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初步转型过渡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早期电影发展中,声音从无到有,逐渐从音乐到音响再到对白,慢慢在影片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电影配上声音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和卖座,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电影制作人的审美逐渐提高,声音慢慢的与电影本身的情节、画面、蒙太奇等等组合起来,对影片的感情表达、影片戏剧性的加强以及影片气氛的渲染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早期电影《渔光曲》为例,分析中国初期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初步转型和过渡。
  关键词:有声片;早期电影;蔡楚生;转型;主题曲
  声音之于电影,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早期的中国电影因为人们的电影意识和硬件设备的原因,没有声音。但是后来随着国内影人的不断探索和科技的发展,声音这一元素逐步走入电影,为电影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听效果。我国的电影开始探索发展声音可以说是从30年代开始的,因为这时从社会上看国人已经基本接受了电影这个舶来品,同时经过前一阶段默片的铺垫,国内市民的观影水平也有了部分提高。20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世界各国都逐渐开始试制有声电影,我国进步的电影制作人也开始逐渐接触外国的优秀影片并积极地模仿和学习。
  从一开始试制有声电影,联华影业公司就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30年,联华的青年导演孙瑜创作的一部影片《野草闲花》,就在电影声音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在《野草闲花》中,孙瑜匠心独运,给电影用蜡盘配了歌曲《寻兄词》,这是我国第一首电影歌曲。自此以后,电影的主题曲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正式使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进行第一步质的飞跃的,还是1934年蔡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
  在蔡楚生导演《渔光曲》之前,国内的电影人也在积极的探索电影与声音的搭配关系,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和部分电影制作者水平和思想的局限,声音和视觉因素在表现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另外,由于最早的有声片制作者多是一些在艺术上倾向于“影戏”传统的老导演,他们对声音的应用集中在戏剧式的台词上,例如《啼笑因缘》中声音部分基本上是主人公在各种场合唱歌的情节,其中许多歌曲脱离了影片的情节和节奏表达的需要;《姊妹花》中则有冗长的戏剧式台词,这一阶段由于受到了技术与电影观念的影响,很难发挥出电影音乐真正的艺术潜力。
  《渔光曲》的出现,第一次较有力的改善了这种情况。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淳朴善良的渔民之家,徐福和妻子生有一个男孩(小猴)和一个女孩(小猫),孩子出生后因为家庭条件艰苦,徐福决定出海打渔,但是却在海上丢了性命。徐妈为了养活两个年幼的孩子去船王家做了奶妈,因此小猫和小猴同船王家的少爷子英一同长大,并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子英长大后学成归来接管了自己家的公司,小猫和小猴因为生活困难带着失明的母亲去找在上海的舅舅,但是祸不单行,舅舅和母亲又在一场火灾中双双丧生,最后小猫和小猴又回到海上捕鱼,但是小猴却因病去世。在电影《渔光曲》中,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还创造性的给影片加了背景音乐,音响和主题曲的添加和使用也是恰到好处,为影片十分增色。
  在背景音乐方面,《渔光曲》创造性的在全片上都配了音乐,对比之前部分配乐的影片来说,背景音乐的添加为影片增色不少。在不同的剧情中,电影的配乐也是不尽相同。比如在影片刚开始时,徐福的老婆生孩子,在新生儿降生的那一刻,家里人都十分开心,因此此时的电影背景音乐比较欢快,给影片营造了一种轻松欢喜的气氛;但是转头徐福想家里一下子多了两口人,日子更加难过了,背景音乐又马上变得缓慢而悲伤,使人一听就充满了愁绪。在小猫和小猴的少年时期,子英放学来找小猫和小猴玩耍时,此时的背景音乐又变得十分轻松欢快,伴随着子英与小猫小猴捉迷藏的镜头,展现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也表现了子英与小猫小猴的关系十分亲密,为后续电影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本片的电影音乐均为聂耳选配,其中出现最多的一首音乐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作的《圣母颂》,聂耳选用国外的音乐为电影配乐,为后期的电影音乐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圣母颂》在片中反复出现,比如在徐妈的婆婆去世时,在小猫和小猴发现母亲和舅舅被火烧死时,在最后小猴病重昏倒时,此时的音乐为电影营造了一种哀怨的氛围,似乎是小猫和小猴在向上天祈禱,祈求不要让他们苦难的生活再继续雪上加霜。
