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的生平及其歌唱艺术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歌唱家尼尔森于2005年12月25日病逝于瑞典家乡,享年87岁。她那宽广的音域、光辉的力量及壮丽的声势之歌声,勾勒起我对她歌唱一生及其歌唱艺术的追忆。
  
  尼尔森是继弗拉丝达德(K.Flagstad)之后最著名的瓦格纳式女高音歌唱家。
  1918年5月17日,尼尔森出生于瑞典卡鲁普一个农夫之家,自幼就是教会唱诗班的主力,23岁那年她考进了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声乐系,这是她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可是,她并不适应学院式的声乐教学法,只好自己摸索,通过舞台实践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我的最好的声乐老师是舞台”,尼尔森如是说。
  于是,她就把希望寄托于演出上,28岁加盟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即临时被分配饰唱艾嘉德(韦伯《自由射手》),她不熟悉角色,首演就受到指责,整整一年没有被分配角色。随后的乐季请来了指挥家布施,准备上演威尔第《麦克白》,饰唱麦克白夫人的女高音退约,又临时找尼尔森代替角色,这次她可醒悟了,日以继夜地学习角色,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受到称赞。指挥家布施慧眼独具,发现了一位伟大的歌唱天才。接着,她连续饰唱了一些抒情―Spinto角色:玛尔莎琳(R.施特劳斯《玫瑰骑士》)、齐格琳德(瓦格纳《女武神》)、唐娜·安娜(莫扎特《唐·乔万尼》)、维纳斯(瓦格纳《汤豪塞》)、森塔(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阿依达以及丽莎(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等。
  尼尔森在国外演唱最重要的角色是1951年在格林德伯恩音乐节饰唱艾列特拉(莫扎特《伊多梅纽》),1953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饰唱齐格琳德和艾尔莎(瓦格纳《罗恩格林》)等。尼尔森真正成为世界歌剧超级巨星是1953/1954年乐季期间,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首唱布伦希尔德(瓦格纳《神界的黄昏》)和莎乐美,又在慕尼克参与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演出(饰唱布伦希尔德)。之后,还首演于拜罗伊特音乐节,唱艾尔莎,从此,她就成为每届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演员,成为瓦格纳歌剧作品权威演绎者。
  尼尔森轰动了整个欧洲,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特邀加盟,1959年11月4日,她于伊索尔德一角(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于Met,引起极大的轰动。22年(1959-1981年)中,她成为Met的头牌女角,没有第二个人能争她的瓦格纳的角色,尼尔森的出现,标志着瓦格纳歌剧的新生。其实,除了瓦格纳的歌剧之外,她还擅长其它的沉重的角色,如贝多芬《费德利奥》中的莱昂诺拉、韦伯《奥伯龙》中的丽茨亚、R.施特劳斯《没有影子的女人》中的染匠之妻、《莎乐美》中的莎乐美、《埃列克特拉》中的埃列克特拉、威尔第《阿依达》中的阿依达、《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命运之力》中的莱昂诺拉、普契尼《图兰多特》中的图兰多特公主、《托斯卡》中的托斯卡以及《西部女郎》中的明妮等。
  尼尔森长期饰唱这些戏剧性的女高音角色,嗓音却保护得很好,声音的持久力惊人,歌唱寿命相当长,同时代的歌唱家已告退时,她仍然唱得很不错。1980年62岁的她在Met饰唱了埃列克特拉,歌艺不减当年,她那惊人的穿透力声响仍然能穿过大型的瓦格式乐队,音域之宽,音量之大,力度之强,音色之厚,气势之壮,令人叹为观止。她的嗓音不因年龄增长的限制而自然地衰退下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她的歌唱方法自然、舒服、松驰,始终保持着Bel Canto的准则,在尊重声音这点上,尼尔森比其它歌唱家更胜一筹,这就是她保持歌唱的持久力的奥秘。
  1985年尼尔森正式宣告退休,她近40年的歌唱生涯给二十世纪声乐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其他文献
3月11日晚,在法国著名的音乐大奖——“夏尔·克罗学院大奖” 颁奖典礼上,陈其钢新唱片《道情》获得年度最佳现代音乐类唱片奖(Coup de coeur de la musique contemporaine),从而成为获得该项大奖的第1位华人作曲家。  今年2月10日,继《蝶恋花》之后,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Virgin/EMI全球发行的陈其钢新唱片《道情》(Extase) 率先在法国上市,该唱
期刊
中央电视台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至今已举办了11届,每届大赛都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年的第12届已经启动,并定于4月至8月在京举行。从央视传出消息,今年大赛有两个新的变化。其一,取消过去的业余与专业的分组办法。其二,新增加原生态和组合演唱两个组别。新的比赛规则让笔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些许忧虑也涌上心头。  针对第一个变化,笔者认为,过去对专业与非专业的划分办法
期刊
