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季平在画案前长大,他的父亲,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赵望云。赵季平喜欢画画,喜欢看父亲作画,每当看着画笔行动,看着山水隐现,赵季平心中想的,是这些画面如果配上音乐该多好。
赵麟在剧团大院里长大,他的父亲赵季平,已经从看着父亲作画的小娃,成了为《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配乐的作曲家。小时候,赵麟家里来来往往的,是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大腕。赵麟也学习作曲,毕业后果然和陈凯歌合作了《和你在一起》,和张艺谋合作了《三枪拍案惊奇》。
赵季平和赵麟这两代人,因为作曲,又成为工作伙伴。近些天,父子合力打造的《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在世纪剧院上演。《大秦帝国》是讲述战国时代的秦王国变法图强、统一天下、走向衰落的系列电视剧。赵季平为第一部《裂变》配乐,赵麟则为接下来的《纵横》、《崛起》等配乐。
秦文化发祥自陕西黄土地,赵季平生长在西安,吃锅盔、看秦砖汉瓦、看秦陵兵马俑、看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他说他要写的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霸气,写这片厚重土地上的血脉传承。
而70后的赵麟,则是从小听着秦腔剧目长大,爱读历史书,他说:“我是水瓶座,水瓶座容易对神秘的东西有幻想,我有时候幻想我是一个秦国人……”
先秦时代,老先生们思想是开放的
BQ:《大秦帝国》你们俩是怎么分工的啊?
赵季平:这个也没什么分工,我是上半场,他是下半场。《大秦帝国》的第—部《裂变》是我写的,第二部、第三部都是赵麟写的。作品音乐会上,上半场是《裂变》的音乐,下半场是《纵横》的音乐。
BQ:你说创作《裂变》的灵感是来自青铜器?
赵季平:对,因为春秋战国那边,我们陕西出土了大量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这个东西让人有一种联想。先秦的一些乐器,现在没有留下什么。只能说现在出土的文物之间呢,你能看到一些。比如说出土青铜器的编钟、编磬。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一种联想,冷兵器时代,给人传递了一种力量。
BQ:你是西北人,秦文化也是从陕西发源的,你对秦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赵季平:我实际上是河北人,原籍是河北,长在陕西西安。那块土地应该是很厚重的,李白说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应该是说秦人的血脉中间,对当时是有一种传承的。我写这个《大秦帝国》,一个看剧本,一个是看他拍摄出来的样片,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根据这样的样片传递出来一种信息,去结构你的音乐。而我笔下的东西,是在陕西这么多年积淀出来的一种感受。秦文化,包括我们看到的秦砖汉瓦,这些东西都很时尚,它代表那个时代秦人的智慧,你能体会到它在领导一个时代的潮流,至今你都感觉到它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内涵。你去看陕西的饮食,像那个大锅盔,要拿刀切一块锅盔吃,再喝点水,行了。可是楚国要埋锅造饭,打仗要占有先机,抓住时间。
BQ:所以秦王赢了。
赵季平:对呀,再加上秦王在冶炼这方面技术之先进,以及商鞅变法,都是很有大智慧的。怎么去理解那时候,我就觉得那时候秦人的智慧是很超前的。你去感受感受,你看它青铜器上的那种花纹,你看瓦当的造型,你现在拿出来都很时尚。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大气。我为什么说这个青铜器呢,青铜器代表了一种创造性,那是有艺术想象力的。那个先秦时代,我们的老先生们,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你看商鞅、张仪,他们是不过时的。所以要写《大秦帝国》,不能保守地去写。
BQ:那赵麟老师,你写作这个《大秦帝国》,会对过去的大秦有一个想象吗?
赵麟:因为我是水瓶座的,水瓶座容易对神秘的东西有幻想,我确实是这样,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空间,有时候幻想自己是一个秦国人。
赵季平:写第一部的时候,我在西安,赵麟那会儿还不知道这个事儿呢,写完第一部都上演了,然后第二部就来找赵麟了。
你写不好,说什么都白费
BQ:你们父子俩主要都是做影视剧配乐,你们都是对音乐画面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吗?
赵麟:音乐里面有画面,对,真是这样,我们对音乐都是有画面感的。
赵季平:小时候我是在我父亲的画案旁边长大的。我经常看我父亲作画。事实上,画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但是我看画的时候,感觉画中间有配乐。
BQ:那赵麟是怎么开始学习音乐的呢?
