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国际著名学前教育专家的反思说起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已历时20余年了。深刻反思这20余年的改革历程,有益于我们深入认识已经做过的事情,也有益于我们深化改革,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长期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著述甚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朱家雄教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系列反思文章,以期为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深入思考幼儿园课程改革问题的新视角。
  
  大约四年前,笔者曾听过著名学前教育家斯波代克题为“寻找儿童发展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桥梁”的学术报告。当时笔者对斯波代克的观点不以为然。四年后的今天,笔者重温这个报告,品味这位学前教育家对其50年学术生涯的反思,不由得从内心感悟到这个报告的深刻含义。
  斯波代克恳请人们检验的一个假设
  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教授,世界著名学前教育家,主要研究早期教育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1976年至1978年斯波代克曾担任全美幼教协会(NAEYC)主席,1981年至1983年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会早期教育和儿童发展组织负责人,现任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会(PECERA)主席。斯波代克热衷于研究亚太地区的学前教育。他曾出版过多种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著作,主要有《早期教育研究手册》《当代早期教育研究丛书》等。
  二十多年前,当斯波代克初次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时,笔者就开始与他紧密接触。此后,斯波代克七次访问华东师范大学。笔者也曾应斯波代克邀请访问过伊利诺斯大学。自1999年起,每年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会召开学术研讨会,笔者都与他见面并作交流。
  在题为“寻找儿童发展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桥梁”的学术报告中,斯波代克对其50年的学术生涯(1952~2002年)作了反思。斯波代克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教育实践。那时,教育实践并不是以儿童能学什么或能做什么为依据的,那时的口号是:“能,并不意味着应该。”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了课程改革运动,学者们参与了课程内容的编制,他们当时依据的理论假设是儿童的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并不存在鸿沟,结果,课程改革失败了。
  作为老资格的早期教育专家,斯波代克认为,“其实,我们根本不清楚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却总是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去寻找课程的来源。”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程“只考虑儿童发展是不够的”。他认定,“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才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和教师应该教的。教师不仅要跟随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还要选择那些应该培养的兴趣,并使儿童产生兴趣。”他认为,“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被用来分析课程,也许会有助于教学活动次序化,使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有意义的理解。但是,‘发展适宜性教育’与‘教育适宜性教育’是不同的概念。”
  斯波代克回顾了他的工作经历:在1984~1985年间,全美幼教协会因担心早教机构的小学化趋向,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适合早期教育的课程,他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但是,这个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被上级搁置了,后来公布的《发展适宜性教育》(NAEYC, 1987)与他所主持的委员会的研究结果没有什么相同之处。斯波代克坚持自己的观点,编撰了一部更能反映该委员会研究结果的著作《教育适宜性教育》。斯波代克认为,早期教育课程反映了人的发展的知识,但是发展理论本身并不足以成为课程的基础,所以不能只考虑课程是不是适合儿童发展。早在1991年,斯波代克就提出,早期教育课程有三个来源:人的发展、知识的性质以及文化价值观。
  斯波代克并没有否定发展理论对早期教育课程的重要贡献,他分析了各种儿童发展理论及其对早期教育课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试图找到儿童发展理论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他认为,“儿童发展理论并不是一个整体,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占据统治地位,多种互相竞争的理论或者相互赞同,或者相互对抗,而且这些理论本身总是在被修正之中的。”他的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课程并不直接来源于发展理论,它们只是受到了研究发展理论的权威人士的个人观点的影响。例如,受皮亚杰理论影响的早期教育课程有许多种,但是没有一种是完全来自皮亚杰理论的,至多只是来源于研究皮亚杰理论的权威人士的理解和观点。而皮亚杰理论只是被人用于证明教育活动是正确的。”斯波代克十分尖锐地指出,其实“儿童发展理论并没有告诉教师要选择什么作为课程的内容”。
  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专家,斯波代克认为,在编制课程时通常是以周围的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例如,以日程的方式编制课程,其内容会是冬天来了、新年、春天到了、母亲节等。在编制课程时,也一定需要涉及关于一些正规学校学习的基础,如阅读、计算、社会学习、角色学习等。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师教育的早期教育专家,斯波代克认为,从事早期教育的教师其实很少直接学习发展理论,而是依赖于教育专家的解释。在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材料往往是节选的、被解释过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曲解理论的现象。
  斯波代克在报告的最后提出假设——在创造、理解理论和编制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之间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障碍,并恳请大家检验他的假设。
  很显然,斯波代克的报告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并没有找到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会是什么呢?