  在电影的音响方面,蔡楚生也做的十分出色。比如在影片刚开始时的婴儿哭声以及后面紧接而来的下雨声,暗示双胞胎的降生对这个家庭几乎是雪上加霜,营造了真实的听觉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徐妈听到子英说婆婆快要不行了,晕倒不小心打碎古董花瓶的声音以及后面婆婆去世影片中配的乌鸦的叫声和狗的叫声,都与当时的剧情氛围十分契合,也使得观众对于影片的情节更加的感同身受,无形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法,推动着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也打动着观众的心灵。此时的音响效果也成为了影片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一个电影元素,产生出了撼人心魄的魅力。
  影片最出色的,那还是属于主题歌曲的运用。在之前的有声片探索过程中,虽然有的影片也运用了主题曲,但是效果却很不理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声画不对位、歌曲或独立于画面内容之外、或淹没了画面形象,不是融合,而是杂凑。加上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以及中国电影受经济、技术条件等等限制,在这一阶段,中国早期视听电影的探索特点是:人们不太重视声音的现实性和环境性表现,而更注重声音在创作中的作用和表现性运用,中国初期的有声片虽然也大量模仿好莱坞初期的有声片的对白和歌舞片,但是把重点放在声音的创作和表现功能上,声音未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而《渔光曲》则是个例外,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更多地集中在声画蒙太奇的结合上。
  影片主题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剧。在影片序幕部分,“渔光曲”渲染了环境气氛、点出了主题;随着剧情的发展,“渔光曲”多次出现,有效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如小猫为了借子英的课本学习,答应子英的条件而唱歌;又如影片的最后,小猴临死之前要求小猫为他唱“渔光曲”,歌曲起到了串联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表达了小猫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渔光曲”这首电影歌曲的成功,除了旋律动听感人之外,歌曲的作词也是十分富有特点。“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潮水升, 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 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部电影的词作者是安娥,在电影创作时,蔡楚生为了可以创作出符合影片主题的主题歌曲,特别带着影片的词曲作者去渔村里面体验生活,电影讲述的是普通渔民的悲惨故事,歌词要和电影内容相配合的话,就必须要求词曲也要“平民化”,这样创作出来的主题歌曲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渔光曲”的歌词质朴真实,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是却生动又形象的描绘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渔民,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辛苦劳作的场面,表现了词曲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电影的主题曲是“旋律化”的电影情节,可以让观众一听到旋律和歌词就联想到影片的情节,随着歌词的深化,观众很容易被代入到影片的情感之中,加深了观众对渔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从而达到了艺术共鸣的效果。“渔光曲”主题歌运用的成功,不仅为30年代的电影歌曲创作开创了一代新风,而且为中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录音设备的发展。在拍摄《渔光曲》之前,上海的其他影片公司也在进行有声片的试制,比如明星影片公司,他们在试制有声片时,由于国内的摄影器材和电影配音设备有限,公司专门委托洪深到国外去采购相关的电影器材以满足当时的影片拍摄。但是联华影片公司却在录音器材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与电通公司合作,采用的录音设备是电通公司的司徒逸民等人自行研发的“三友式录音机”,正是蔡楚生这次大胆的尝试,才让中国的早期电影摆脱了蜡盘配音的形式,真正做到电影与声音的完美融合统一。
  结语
  中国早期电影声音的发展十分曲折,从1929年到1937年,中国电影历经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从无声到有声的完全转变,这是一个从技术到艺术各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它经历了從蜡盘发声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再到最后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在这期间,《渔光曲》这部电影不仅首先把配乐和音响运用到影片之中,还使电影歌曲融合了本土色彩具有了非常强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渔光曲》这部电影为后来电影声音的制作和发展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参考文献: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程树安.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M].长征出版社,1997.