赵季平:他可是在这方面比别的搞音乐、搞作曲的人要熏陶得厉害,我们家就在戏曲学院那个大院里头,拉胡琴的、唱秦腔的,都是这些个。满院子都是这个,隔壁是京剧团。
赵麟:每天晚上我练琴的时候,这边总有一个人在吹唢呐(笑)。后来我爸又经常带我进棚,有意无意给我一些机会写配乐。
赵季平: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环境。陈凯歌、张艺谋经常来我们家。他那会儿还不到十岁。天天跟着凯歌,高兴得很。张艺谋跟我们讨论《活着》,他都在,这种东西都是无形的,像陈凯歌、张艺谋他们都是大导演,他们的一些观点,无形之中对他的影响很大。像陈凯歌就说,赵麟好好学习,今后咱们还得合作呢。那时候他刚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对他也是一种激励。
BQ:是不是不做影视剧配乐的话,作曲比较难受关注?
赵季平:也不是很难关注到。比如你是学作曲的,你毕业了,学校教你的全是理论。你怎么实践?就跟打仗一样,你天天坐在学校里边练瞄准,你没子弹,谁给你创造这个条件,谁给你钱买子弹,谁给你钱叫你到战场上去?到了剧组,那剧组就有钱出。就通过一部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熟悉了乐队,熟悉了乐队的音响,那你写纯音乐和舞台剧的时候,你对乐队是熟悉的。
BQ:你是鼓励在做完这些影视剧的创作之后,再考虑去做一些舞台剧的,或者纯音乐的一些作品?
赵季平:我就跟他(赵麟)说,实际上他写的影视配乐很好,可以把里面你的音乐抓出来,就像《大秦帝国》,你把它抽出来重新组合,实际上就是很好的交响组曲。
BQ:这么说,影视剧配乐创作,更像一个命题作文,是吗?
赵季平:就看你怎么驾驭。
赵麟:对,就看你怎么驾驭它了。在题材上、命题上,那么紧张一个东西,空间那么小,为什么你们能写出来?其实这个这很简单,怎么在一个空间里边,把自己的东西放大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赵季平:影视剧虽然有时间的限制,往往在几十秒你要勾画出一个有个性的主题。这是对作曲家的一个锻炼和考验。
BQ:现在的很多电视剧配乐,观众可能就记个片头曲、片尾曲,其他部分的音乐好像很少被关注到。
赵季平:我写的《乔家大院》,主题音乐在中间的穿插,观众就可喜欢了。再如《大宅门》里边那个器乐部分,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都觉得好。关键看你怎么写,更关键的是要写好,如果你写不好,说什么都白费。
BQ:但是现在很多电视剧,因为前后广告的贴片时间,甚至片头片尾都去掉了,剧组为了压缩成本,也不请特别好的作曲家,你们俩在影视圈会有这个感受吗?
赵季平:是有这个现象。影视上越来越这样,因此艺术上它就衰减。你当导演,你当投资人,都想省钱,都在那儿偷工减料。
赵麟:这就得看剧组的选择,况且作曲家也有选择,这是互相的。
赵麟在剧团大院里长大,他的父亲赵季平,已经从看着父亲作画的小娃,成了为《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配乐的作曲家。小时候,赵麟家里来来往往的,是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大腕。赵麟也学习作曲,毕业后果然和陈凯歌合作了《和你在一起》,和张艺谋合作了《三枪拍案惊奇》。
赵季平和赵麟这两代人,因为作曲,又成为工作伙伴。近些天,父子合力打造的《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在世纪剧院上演。《大秦帝国》是讲述战国时代的秦王国变法图强、统一天下、走向衰落的系列电视剧。赵季平为第一部《裂变》配乐,赵麟则为接下来的《纵横》、《崛起》等配乐。
秦文化发祥自陕西黄土地,赵季平生长在西安,吃锅盔、看秦砖汉瓦、看秦陵兵马俑、看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他说他要写的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霸气,写这片厚重土地上的血脉传承。
而70后的赵麟,则是从小听着秦腔剧目长大,爱读历史书,他说:“我是水瓶座,水瓶座容易对神秘的东西有幻想,我有时候幻想我是一个秦国人……”
先秦时代,老先生们思想是开放的
BQ:《大秦帝国》你们俩是怎么分工的啊?