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最近收到一份来自亿万富翁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的厚礼——139件音乐巨匠的乐谱手稿、草稿等。这份厚礼堪称迄今为止,私人收藏者送给公共教育机构最大私人捐赠之一。  这批手稿的作者包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斯特拉文斯基、巴赫、李斯特、科普兰、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手稿,其中尤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的最后一幕手稿、舒曼的《第二
期刊
由指挥家朴东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民乐记事50年》一书已面市。  这是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从事民族管弦乐以来发表的有关文论的汇集。正如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先生在序中所写,它“相当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近数十年虽困难但令人欣喜的发展和前进的历程”。书中文论的内容既有对我国(海内外)专业民族管弦乐团体及其演出的评论、推介,又有对业余民乐团队及其活动的述评、推广;既有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解析、
期刊
自央视一套热播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以来,片中饱含的晋商文化引起了广大观众浓厚的兴趣。笔者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更为关注和欣赏的是《乔》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从第一节听赏其音乐,就有一种亲切、新颖、久违之感。《乔》剧的音乐出自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之手。主题歌的演唱者是当红歌星谭晶,唐风晋韵又由山西人演唱,可谓珠联璧合,锦上添花。  说它亲切,是因为《乔》剧音乐基本素材取决于山西的晋剧元素,当晋剧音
期刊
歌剧院任命新高管    旧金山的战争纪念歌剧院院长戴维·戈克利,近日宣布了2006-07年演出季的计划,并任命两位音乐高管:沙恩·加斯巴拉为艺术和音乐部主任,德鲁·兰德梅塞为演出部主任,戈克利与他们两人曾在休斯敦大歌剧院共过事。  加斯巴拉将负责艺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曲目的选择,管理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方面的艺术和音乐工作,他同时还将负责处理该院与美国音乐家公会和美国音乐家联合会的有关问题。兰德梅塞
期刊
初到杨儒怀教授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书山碟海。并不宽敞的书房里除了书桌跟电脑外即是满屋子的书与碟。书桌上除了一小块仅能容一人读书、写字的区域外整个人便陷入书的“围城”。“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师生因其研究的复杂性、技术性、学术性与外界的联系很少,非常感谢媒体对我们的关注。作曲技术理论是发展音乐的基础,表演者在演唱(奏)时也应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风格、创作手法、美学背景有所了解,这对演唱(奏)来说都
期刊
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专门”是否就等同于“单一”、“纯技术”?“人才”是只重“才”,还是“人”、“才”并重?思想认识的模糊与游离,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    重技术 轻艺术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朱亦兵教授在谈到参评德国纽尔何士国际大提琴比赛的感受时,曾指出:“中国学生聪明,肌肉反应快,技术上毫不逊色,潜质很好,而且还非常勤奋。但他们的演奏却缺少感性,缺少热情和自信。”钢琴家周
期刊
几年前,偶然听到电台的一档音乐节目中,有位女主持在讲解法国艺术歌曲,她的嗓音富于磁性,见解内行,娓娓动听。在我们国内的音乐普及中,艺术歌曲也许是最薄弱之处,现在有这么一位行家出现,令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她主持的这档节目我每期必听,并知道了她的尊姓大名——邱曙苇,毕业于巴黎师范音乐学院,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近年来在国内致力于推广艺术歌曲。  今年3月,听说邱曙苇又将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
期刊
施光南(1940-1990)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当代音乐家,他虽然英年早逝,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剧《伤逝》、《屈原》等等,都是当代音乐创作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创作总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情系祖国和人民,在全国人民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和“时代歌手”。  在施光南的作品中,歌曲《祝酒歌》尤其占有十分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