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最美 幸福至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lan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中学时代,有人幸福,有人辛苦,有人迷茫,有人快乐。中学是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印象与回忆。这是中国真实的教育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老师、不同学校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然而,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十分浮躁。常有人说我有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总是解释:“我没有任何前沿的理念,甚至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眼前的每一个孩子时,坚守良知,仅此而已。
  什么是朴素的教育。我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刚刚过了一个没有庆典的校庆。学校只做了一个宣传片。一个十年校庆的宣传片会是什么样的?宣传片中没有学校硬件条件的宣传,例如占地面积、学校规模等等。师资力量、荣誉称号在我看来不重要。片子中没有大而空的术语,重在宣传对学生的关注。短片中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人物是真实的,老师演自己的角色。
  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活动本身应该是不带有功利色彩的,是不受政治色彩影响的,是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一个孩子》里感慨:“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就回到了教育的起点。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对教育有自己最朴素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依恋。很多年轻教师谈及教育,首先想到智慧、绝招、技巧等等。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理念、模式、方法等。这些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教育离不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什么是依恋?阿莫纳什维利这样解释:“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我迷恋叽叽喳喳,教育对于我就是一种依恋。只要我在学校,每天我都会为学生上一节课,听教师一节课。我上课不是为了以身作则,更多是把上课看作一种享受。孩子喜欢我的课,我和孩子彼此的享受就是一种依恋。今年初三毕业生离校照毕业照,从前都是校领导坐在第一排,学生站在后面,具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我来到学校后便主张教师和学生站在一起,从此这也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我希望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事实上我也的确做到了。学生在校园里见到我都十分亲切,向我的怀里扑。我认为这些孩子十分可爱、天真。教师能不能发现孩子的美好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是教师爱学生的表现。依恋在于教师能不能欣赏孩子。这种叽叽喳喳、吵吵闹闹、蹦蹦跳跳,我十分喜欢。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幸福,就是依恋。曾有一次,我因出差学习无法继续教课,孩子们将我们共同玩耍的照片放大贴在班级墙壁上,代表我仍在陪同他们共同学习。离别当天,学生到火车站送我,火车开动,学生跟在后面边跑边向我喊:“李老师,再见!”每次回想起这段经历,我都十分感动,这就是依恋,这种情感就是教育的底色。
  教育是一种理解。陶行知先生这样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教育是一种理解。很多老师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学生,但是却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彼此存在心理隔阂。虽然工作越做越细,但却被学生嫌烦。教育首先是一门人学,如果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成人来看,理解孩子就要有儿童般的情感,同时也要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多一个和孩子共同的兴趣,则多一条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道路。我也经常问学校的老师:“你和孩子一起读书吗?一起踢球吗?一起上网聊QQ吗?”教师要和学生有一点共同的兴趣!我年轻当教师时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到野外郊游,一起过元旦,一起爬山、摔跤。现在当校长,也和学生一起在公园里玩儿”。我不把和学生在一起当作是平易近人,也不把这当作是接近学生的手段。我和学生在一起时便忘记自己是成人,忘掉自己是先生,这便是最好的先生。这样做的核心就是要有一颗童心,能够理解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爱。
  教育是一种尊重。爱和尊重不同,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底线。是否尊重学生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的实际感受。教师可以批评教育学生,但是言语一定要尊重学生。学生对老师的宽容往往多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老师往往在备课室里控诉某一位同学的斑斑劣迹,但是出门碰见学生,他还是“老师、老师”叫得甜蜜蜜。当学生对老师如此宽容时,教师也要同样对待学生。只要有了情感,嬉笑怒骂皆是教育。爱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给爱,更要给以尊严。
  教育是一种浪漫。教师应该追求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享受。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一些人会怦然心动,回想起一些事会热泪盈眶。我经常问老师和自己一句话,我们要把怎样的三年时光,留给孩子们未来的记忆。我带的班级有各种让人记忆难忘的活动:班级春晚、野外郊游、歌咏比赛、运动会、生日聚会、包饺子。1994年12月31日,我和学生一起到郊外,点起篝火,数着星星,等待新的一年到来,这就是浪漫。高中虽然学习紧张,我还是会带着学生去放松心情。能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三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所谓的职称、荣誉称号并不重要,和学生在一起的温馨就足够了。
