素之间所组合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篇文章从村域人地系统出发,通过社会调查法。简单谈一下龙泉乡彭庄村的村域经济环境。
1、农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1.1 该村168户家庭,1200人。92%的农户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占农作物的80%,经济作物比较少,有烟叶、花生、瓜果等,占农作物的20%。农民收入为卖粮收入和打工收入,其中打工收入占60%,卖粮收入占40%。农产品90%以原料形式外销,产业链条极短,产品附加值极低,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310元上升到2005年的1200元。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再加上没有什么资源,所以村上没有什么村办企业,只有4家小商店,1家诊所,1家农户卖早点,有两家不成规模的粮油加工点,两家磨面房,为农户提供服务。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劳动效率低,转移能力弱。所以青壮年劳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村收粮,只有8%的外出打工者留在乡镇或城市自谋职业。
1.2 该村劳动力700人,现有耕地2400亩,人均耕地2亩,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小麦600斤。玉米每亩700斤,土地土质一般,基本靠天吃饭,旱时无水浇灌,涝时容易发生水灾。
2、村域文化调查
2.1 物质文化层:
2.1.1 住房:住房面积人均19平方米。2000年以前90%的农户住的是瓦房,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收入除了投资后代教育和农田外,大部分投资到住房上,到2005年,80%的农户住上楼房,瓦房住户占20%,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9平方米。
2.1.2 饮食:该树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主食以小麦、玉米等为主,副食以自家喂养的禽蛋为主,蔬菜也以自家种植的为主。肉类、鱼类这些高营养品在2000年以前人们基本上是过年才吃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也吃的上。
2.1.3 教育设施:该村有一座小学,教室有10间,教师有5名,教学设施简陋,没有体育设施,由于教室简陋,现在只有小学1—2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到附近村庄去上。
2.1.4 交通状况:该村位于叶县龙泉乡东南3公里处,南边和东边2公里处是干江河,北边3公里处是澧河,交通十分不便。这影响着村域内外物质、信息的交流。对村域人地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农户要去县城,得骑自行车到龙泉乡才能坐公交车。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修了一条乡级公路,使人们外出方便了许多。
2.1.5 消费结构:该村农户的生产消费(种子、化肥、农药)所占比例为20%,基本用于农业生产;生活消费中,衣着占10.5%。食物占16.2%,医疗保健占17.2%,文化娱乐(主要用于教育投资)占25.5%,交通通讯占5%(电话普及率50%),家庭耐用品占10.5%(电视普及率90%。洗衣机7%。其它支出占5%),(以上资料以2005年为主)
2.2 行为文化层:
2.2.1 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村村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年,高中以上学历占10.5%,初中文化程度占70%,小学文化程度占19.5%。村民文化素质偏低。
2.2.2 生产行为:该村村民基本上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活动已传统机械为主、人力为辅。夏秋收粮、种植都是机械耕作,小片农田耕作以人力为主。由于交通和通讯不畅,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再加上经济水平低,所以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没有浇灌设施和机井,旱田无水浇。涝天无法排水。农民生活完全是自给自足。该村村民没有种植其它经济作物,也没有养殖业,农闲时间,劳动力基本都出去打工,包括一些年轻妇女。一般妇女在家务农或从事家庭劳动。农户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房屋翻修和后代教育。
2.3 观念文化层:观念文化层次积淀在人们意识、心理中自觉和不自觉的某种特质和性格,最能体现文化形象的特征。
2.3.1 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整体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是农户的生育观,大部分家庭都有2—3个孩子,个别家庭有4—5个孩子。由于经济水平低,孩子们在上完初中,若考不上高中,就出去打工。家庭没有能力供他们上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技术。
2.3.2 农闲娱乐:农闲时间,村里剩下老年人、一般妇女和小孩,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里又没有什么企业,许多妇女就聚在代销点打牌、打麻将,许多老年人在家看电视。
2.3.3 环境保护;村民们文化素质偏低。环保意识淡薄,夏收和秋收后,还有部分村民在夜间点燃秸秆。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另外村民对土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灭虫剂和除草剂),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土壤结构。虽然80%的农户在荒地、沟坡、路边种植树木,也主要是为了经济原因。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户在庭院种植花卉、蔬菜,还有一部分农户种植树木(桐树、杨树、果树等),既美化了庭院,夏天又能乘凉。
3、现阶段。我国农村村域存在三种经济实体
其一是农户家庭经济,其二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其三是第三经济实体一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合作与合伙企业)及私营企业等。从以上种种情况看,该村的经济属于农户家庭经济。造成农户家庭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体制原因:目前农村广泛推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收入也大大提高,但这毕竟是小块土地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土地承包收益权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矛盾造成土地转包过程中的障碍和混乱,制约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规模化流转。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之间转包土地只是短期的,土地规模经营不足造成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矛盾显得非常不协调,阻碍了村域经济发展。
3.2 劳动力因素: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严重影响了村域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由于素质偏低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非常少,70%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现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府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但这些信息有时传递不到农民那里。少部分已富裕起来的农民工也不愿回村带动其他农户富裕。
3.3 资金的制约: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投资,但一定时期内政策性支农弹性有其限度,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也存在着能力不足和社会信用不良的情况;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条件差,在应付子女入学、生病就医后,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虽然农民现在免缴农业税,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却抵不了免缴的农业税。资金的缺乏,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发展。
3.4 村委会职能的发挥:在村域经济发展中,领导决策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其行为也往往是农民的先导和表率,然而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相对落后,村干部工作不积极,缺乏改革精神,市场意识单薄,对群众利益没有长远考虑,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切实可行的想法。
4、发展村域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4.1 采取多种模式,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农村承包制度的固有矛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乡镇要在维护原来的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推行“抛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土地核价人股”等有效的流转模式。以中介服务体系为“媒”,理顺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2 发展新型劳务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技术和资金缺乏。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提高。各行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组织化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转移脱贫、转移创业、转移富村”的新型劳务经济观。
4.2.1 积极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4.2.2 充分发挥外出人员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输出地企业联系与合作,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实现由劳务合作向经济合作转变。
4.2.3 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外创业和回村创业,实现“打工养家糊日”向“打工创业”转变。
4.3 发展能人带动型经济:能人带动型经济即依托能人资源,发挥能人的作用,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和扶持、帮助其他群众走上致富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能人可以带动全村办一项事业,兴一项产业,成一项大业,带活一方经济。发展能人经济,必须在乡政府和村干部以及村官的指导下。发挥能人的作用。
4.3.1 示范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能人事迹,让群众学习,充分发挥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4.3.2 决策作用。要尊重能人,重用能人,通过他们和村官为村域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准路子,提高效益。
4.3.3 带动作用。采取“能人+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组织村内、村外能人联手组建各种合作形式的联合队,充分发挥各能人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一片地区经济的发展。
4.4 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强化“村为主”,集中力量抓发展,村级班子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积极发挥其村域经济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作用。以“村为主”,使村级组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村为单位自行选择项目,调整农业结构,发挥村落在地缘、人缘方面的特殊优势,组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