  由斯波代克提出的问题所想到的
  记得在1993年,斯波代克在第三次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期间,曾做过一个题为“对‘发展适宜性教育’(DAP)的批评”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人的发展、知识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观是早期教育课程的三个来源,并对“发展适宜性教育”只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思考学前教育的实践问题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受斯波代克学术思想的影响,笔者广泛地涉猎了各种学术文献,思考了当时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过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热”,并于1995年在《幼儿教育》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文化是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一文,指出幼儿园课程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各种不同的课程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儿童,幼儿园课程只顾及儿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人们对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早期教育课程进行反思的结果。这种发展趋势验证了斯波代克等学者当年的学术思考。
  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和教学以来,一直偏爱对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偏爱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这种偏爱至今没有改变。从学术研究出发,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包括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如何开展方案教学,如何借用瑞吉欧教育理念和实践,等等。在教学中,笔者也对学生讲述建构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等问题。
  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和教学以来,也一直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建构主义专家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不断从他们的研究中汲取营养,并多次与他们合作进行研究。
  然而,学术研究并不必然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学术偏好与先进理念不是一回事。在一定的情景和条件下,笔者曾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进行过一些课程革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样的研究成果是可以被推广和借鉴的。
  在与当今国际上几位著名的建构主义学前教育家的接触和交流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执著。他们都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都是真正的儿童研究者,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只有一个视角,那就是建构主义的经典是如何阐述这些问题的;他们在判断问题的真伪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他们的学术精神以及他们的为人足以让笔者敬重。可以说,在研究儿童时,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甚至没有想到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看不到即便连常人也能看明白的东西。应该看到,他们的研究只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一种视角,而且儿童发展理论与幼儿园课程之间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沟壑。
  2006年11月,笔者应邀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建构主义教师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的学术报告。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老一代建构主义专家对于发生在中国幼儿园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活动投以赞赏的目光;一些中青年一代的建构主义专家则提出不少质疑,他们的所有问题都聚焦于一个点,那就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能否与建构主义相容以及相容度如何。
  
  超越儿童发展
  笔者在不少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想法:“课程是教育中最繁难、最容易被误解的事情”。这就是斯波代克所谓的“我越研究,越发现早期教育理论来源的复杂性”。
  一种幼儿园课程如果真的只是以某种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甚至以某种理论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那么,这种幼儿园课程只能成为某种“课程模式”,也许它可以被用以说明这种理论是如何被演绎成为教育实践的,但是决不可能被认为是可以在实践中被广泛和有效运用的课程。
  而今,在编制和发展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如果哪个课程一旦被冠以一种理论,特别是被冠以与儿童发展有关的理论,那么这个课程就会成为一个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相反,如果哪个课程没有经过这类理论的包装,那么这个课程就难以被认同。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如果课程真是如此简单,那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就不会有如此繁多和繁难的事情发生。事实上,在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和顾及的问题要远远超过儿童发展理论所涉及的问题,更要远远超过某一种儿童发展理论所涉及的问题。
  四年多前,斯波代克提请人们检验他的假设。今天,随着人们对社会文化在早期教育课程中的作用以及什么是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人们对斯波代克的假设可望有一个比当年更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Spodek,B.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73
  〔2〕Spodek,B.(eds.)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ew York:Free Press,1982
  〔3〕Spodek,B.(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ew York:Macmillan,1993
  〔4〕Spodek, B.,
其他文献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回忆在公园玩旋转木马的经验并用音乐加以表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音乐是否欢快流畅,能否表现幼儿乘坐木马时的节奏与快乐的情绪情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幼儿先聆听音乐,再感受、想象自己在音乐中做着什么,或者音乐带给自己什么感受。在幼儿的经验中,木马是上下起伏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幼儿想象音乐的什么地方像是木马上升了,什么地方像是木马下降了,上升时可用什么动作表现,下降时可
印贤文,广州市玉岩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中小学德育》《基础教育参考》等知名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名校长、区优秀工作者、区优秀党员等称号,“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学员,广东省督学、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爱对于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是师者的共识,更是印贤文的教育信念。  现实教育生活
在一日活动计划中。教师总是对集体教学活动情有独钟,认为它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总希望通过自己步步为营的教学设计,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技能。可是。有时候我发现,我们真的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我们的很多安排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我曾带大班孩子参加歌唱比赛,合唱三声部的《小乌鸦爱妈妈》,获得了一等奖。当时,我感到很骄傲。记得为了参加比赛,我们不时地加紧排练。随着合唱声音的日趋和谐,
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的早期教育经历对个体以后的学业成绩提高、社会性发展以及行为能力的获得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因而越来越关注早期教育的质量。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逐渐认识到充足的操作材料、充分的游戏空间、安全的环境等硬件设施,以及良好的教师资质、合适的班级规模、合理的师幼比例和积极的师幼互动等软件条件都是高质量早期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表明,在学校或近似学
摘 要  中学生异性交往往往被成年人视为“早恋”,尤其是身处信息化时代的“00后”比较“早熟”,教育难度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和想法,反思成人的固有认识和观点,进而开展异性交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敢于“为爱发声”,通过讨论反思和充分表达,形成集体共识,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促进美好的青春成长。  关 键 词  00后;异性交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师德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实践中存在动力不足、意识淡薄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针对主客观因素的各自特点与解决策略,较少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分析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对师德实践建设的影响,提出中小学师德建设中教师实践动机的基本框架,其实践机制的构建要满足互补性、尊重差异性、追求相融性,进而引导师德实践尊重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道德规律,逐步从规约走向自主。  关
2020年8月10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县中考成绩与高中录取分数线公布了。小林一个报喜电话让我泪如泉涌,那一刻,我想对小林说:你的成长让老师的灵魂更加闪亮,你的蜕变让老师更加坚定了育人信念。再苦再难只要不放弃,教育成功的曙光就在远方!  小林是我的学生。初中三年的陪伴,让我感觉自己就是沙漠里的骆驼,驮着教师的职责使命,背负着依稀的希望与未来,执着艰难地行走在漫漫沙尘中……冥冥之中,小林这一朵鲜花
摘 要自信作为个体自我认知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T市9-18岁学生心理品质调查发现:学生整体上非常自信;其自信水平随学段上升呈下降趋势;男生比女生更自信;自信水平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县镇儿童比城市和乡村儿童更为自信。建议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弥合其学业自信和生活自信的差距;关注小初高学生自信发展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进行性别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基于性别认同和性别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
日前,关于中小学生作业的讨论,成为热议话题。“家长该不该为孩子批改作业”“家庭作业的时间应该多长”,这些在若干年前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不仅成为了社会现实,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以至于到了最后,要由主管部门来“断案”:“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