  教育是一种传奇。教师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如果故事变成了不朽的传奇,教师变成了伟大的导演。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善待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每个日子里有多少故事发生,这些故事就是我们青春的燃烧,我们生命的流淌。教师的理想、责任、使命,真、善、美,点点滴滴编织进孩子的生命里,这就是教育。有些教师工作一辈子,从教生涯却不堪回首,十分痛苦,希望能够早些日子退休。但我却把教育当诗来写,把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都积累起来,编织一曲永恒不朽的诗歌。八十年代,我鼓励班级学生采访乐山市市长,编制班级简报,为班歌作词,请谷建芬老师谱曲。当时,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智慧,没有理论,更谈不上教学艺术,只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挚的心。虽然三十过去,但是我的教育心依然和当年一样朴素纯净,一尘不染。曾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我,李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好朋友。我想说无论我有多少荣誉称号,都不及这句话让我骄傲。不必用堆叠的荣誉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
  教育因为朴素而永恒,教育朴素最美。教育就是绽放童心,燃烧青春,流淌生命,编织故事,缔造传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孟扬)
其他文献
曾听过许多语文同行,包括自己在内,都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作文是练出来,不是改出来的”。开始,深以为然。所以我们就天天练,拼命写。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久练无长进。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反思一下我们的常规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一相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教师批阅(愚公移山)——教师评讲(孤掌难鸣),这就是传统的作文
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一词由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教学观摩会中首次提出,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对其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架构。《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浙江蒋军晶老师以小学为阵地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尝试,而初高中阶段的实践寥寥无几。《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
抒情诗好像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艺术,难得达到目的,只有妙手偶得之而已;真的,抒情诗就被说成一种半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欲望与纯粹静观,亦即非审美与审美的心情之奇妙的混合。  诗的领域并非在现世之外……诗是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因此它必须抛弃文明人所假设的那种现实的伪装。  —尼采①  65岁的主人公有着优雅的仪表,虽然生活在社会下层,但是气质与举止、衣着与趣味都很不俗。她喜欢打扮,喜爱自然,喜欢花草,心
2010年本科毕业后,我在柳邕高级中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边代课边等编制。2011年年底,得知自己仍没有机会入编成为正式教师后,我决定通过考取特岗教师的方式入编成为正式教师。  通过考试进入特岗岗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仅因为特岗教师是有编制的,更因为特岗教师仍然是在做老师,我喜欢做老师,喜欢那种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高中到初中特岗,从市区学校到农村学校,尽管有一点点心理上的落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等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非常重要。一、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环境和空间内进行交流和学习。学校精心设计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素养。针对学校的现状,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姜锋老师是我的徒弟,他是全国第八届“七彩语文杯”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也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9年7月8日,在全国“第一届统编教材下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峰会”现场,他执教了一节创意写作观摩课《我的“绝活”》,在这节写作教学观摩课中,姜锋老师的创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延展写作的宽度。对于“绝活”这个话题,学生往往不容易打开思路,姜锋老师
双榆树第一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面向全员的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始终坚持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实施目的,办学使命是成就不一样的你,让学生在体育、科技和艺术中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培养。  一、育美树人的实践内容  为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如何才能担负起培养全面而卓越人才的重任呢?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解读:1.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维度来说,学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2.从学生立足于未来社会的维度来说,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集“爱国、交际
编者按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在外显出来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師资队伍等,更是因为其把握了发展的关键,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持续的组织能力。学校展现在外的发展和成功的因素,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名校案例栏目,将定期从全国选取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标杆学校,通过对其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剖析,揭示其发展背后独特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这将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还可以为许多成长中的学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