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裂变银行信用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初,伴随着中诚信托兑付危机事件的进展,是有关该事件责任的争论不休,尤其是中介兼通道角色扮演者的“工商银行”何以在此次事件中如此义正词严的傲慢,令很多冲着银行信用而去的投资者百思不得其解。
  信用裂痕
  1月31日是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30亿元信托计划兑付日期,就在兑付期限将至的春节前夕,神秘接盘者出手兜底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项目,投资人本金悉数到账,只损失了一小部分利息,30.3亿元的信托兑付危机以“刚性兑付”的形式告终,这也是至今为止所有出现危机的信托产品殊途同归的命运。
  刚性兑付的行业惯例仍未打破,10万亿元信托资产仍如海市蜃楼般美丽。大胆假设,如果该信托项目以违约告终,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托和其他影子银行信贷市场丧失信心,致使这些市场上的流动性收紧,从而产生信贷紧缩。
  虽然投资人拿回了本金,只损失了一小部分利息,表面看这次事件对于工行和中诚信托的商誉造成了一定影响,背后则是银信合作、甚至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的信心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或许打破刚性兑付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过程。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信托或影子信贷若违约,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打击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的信心。
  “由于信托公司不同于银行,不能创造货币、没有高杠杆,且几乎没有证券化,因此信托违约对金融体系产生的直接影响(例如通过支付体系产生的影响)应当较为有限。”汪涛指出。
  银行或许会因支持或分销这样的信托产品而遭受相应的损失,但损失规模与其资产规模相比要小很多。但是,违约事件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托和其他影子银行信贷市场丧失信心,致使这些市场上的流动性收紧,从而产生信贷紧缩。
  教训深刻
  尽管该信托产品最终并未违约,但由于该产品的基础资产已经出现了损失,暂时的兑付完成并不影响损失的实际产生,而涉及相关主体有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和投资者。
  无论该事件如何处理(损失处理方式无非是在三者之间进行相互切分,要么这个损失是银行背负,要么是信托公司背负,要么是投资者背负),最终产生的结果均是系统性的压制了商业银行后期的风险偏好。
  如果以银行作为分析主体,我们可能看到如下几个可能的结果。一是银行背负了损失,而投资者如数兑现,则商业银行损失了利润。这个损失是银行作为非标资产代销渠道而换得的教训。则日后银行在考虑代销类似产品时,将慎之又慎,其风险偏好将显著下降。
  二是投资者背负了损失,而银行没有任何经济损失,则银行流失了客户,这种流失后果在目前无法用经济利益来衡量,对于银行依然是一种损失。而该损失的产生依然是银行作为非标资产代销渠道而换来的教训。同样会造成银行日后代销各类产品时风险偏好程度显著下降。
  三是如果投资者和银行都不背负损失,则由中诚信托来背负这个损失。在当前行业背景下,这种情况似乎难以出现。
  除了上述三种主体涉事外,似乎还有山西省政府介入其中,这样主体就成为了四个——“政府、信托、银行、投资者”,无论如何处理此次事件,银行必然要蒙受一些损失,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客户资源上的,而这个损失是其作为代销渠道所导致的。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以来,非标资产的飞速膨胀与任何一类金融主体的行为都脱离不了关系,而银行作为一个“代销渠道”事实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代销渠道,而换做其他的销售模式,很难想象非标资产可以迅速膨胀起来。这里有客户风险意识不强的因素,但是客户的风险意识不强是建立在相信银行销售基础之上,虽然不合理,但是合乎当前的中国国情。
  这一事件的发生将导致银行在日后作为渠道方销售该类风险资产时会慎之又慎,合理外推,在该风险事件发生后,银行对于非标类资产的代销环节将会显著收窄,当市场缺乏这个环节后,即便其他各类主体依然保持着过高的风险偏好,但是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将会明显放缓。
  也许这个事件并非违约,但是确实起到了风险教训的目的,特别是对作为中国金融系统的中流砥柱的银行,可谓教训深刻。为避免此类事件重演,严控风险代销环节是必然,当渠道不再畅通后,则非标资产的拓展扩张将受到极大的抑制,从宏观上是有助于控制风险资产增长速度的。
  最后落定在债券市场上,如果借此事件,银行的风险偏好能系统性降低,无疑对于标准债券品种是一个利多的支撑。即是否实质违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通过风险损失事件系统性的降低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
  中信证券认为,中诚信托兑付风险将推动高收益债市行情,但无需过度高估对债券市场的冲击。由于国内债券市场较强的道德风险预期以及在整体信用体系中相对隔离的地位,无需过度高估此次兑付风险对于债券市场的冲击,该信托产品最终实现兑付,可能更加刺激市场对于政府救助的预期,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形成一定行情。
其他文献
