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巨人的肩膀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好久没有这么耀眼了,却依然不是因为读者的追捧,而是因为影视和戏剧改编。三部问世均逾二十年的经典文学作品《白鹿原》、《活着》和《温故1942》重新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力压五花八门的时髦读物,热度甚至更超过原作问世当年。至于原因,那是明摆着的:
  九月伊始,孟京辉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移植”了余华的名作《活着》,取得巨大成功,黄渤和袁泉的明星领衔不仅搅热了市场,这两位演员的选择也被印证为很恰当;
  九月下旬,王全安执导、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在历经十年命途多舛、好事多磨之后,终于在再一次横生枝节之后与观众见面了,同时引发了不同的评价与争议;
  而更受万众瞩目的是下个月即将亮相的冯小刚年度电影力作《一九四二》,这部源于刘震云史诗性文学作品《温故一九四二》的国产大片,票房的飘红早在大众的意料之中,精神上的震撼与征服,才是知识界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期待。
  这三部引起轰动的改编作品,除了明星阵容耀眼、导演知名度高以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文学作品与电影戏剧互相借力。一方面,电影和戏剧高擎文学大旗,言必称“根据某某文学大师的某某经典名著改编”;另一方面,电影的热映和剧场的爆满引发连锁反应,反过来促成了文学原著的再版和热销。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是谁主导了谁?谁借了谁的光?谁应该在互动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却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
  电影也好,戏剧也好,打个比方:综合艺术归根结底是要完成一幢设计完美的房子,而这幢房子如果从一开始就是为这部电影和戏剧打的基础,再基于这种基础设计成品,那自是再好不过。若没有好的剧本支撑起这幢房子,那么权宜之计就是找一幢现成的、有可能设计成好作品的房子,供综合艺术的创作者大展宏图。上述这三部文学作品,无疑就属于地基深厚、格局分明且适宜设计发挥的好房子,缺少的就只是将神奇进行到底(还不说化腐朽为神奇)的二次加工。
  牛顿说:不是我伟大,而是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于很多优秀的影视和戏剧作品来说,选择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实际上就是寻找了一个“巨人的肩膀”。在王全安版电影《白鹿原》和孟京辉版话剧《活着》之前,也曾有过林兆华版话剧《白鹿原》和张艺谋版电影《活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信《温故一九四二》在此番被冯小刚改编成史诗性大片之后,日后再被各种改编,也都有了一个“巨人肩膀”的先天优势与高度。
  无论影视还是戏剧,谁都希望一度原创剧本直接成为“巨人”,譬如莎士比亚那样的戏剧文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这样好的一度原创剧本时,找来有思想的作家之有内涵的剧本作“巨人的肩膀”,是一种聪明的选择。早期的张艺谋和后来居上的冯小刚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給了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因此撬动了“地球”。
  同样一位作家,同样一部名著,会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导演搬上银幕或舞台,而呈现的效果照例会不相同。为什么同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会有改编的高下不同?这只能从导演对待原著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出发去找原因。这就好比骑马,导演是骑手,原著是骏马。好的骑手可以将骏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反之,糟糕的骑术也可能浪费了宝马良驹。对于改编优秀文学作品来说,重要的是抓住原作的思想精髓,并用综合视觉艺术的手法升华这种思想精髓。
  在这方面,冯小刚最擅长,他深知其所改编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经典,所以他的改编往往拉紧原作者,保证不“失真”。《一九四二》那五个宣传预告片提炼出五个问题,就能看出导演和原作者共同提纲挈领抓住了原著的“魂”,从而达到了把原著作为“巨人肩膀”的目的。在此之外,出色的电影语言叙事和群星荟萃的演绎,就成了基于“巨人肩膀”却更上一层楼的完美呈现。
  但这“巨人肩膀”也是一柄双刃剑,原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常常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调高了观众的预期。于是,改编失当反而容易引发恶评如潮,事实上,多年来也有不少改编失败的例子。有时是导演的见识和理解不足以驾驭博大精深的原著,不但没有成为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反而成了巨人肩膀上的“跳蚤”。特别是导演为了个别演员调整原著重心,进而更改原著立意和内涵,堪称急功近利。往往也不得要领,严重伤害了原作的美誉度。对于很多原本未读过原著的观众,甚至是一种误导,对原作和原作者,也是一种误读和伤害。
