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不同 生成亦异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ong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学校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展示活动中,两名教师分别在两个班上了同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师生在猜年龄对话中,设计不同,采用的策略不同,导致两种极其不同的课堂效果。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
  案例一:
  ……
  师:说得好!你精彩的回答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让老师记住你。你今年几岁了?(板书:小雨的年龄11岁)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年多大了?你们猜猜看。
  师:你们猜得都不准,我用一句话告诉你们,我的年龄比小雨大23岁,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大了吧。(板书:老师的年龄 11+23)
  师:当小雨1岁时,老师多大?用算式表示。
  当小雨7岁时,老师多大?用算式表示。
  ……
  师:如果用字母χ来表示小雨的岁数,老师的年龄怎么表示?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师:这里的χ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师:如果用字母m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小雨的年龄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表示?
  师:要想知道m-11等于多少,就必须确定谁的大小?
  师:现在请你确定m的大小,算出小雨的年龄。
  师小结:……
  (教后记 整个过程学生是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促成了由算术向代数的过渡。课堂上教师的“导”抓住学生对“猜年龄”产生兴趣而设计的教学,顺学而导,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名教师将例2教学内容也适当改编成“猜年龄”教学形式,案例如下:
  案例二:
  师:老师第一次来你们班上课,和同学们还不熟悉,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生:我叫丁雨玲,今年10岁。(板书:小玲的岁数10)
  师:你想知道张老师今年多少岁吗?猜猜看。(学生猜:28岁、31岁、25岁等)
  师:张老师今年比小玲大20岁。现在你知道张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怎么计算?
  (板书:张老师的岁数10+20)
  师:当小玲1岁时,张老师的年龄是1+20。
  师:谁能照样子说一说小玲几岁时,张老师又是几岁?
  师: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管小玲几岁,你都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张老师的岁数。
  学生试着在自己本子上写,然后交流。
  生1:小玲的岁数+20就是张老师的岁数。
  师:可以,有比这更简洁的吗?
  生2:我用△表示小玲的岁数,张老师的岁数就是△+20。
  生3:我用χ来表示小玲的年龄,张老师的岁数就是χ+20。
  生4:我用a来表示小玲的年龄,张老师的岁数就是a+20。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张老师的年龄?
  生1:我用△+20来表示,这样简单。
  生2:我用字母表示,这样既清楚又方便。
  ……
  师:确实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会用一些符号、字母来表示一些数,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研究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分析与反思
  两个案例设计意图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交流师生的年龄入手,都把生活融进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通过对比,案例一在教学启发引导时,总是“手牵得过紧”,禁锢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预设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2中,教师没有直接将字母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需要研究的新问题,让学生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识,动脑、动口进行自主的构建。
  反思这两种设计,如何让学生的生成有效、精彩?
  一、学生的有效生成来自于教师精心的预设
  《数学课程(实验稿)》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就必须要求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架桥铺路。
  1.预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的目的是让教者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引导,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在生成的课堂中自主探索。一个好的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成新的资源的起点,成为探究知识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教者必须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同时对学情进行分析:①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的能力?②学生是否初步了解新知的内容,若有,掌握的程度可能是多少?③哪些新知学生需要点拨与引导?从而进行精心的问题预设。这样预设的问题才有针对性,才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才会促使学生有效的生成。
  2.预设学生的生成要充分。
  在教师的“预案”中,经常是“一问一答式”的预设,导致“学生的生成”游离于教师的“预案”之外,出现教师的束手无策、尴尬,学生的“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中要充分的估计学生在课堂中出现情况的可能性,要针对学生出现各种“生成”进行有针对的“预设”。充分估计到学生出现的可能性,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学生能够回答出应怎么办,如不能直接答出,教者应如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也不会出现“学生一点也不配合”的现象。但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还应该在“粗”和“精”上下功夫,设计的问题不能于琐碎,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师“匠心”的引导
  一个预案的“预设”过程是“执行预案”的前奏,是学生有效生成的前提,是课程实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思维的“学习者”、“探究者”。教者在预设时,由于有教师自身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元认知”的预料不足。学生的生成很容易偏离教者的“预案”,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作为教者不得“抽刀断水”,想把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到自己的既定的“轨道”中,有时会事与愿违,越想拉回,学生越容易“出轨”,最后教者“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听课者”。但同时要注意,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反过来教师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了。面对生成,教师要提炼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善于捕捉课堂里有价值的“生成”,进行“匠心”引导,与学生产生共鸣与碰撞,使课堂预设更加精彩生成。
其他文献
21世纪将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和先导而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世纪,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求得和谐发展,就必须站稳自己的脚跟。有人已提出“创新则存,不创新则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教师应主动为
期刊
在学习中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而功倍。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成绩。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新的精神源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呢?  一、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要做
期刊
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上。课堂教学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
期刊
自从开始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试卷开头有一个改变那就是“文科”(理科)综合能力考试,其考题突出当年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没有偏题怪题,可谓“中规中矩”,虽然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复习,因此联系历年政治高考情况,我认为应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基础知识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复习思路。  一、研究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电子科技的发展,网络占据了生活的主导。利用多媒体宽带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就
期刊
11月底,虽已进入冬季,却没有惯常的那种寒冷,古城南京的街头时时飘来阵阵桂花的清香,走得急了,竟然还有丝丝的汗意。  24日早上,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格外热闹,除了送孩子的家长外,还迎来了远道而来的900多位客人。对于与会者来说,这既是一次老朋友的重新相聚,更是结交新朋友,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一次盛会,安静的校园也感受到了老师们胸中的热情,沸腾起来。    活动现场  56位信息技术教师在6个计算机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对数学总提不起兴趣,甚至根本就不想去学,数学远离“需要”是造成“数学无用论”的主要原因,只有引导学生在“需要”中学习数学,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认为教师不仅要创新教育方法,而且在
期刊
有人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可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这种诗意并被它深深吸引呢?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其中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上课铃响,学生仍沉浸在课间的欢乐中。如果老师一上课就一成不变地“今天我们学习新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没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学习成了学生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学生采取激烈的方式,有的甚至还发生肢体冲突。因此,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期刊
当前,我国大多数省份正在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高中新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层次构成,新课程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模块,并形成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采用学分制形式是对在校学生的学业及成长过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分制管理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是必然的产物。高中学分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