岁末年初,以“脆弱五国”(“Fragile Five”,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为代表,新兴市场继2013年夏天美联储表达削减QE意向以来遭受了第三波冲击。这些国家纷纷遭遇外资撤离、汇率下跌、股票和债券市场受到重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面对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外需滑坡,新兴经济体普遍缺乏魄力推动痛苦的结构性改革,而是被动引入欧美的货币宽松,借海外资本大规模涌入推动国内信贷扩张来饮鸩
期刊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3月5日,李克强在“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成了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
期刊
进入新年以来,银行股的表现仍像前几年一样令人非常失望,A股银行指数跌幅达到5%。现在我们应该如何投资银行股?本轮流动性紧缩与以往有何相同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或许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新观察窗口。  信贷水龙头开或关  近几年来,中国流动性条件跌宕起伏。根据研究,图1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流动性和银行股表现的关系。图1描绘的是月度新增社会融资(占GDP比重)与A股Wind银行业指数的对比。中国GDP增长
期刊
网络搜索“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你会发现在该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条目上显示有“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领域。没错,继平安集团之后,第二个“三驾马车”保险集团来了,它就是安邦。  2013年底,随着安邦保险举牌招商银行,它很快就遭遇了人肉搜索级别的轮番调查与猜测。可惜,由于安邦集团网站不披露全体股东名单、不披露合并的年报、其最大子公司安邦财险网站也只披露年报摘要而不是全文(从其他公开渠道似乎也
期刊
中国股市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往往难有表现。我们不应因为在市场处于弱势或引发政府干预的时候出手;恰恰相反,在市场处于强势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投资时点。  情况的恶化往往是始料不及的。继上周人民币突然贬值引发市场波动之后,全球股市又受到乌克兰危机的冲击。在周一(3月3日)的交易时段,从亚洲到欧美的股市一一像骨牌般下跌。只有上海股市仍屹立不倒,因为市场憧憬即将举行的“两会”将会带来国企改革等利好
期刊
伯南克结束了八年的美联储主席生涯,耶伦则成为了美联储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  相对于伯南克,耶伦无疑是幸运的。在伯南克接手格林斯潘后美国房价就开始下跌,并爆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救治贯穿了伯南克整个美联储主席生涯。在耶伦接任美联储主席的今天,美国房价已经开始反弹,美国经济也连续四年正增长,失业率已经从危机时10%的高点下降到了6.6%,伯南克给耶伦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家底。  打江
期刊
2014年2月7日,杨剑波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状告证监会。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了解到,杨剑波准备状告证监会之前,同多家律师事务所进行了接触,其中不乏有德隆案的主辩律师。在经过了几月的接触过程中,杨剑波最终选择了北京中兆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江和杨翼飞律师。李江律师曾代理过通海高科欺诈发行股票案、科龙案、银广夏案等诸多股市大案的李江,真正在资本市场一战成名的莫过于2000年的海南凯立中
期刊
资产已过10万亿元规模的信托行业至今仍未有实质性违约事件发生,在刚性兑付行业潜规则的保护下,兑付危机最终消弭于无形。中诚信托会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吗?  据报道,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将于1月31日到期兑付,而信托融资方山西振富集团实际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矿厂停产,核心资产短期难于变现。山西振富集团董事长已经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捕,中诚信托难以向信托投资者偿还资金,违约风险一触即发。  1月2
期刊
奥赛康给管理层敲响一个改革的警钟。  管理层为这次IPO新政确立的原则之一是“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然而,奥赛康的被暂缓发行,无疑使证监会所承诺的“市场化”改革大打折扣,也使证监会备受责难。  其实,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证监会伸出的“有形”之手,而是“老股转让”等新政违背了 “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因为“法制化”是“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化”,就必然没有“市场化”。  “法制化”包
期刊
过去的24年中,我给客户写过很多备忘录,可能已有一百多封。其中让我尤为自豪的是2007年2月写的《逐底之争》(The Race To The Bottom),它对当时的资本市场行为提出了及时的警告。当时市场的疯狂行为最终导致了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不知道、也没有明确的预测(在备忘录或其他地方)当时的那种不明智借贷行为(体现为次级抵押贷款),将造成多大比例、多大代价的全球金融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