  [4]袁庆丰.新市民电影:超阶级的人性观照和新电影视听模式的构建——配音片《渔光曲》1934年再解读[J].电影评介,2016,(18)
  [5]冯莹.论《渔光曲》的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J].音乐探究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扶贫的重视,众多高校开展了义务支教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义无反顾参与到支教活动当中。大学生支教促进了我国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但在支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了解调查大学生义务支教状况、完善支教体系、建立支教长期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历年趋势;数据分析  一、引言  (一)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水
期刊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道具是戏剧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道具运用能够使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和完整。本文将以《朱莉小姐》为例来探讨道具在烘托气氛、展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方面的隐喻功能。  关键词:戏剧表演;道具;隱喻  谭霈生先生在《论戏剧性》中说:“戏剧是选择的艺术。包括人物性格的选择、事件的选择、动作的选择、场面的选择等等。”[1]当然这些选择中也包括对道具的选择,而选择的重中之重是在于对剧
期刊
摘要:近年来,底层书写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刘震云是一位长期坚持书写底层的作家,他以平视的视角关照底层,对底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关注,并且上升到对整个乡土中国的关照。本文通过描述社会动荡不安、物资极其匮乏、权力被肆意滥用來展开讨论底层人的生活之难,反映底层人的生存危机,分析底层人精神的孤独与异化。从多重视角的表现方法、“拧巴”式的叙事手法和他平民化的语言风格三方面探讨刘震云的写作手法,展开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使得“互动”成为初中科学教学的新方向,科学教学一般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可以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互动生成”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互动生成”的教学原则及其应用实践,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互动生成  一、初中科学“互动生成”教学设计初探  (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满族女子的面妆、眉妆、唇妆几个方面浅析清朝满族女子妆容造型特点,以及在现代清装影视剧人物造型的运用依据。  关键词:满族女子;面妆;眉妆;唇妆  清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旧称满洲族,有着属于自己典型的满族服饰装束,其中妆容、发式是一个民族重要的造型特征,丰富了满族女子在妆饰上的民族特色文化,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和意义。  清代面妆。清朝女子面部化妆趋向简约、秀美,繁复的面饰,如花钿、斜
期刊
摘要:志贺直哉死日本现代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心人物,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尤其擅长创作第一人称为视角、注重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小事的“心境小说”。他的《在城崎》作为日本心境小说的代表作,长期以来备受日本文坛重视。本文将从《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的死出发,探究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关键词:志贺直哉;《在城崎》;生死观;白桦派;心境小说  《在城崎》是1917年5月发表于日本文学杂志《白桦》的一篇短
期刊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是辛亥革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辛亥革命中我们应该学会哪些精神。  关键词:辛亥革命;革命精神;青年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
期刊
摘要:水彩写生这一绘画形式是所有美术学员的必经之路,更是一个画家毕生都要不断探索的绘画之路,也是表现自身感情的重要手段,在每个绘画作品中均保函着画者内心对于美与情感的看法。水彩画在持续传承、借鉴、整合与进步期间,情感的展现对于专业和非专业者的冲击是最大的。基于此,以下对水彩画写生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彩画写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引言  水彩成为一个单独的画种,
期刊
摘要:本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比较分析奥尔夫教学法的教育思想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的共性,对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新音乐课程标准认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基于音乐艺术与人类情感、精神及审美和人文
期刊
摘要:要想使曲式分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那么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能力和声学基础,同时还需要能够将所学过的和声学知识合理运用到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当中,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和声的运用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其中曲式分析可以说是音乐作品和声分析的第一步。  关键词:和声分析;曲式分析;主要作用  引言: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和声的运用可以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在音乐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