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游客又火了——先是将日本一观光小渔村抢购一空,再被东京某澡堂以“文化差异”为由“禁止中国游客”;另有俄罗斯媒体称中国游客在俄“年花费超10亿美元”。
泡面泼空姐、泰国白庙不文明如厕、卢浮宫前水池泡脚……凡此种种,无论确有其事还是造假影射,贴在中国游客身上“有钱任性、无知无畏”的标签该如何撕掉?
买好、买真、买光,这是种态度
毕亚楠(乐商日本株式会社华裔职员)
世界对中国游客的态度被概括为“皱着眉头迎财神”。中国游客今天出现的问题,和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后走出国门的日本人如出一辙,是文明程度未与购买力同步提高的结果。
至于中国游客为何热衷境外扫货,想来不过两个原因,一是当地货便宜,物美价廉的东西,对谁来说都是多多益善;二是质量过关,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指数高。
比如,由于近几年中国母婴产品安全问题不时出现,国民对部分国产母婴产品失去信心,开始转向购买海外产品。强大的华人尿不湿“采购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留学生、家庭主妇、业余代购甚至专业采购团队“扫荡”日本母婴超市货架,这让日本的商家和本土消费者很“为难”。
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力量对日本意味着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比如,日本小林制药公司部分产品被中国网络媒体推介为“去日本必买常备药”后,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倍多。
事实上,中国人财富的触角伸得很远,中国游客走出国门,抢购的不单是奢侈品,抢空日本小渔村,显示的是国人对好货、真货的旺盛需求和强大购买力,这是种态度。
中国国内舆论与其跟风声讨“虫群过境”“把脸丢到了国外”,不如反思一下中国财富为何坚定地要让触角漂洋过海,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我们一直在谈内需不振,消费品安全性差、质量不高,是不是也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呢?功夫在诗外,先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来吧!届时中国游客绝对不介意把购物消费能力留在国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虫群”的标签自然脱落。
中国游客需要包容和时间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南部旅游城市卢克索导游)
两年前,有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样。我在社交网站看到了对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负面评价和反思,中国本国媒体和公众的议论比国外还要多得多、热烈得多,这说明中国人其实很在乎自己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说明中国人不回避问题,不讳疾忌医,但好像也不用太夸张。我觉得让中国孩子学会对文化的尊重和自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人肉搜索”会对当事人造成过分伤害。
只要给中国游客时间,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更讨人喜欢,并对各种旅行规则及各国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慢慢熟悉起来。相信我,中国游客绝不是“最招人讨厌的”,他们只是还缺乏海外旅游的经验而已。
世界经济需要中国游客来提振。过去4年,埃及经历了两次重大政权更迭,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使旅游业遭受重创。如今很多欧美国家的游客认为埃及是个危险国度,但来埃及的中国人依然不少,中国游客的数量对埃及旅游业复苏很重要。
我觉得很多国家对“中国”或“中国人”还是抱着傲慢与偏见的。既然中国崛起正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世界就不应该以偏概全,把“中国游客”一刀切,甚至丑化中国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人走出国门时不应把国内的行为规则或生活习惯不加区别地带到海外,而应更加克制、冷静、理性,尽量“入乡随俗”;但也不应该过度渲染“中国小孩随地便溺”“中国大妈卢浮宫前泡脚”等小概率事件。作为游客接待国,我们应以更理智、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与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世界看中国,
并不仅在国境线以外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为,甚至把个人行为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我认为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出发点的诉求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说,家丑不可外扬,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变得特别敏感起来。
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产生,而是源于历史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不能简单地把国家归于个体,甚至归于几个海外游客。
更何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为一个地球村,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不是早已被外媒反复报道了吗?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游客的行为,之所以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所谓中国人形象,是因为这些行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人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中国人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个英国人在长城上撒尿,就不会被归结为英国人的整体形象,英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仍然是所谓“英国绅士”。
齐敏(海南某国际旅行社出境部负责人)
中国开放公民出境旅游时间短,但人数呈爆发性增长,刚踏上旅途去看世界的庞大增量,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中国游客被贴上“有钱就任性”“无知就无畏”的标签,原因有三:
一是与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生活节奏过快,从而习惯于讲究时间成本,忽略了精神享受;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最重视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这使得很多中国游客缺乏“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感,公德意识不高;
再次,对国内商品缺乏信任,国外买的商品也许是中国制造的,但外贸出口的也比国内买的质量更靠谱,这确是不争的事实。
海外旅游让不文明现象显性化,如果通过显性化和“把人丢到国外”的声讨,这个问题能被全民重视,反过来让国内民众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那也是出境旅游的一大贡献。
文明出境旅游不应止于将个人行为和国家形象关联,改变应从娃娃抓起,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
消除旅途中的不文明不能指望“头疼医头”。文明旅游就是国民综合素质在旅途中的反映,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开始,为文明做人奠定良好基础。
还可以考虑仿照国外经验,将不文明旅游行为与征信系统挂钩,此举能对被记录游客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能对不文明行为起到更严厉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泡面泼空姐、泰国白庙不文明如厕、卢浮宫前水池泡脚……凡此种种,无论确有其事还是造假影射,贴在中国游客身上“有钱任性、无知无畏”的标签该如何撕掉?
