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区域活动结束了,提醒孩子们收纳玩具的音乐徐徐响起。正在娃娃家玩得热火朝天的孩子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收拾玩具。
星星最喜欢在娃娃家玩了。听到收纳玩具的音乐,她就一声不响地穿上鞋子离开了娃娃家。然而,我早就盯上她了,因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躲避收拾玩具了。
我走过去,对她说:“你今天是不是又没有收玩具?涵涵和泡泡都在收拾玩具,你和她们一起玩的,你也应该去收拾哦。”尽管不太情愿,她还是回到了娃娃家,但只是站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看着同伴收拾玩具。
我问道:“星星,你是不愿意收玩具,还是不会收?”她噙着泪说:“我不会。”尽管我认为这是她的托词,但我还是说:“没关系,老师在旁边帮助你。好吗?”此刻,星星依旧无动于衷。
眼看着集体活动的时间到了,其他孩子都在等待着娃娃家的小朋友。在几次鼓励均无效后,我便厉声地对星星说:“星星,你今天必须收拾玩具!如果你不收玩具,你就不能到娃娃家来玩了!”星星听后哭得很伤心,她喃喃道:“我下次再也不要到娃娃家来玩了!我不玩了!”“可以,你不想收玩具,下次可以不来玩。但今天你玩过了,今天的玩具你必须收!”
看到星星的眼泪,我也心疼无比,在好几个瞬间我都想放弃了,但一想到既然已经在“做规矩”了,就得坚持到底。
下午进班,听保育老师说整个中午星星都睡得很不踏实。看着星星微微泛红的眼睛,我想应该是上午的不愉快经历让星星感到委屈和伤心了。我联想到星星在家里倍受宠爱,家长对她百依百顺,所以她在幼儿园会出现逃避劳动的行为,还受不了一丁点的批评。想到这里,我更认为自己上午对她“做规矩”是正确的。
因此,这天下午对情绪不佳的星星,我只是稍微作了些安抚,没有太关注她,我决定对她进行“冷处理”,坚信自己上午的“做规矩”是为她好。但我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星星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也說明了我的初衷,并建议她适当提早来接孩子,以缓解孩子低落的情绪。星星妈妈对我的做法和建议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晚上,我接到了星星妈妈的微信,她告诉我星星发烧了。
“难怪星星今天这么‘作’。”家长的提醒让我倍感羞愧。今天,我看似不停地在“引导”星星、“帮助”星星,其实是在“忽视”她、“为难”她。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成人的不客观、不公正,凭主观解读他的言行。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以权威者的姿态,以命令的态度要求孩子们执行我们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孩子们出现了状况,我们便“警察”上身,从道德的高度,从制度的底线,双向夹击,迫使孩子就范。我们自以为掌握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利器,能洞察孩子内心的想法与需求,便像医生一般为孩子号脉诊断,帮助其找到“病根”,加以施救。但整个过程中,我们先入为主给孩子贴标签多,平心静气观察、倾听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是不客观、不理性的,我们的“施救”也就不可能是恰当的。
愿我们都能让爱成为有温度的天地,滋养着生于其中的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枉行。
星星最喜欢在娃娃家玩了。听到收纳玩具的音乐,她就一声不响地穿上鞋子离开了娃娃家。然而,我早就盯上她了,因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躲避收拾玩具了。
我走过去,对她说:“你今天是不是又没有收玩具?涵涵和泡泡都在收拾玩具,你和她们一起玩的,你也应该去收拾哦。”尽管不太情愿,她还是回到了娃娃家,但只是站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看着同伴收拾玩具。
我问道:“星星,你是不愿意收玩具,还是不会收?”她噙着泪说:“我不会。”尽管我认为这是她的托词,但我还是说:“没关系,老师在旁边帮助你。好吗?”此刻,星星依旧无动于衷。
眼看着集体活动的时间到了,其他孩子都在等待着娃娃家的小朋友。在几次鼓励均无效后,我便厉声地对星星说:“星星,你今天必须收拾玩具!如果你不收玩具,你就不能到娃娃家来玩了!”星星听后哭得很伤心,她喃喃道:“我下次再也不要到娃娃家来玩了!我不玩了!”“可以,你不想收玩具,下次可以不来玩。但今天你玩过了,今天的玩具你必须收!”
看到星星的眼泪,我也心疼无比,在好几个瞬间我都想放弃了,但一想到既然已经在“做规矩”了,就得坚持到底。
下午进班,听保育老师说整个中午星星都睡得很不踏实。看着星星微微泛红的眼睛,我想应该是上午的不愉快经历让星星感到委屈和伤心了。我联想到星星在家里倍受宠爱,家长对她百依百顺,所以她在幼儿园会出现逃避劳动的行为,还受不了一丁点的批评。想到这里,我更认为自己上午对她“做规矩”是正确的。
因此,这天下午对情绪不佳的星星,我只是稍微作了些安抚,没有太关注她,我决定对她进行“冷处理”,坚信自己上午的“做规矩”是为她好。但我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星星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也說明了我的初衷,并建议她适当提早来接孩子,以缓解孩子低落的情绪。星星妈妈对我的做法和建议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晚上,我接到了星星妈妈的微信,她告诉我星星发烧了。
“难怪星星今天这么‘作’。”家长的提醒让我倍感羞愧。今天,我看似不停地在“引导”星星、“帮助”星星,其实是在“忽视”她、“为难”她。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成人的不客观、不公正,凭主观解读他的言行。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以权威者的姿态,以命令的态度要求孩子们执行我们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孩子们出现了状况,我们便“警察”上身,从道德的高度,从制度的底线,双向夹击,迫使孩子就范。我们自以为掌握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利器,能洞察孩子内心的想法与需求,便像医生一般为孩子号脉诊断,帮助其找到“病根”,加以施救。但整个过程中,我们先入为主给孩子贴标签多,平心静气观察、倾听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是不客观、不理性的,我们的“施救”也就不可能是恰当的。
愿我们都能让爱成为有温度的天地,滋养着生于其中的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