其他文献
为徒步斩断后路  雷殿生从小生活困苦,因为父母早逝,他只念到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因自知没有读过万卷书,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以行万里路来补足遗憾。  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做准备并把自己徒步走全国的计划按照先易后难分成五大步,第一步:从哈尔滨102国道零公里处出发,穿越中原各省,到达香港、澳门;第二步:穿越云、贵、川;第三步:青藏高原;第四步:新疆、甘肃、内蒙古;第五步:从东北再次出发,走沿海各省抵达台湾
期刊
2012年 9月 16日晚,由《北京青年》周刊主办的“第三届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之 2012 BQ钟表文化贡献大奖颁奖盛典”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圆满落幕。在明城墙城楼之巅,钟表文化以别番韵味呈现。古墙、腕表、走秀、音乐……古典与现代交错间,如时空变幻。各界精英、行业翘楚汇集于此,共赏绝美城楼,共赏钟表带来的无限魅力,将钟表文化一同传承。        BQ与王府井携手 传承钟表文化  这夜,在北京
期刊
前不久,一部青春偶像剧登陆湖南卫视——《童话二分之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部剧里有两个女主角,并都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一个是温柔善良的千金小姐,一个是活泼开朗的乡村女孩,她们是一对双胞胎,拥有着同样的外貌,却经历着不同的人生。极大的性格差异,让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射向这两个女孩的扮演者——张钧甯。  张钧甯,是赵又廷的前女友。被称为台湾第一气质女生,也是拥有法学硕士学位的女演员。曾出演过《白色巨塔》、
期刊
“现在走进任何一个昆曲演出现场,年轻的观众都多于年长的观众”  汪世瑜是现在国内昆曲界的泰斗级人物,他虽然早已不登台,但仍然参与创作许多昆剧演出,时常飞到各地讲学。2004年,他曾参与创作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说起当年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汪世瑜有自己的理解。他表示,大部分的老一代昆曲演员年龄都较大,欣赏昆曲的观众年龄也较大,大多是退休之后,有了闲情逸致才品味昆曲。昆曲如果想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就一
期刊
小路、草地、河流、灰色的天空,在古烈尔斯基的镜头下,形成了几近完美的水平结构。这是莱茵河的一段,色彩愉悦,又似空无一物,有人說,这是一片柏拉图式的水域。
期刊
20岁,施夏明便登台出演了田沁鑫导演执导的《1699·桃花扇》当中的主角侯方域,凭借亮丽的嗓音、圆润的唱腔和俊秀的相貌而广受好评。施夏明是江苏苏州人,1998年,12岁的施夏明还在读小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省昆的国家一级演员胡锦芳老师去到苏州为江苏省戏剧学校招生,看上了施夏明。胡锦芳花了很长时间说服施夏明的父亲,施夏明说:“胡老师说到毕业之后的定向分配、出国演出等等,我父亲可能就在这么一个‘诱导’
期刊
BQ=《北京青年》周刊Y=延参法师  “心头不去想,眉头放下来,就很幸福”    BQ:这些天,有一句话非常时兴,幸福是什么?  Y:因为得过肩周炎,才明白幸福原本就是抬起左手能打到自己的右脸。因为苦过,所以知足。其实生活和工作就是一种搭配,工作的时候切忌累个半死,休闲的时候也不要闲得让人发慌,拿得起,放得下。如果问幸福在哪里,可以这么认定,幸福在快乐里。  BQ:人们往往执著于当下的忙碌与烦恼,
期刊
关于从80年代到现在文化环境的变化  莫言:应该说是社会的变化逐渐导致人的变化。社会变了,经济变了,物质变了,人的处境也变了,自然会导致文学的变化。从80年代到现在,明显的是文学的娱乐性越来越强,文学的商業性也越来越强了,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正在被淡忘,或者变成了部分作家的热爱。这是水到渠成,自然出现的,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只要无害就可以存在。  关于文学娱乐性趋势对创作的影响  莫言:对我没太大影
期刊
昆曲被联合国冠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至今,已经11年,这门艺术也从最初的“寂寞清贫”的困境而成为现在的时髦消遣。在姹紫嫣红开遍的热闹中,却不断有声音指责昆曲被过度开发——当青春色相主宰舞台,意蕴悠长的昆曲是不是日渐走偏?今年11月,由昆曲名家汪世瑜和戏剧大家林兆华联袂创作的厅堂版《牡丹亭》就要上演第600场,自2007年首演至今,一部驻场昆曲能面向4万多名观众,也是戏曲界一个不小的成就。为
期刊
“一次就只有两个观众,我要唱几个小时”  顾卫英是昆山人,而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可是她小时候,即便是在她的家乡昆曲也并不盛行,十六岁那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顾卫英被挑选进入戏校学习昆曲。她回忆道:“每天很早起来,空着肚子,铃声一打就必须马上到操场集合吊嗓子,之后是早上的基训功,压腿、下腰、圆场。那时候因为我们排练场很小,就集体到操场上去跑,跑到鞋底都穿了,边上也会磨破,一个学期换好几双鞋。然后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