买好、买真、买光,这是种态度
毕亚楠(乐商日本株式会社华裔职员)
世界对中国游客的态度被概括为“皱着眉头迎财神”。中国游客今天出现的问题,和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后走出国门的日本人如出一辙,是文明程度未与购买力同步提高的结果。
至于中国游客为何热衷境外扫货,想来不过两个原因,一是当地货便宜,物美价廉的东西,对谁来说都是多多益善;二是质量过关,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指数高。
比如,由于近几年中国母婴产品安全问题不时出现,国民对部分国产母婴产品失去信心,开始转向购买海外产品。强大的华人尿不湿“采购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留学生、家庭主妇、业余代购甚至专业采购团队“扫荡”日本母婴超市货架,这让日本的商家和本土消费者很“为难”。
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力量对日本意味着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比如,日本小林制药公司部分产品被中国网络媒体推介为“去日本必买常备药”后,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倍多。
事实上,中国人财富的触角伸得很远,中国游客走出国门,抢购的不单是奢侈品,抢空日本小渔村,显示的是国人对好货、真货的旺盛需求和强大购买力,这是种态度。
中国国内舆论与其跟风声讨“虫群过境”“把脸丢到了国外”,不如反思一下中国财富为何坚定地要让触角漂洋过海,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我们一直在谈内需不振,消费品安全性差、质量不高,是不是也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呢?功夫在诗外,先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来吧!届时中国游客绝对不介意把购物消费能力留在国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虫群”的标签自然脱落。
中国游客需要包容和时间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南部旅游城市卢克索导游)
两年前,有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样。我在社交网站看到了对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负面评价和反思,中国本国媒体和公众的议论比国外还要多得多、热烈得多,这说明中国人其实很在乎自己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说明中国人不回避问题,不讳疾忌医,但好像也不用太夸张。我觉得让中国孩子学会对文化的尊重和自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人肉搜索”会对当事人造成过分伤害。
只要给中国游客时间,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更讨人喜欢,并对各种旅行规则及各国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慢慢熟悉起来。相信我,中国游客绝不是“最招人讨厌的”,他们只是还缺乏海外旅游的经验而已。
世界经济需要中国游客来提振。过去4年,埃及经历了两次重大政权更迭,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使旅游业遭受重创。如今很多欧美国家的游客认为埃及是个危险国度,但来埃及的中国人依然不少,中国游客的数量对埃及旅游业复苏很重要。
我觉得很多国家对“中国”或“中国人”还是抱着傲慢与偏见的。既然中国崛起正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世界就不应该以偏概全,把“中国游客”一刀切,甚至丑化中国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人走出国门时不应把国内的行为规则或生活习惯不加区别地带到海外,而应更加克制、冷静、理性,尽量“入乡随俗”;但也不应该过度渲染“中国小孩随地便溺”“中国大妈卢浮宫前泡脚”等小概率事件。作为游客接待国,我们应以更理智、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与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世界看中国,
并不仅在国境线以外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为,甚至把个人行为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我认为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出发点的诉求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说,家丑不可外扬,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变得特别敏感起来。
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产生,而是源于历史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不能简单地把国家归于个体,甚至归于几个海外游客。
更何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为一个地球村,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不是早已被外媒反复报道了吗?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游客的行为,之所以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所谓中国人形象,是因为这些行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人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中国人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个英国人在长城上撒尿,就不会被归结为英国人的整体形象,英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仍然是所谓“英国绅士”。
齐敏(海南某国际旅行社出境部负责人)
中国开放公民出境旅游时间短,但人数呈爆发性增长,刚踏上旅途去看世界的庞大增量,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中国游客被贴上“有钱就任性”“无知就无畏”的标签,原因有三:
一是与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生活节奏过快,从而习惯于讲究时间成本,忽略了精神享受;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最重视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这使得很多中国游客缺乏“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感,公德意识不高;
再次,对国内商品缺乏信任,国外买的商品也许是中国制造的,但外贸出口的也比国内买的质量更靠谱,这确是不争的事实。
海外旅游让不文明现象显性化,如果通过显性化和“把人丢到国外”的声讨,这个问题能被全民重视,反过来让国内民众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那也是出境旅游的一大贡献。
文明出境旅游不应止于将个人行为和国家形象关联,改变应从娃娃抓起,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
消除旅途中的不文明不能指望“头疼医头”。文明旅游就是国民综合素质在旅途中的反映,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开始,为文明做人奠定良好基础。
还可以考虑仿照国外经验,将不文明旅游行为与征信系统挂钩,此举能对被记录游客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能对不文明行为起到更严厉的威慑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