赵季平:这个也没什么分工,我是上半场,他是下半场。《大秦帝国》的第—部《裂变》是我写的,第二部、第三部都是赵麟写的。作品音乐会上,上半场是《裂变》的音乐,下半场是《纵横》的音乐。
BQ:你说创作《裂变》的灵感是来自青铜器?
赵季平:对,因为春秋战国那边,我们陕西出土了大量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这个东西让人有一种联想。先秦的一些乐器,现在没有留下什么。只能说现在出土的文物之间呢,你能看到一些。比如说出土青铜器的编钟、编磬。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一种联想,冷兵器时代,给人传递了一种力量。
BQ:你是西北人,秦文化也是从陕西发源的,你对秦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赵季平:我实际上是河北人,原籍是河北,长在陕西西安。那块土地应该是很厚重的,李白说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应该是说秦人的血脉中间,对当时是有一种传承的。我写这个《大秦帝国》,一个看剧本,一个是看他拍摄出来的样片,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根据这样的样片传递出来一种信息,去结构你的音乐。而我笔下的东西,是在陕西这么多年积淀出来的一种感受。秦文化,包括我们看到的秦砖汉瓦,这些东西都很时尚,它代表那个时代秦人的智慧,你能体会到它在领导一个时代的潮流,至今你都感觉到它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内涵。你去看陕西的饮食,像那个大锅盔,要拿刀切一块锅盔吃,再喝点水,行了。可是楚国要埋锅造饭,打仗要占有先机,抓住时间。
BQ:所以秦王赢了。
赵季平:对呀,再加上秦王在冶炼这方面技术之先进,以及商鞅变法,都是很有大智慧的。怎么去理解那时候,我就觉得那时候秦人的智慧是很超前的。你去感受感受,你看它青铜器上的那种花纹,你看瓦当的造型,你现在拿出来都很时尚。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大气。我为什么说这个青铜器呢,青铜器代表了一种创造性,那是有艺术想象力的。那个先秦时代,我们的老先生们,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你看商鞅、张仪,他们是不过时的。所以要写《大秦帝国》,不能保守地去写。
BQ:那赵麟老师,你写作这个《大秦帝国》,会对过去的大秦有一个想象吗?
赵麟:因为我是水瓶座的,水瓶座容易对神秘的东西有幻想,我确实是这样,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空间,有时候幻想自己是一个秦国人。
赵季平:写第一部的时候,我在西安,赵麟那会儿还不知道这个事儿呢,写完第一部都上演了,然后第二部就来找赵麟了。
你写不好,说什么都白费
BQ:你们父子俩主要都是做影视剧配乐,你们都是对音乐画面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吗?
赵麟:音乐里面有画面,对,真是这样,我们对音乐都是有画面感的。
赵季平:小时候我是在我父亲的画案旁边长大的。我经常看我父亲作画。事实上,画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但是我看画的时候,感觉画中间有配乐。
BQ:那赵麟是怎么开始学习音乐的呢?
赵季平:他可是在这方面比别的搞音乐、搞作曲的人要熏陶得厉害,我们家就在戏曲学院那个大院里头,拉胡琴的、唱秦腔的,都是这些个。满院子都是这个,隔壁是京剧团。
赵麟:每天晚上我练琴的时候,这边总有一个人在吹唢呐(笑)。后来我爸又经常带我进棚,有意无意给我一些机会写配乐。
赵季平: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环境。陈凯歌、张艺谋经常来我们家。他那会儿还不到十岁。天天跟着凯歌,高兴得很。张艺谋跟我们讨论《活着》,他都在,这种东西都是无形的,像陈凯歌、张艺谋他们都是大导演,他们的一些观点,无形之中对他的影响很大。像陈凯歌就说,赵麟好好学习,今后咱们还得合作呢。那时候他刚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对他也是一种激励。
BQ:是不是不做影视剧配乐的话,作曲比较难受关注?
赵季平:也不是很难关注到。比如你是学作曲的,你毕业了,学校教你的全是理论。你怎么实践?就跟打仗一样,你天天坐在学校里边练瞄准,你没子弹,谁给你创造这个条件,谁给你钱买子弹,谁给你钱叫你到战场上去?到了剧组,那剧组就有钱出。就通过一部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熟悉了乐队,熟悉了乐队的音响,那你写纯音乐和舞台剧的时候,你对乐队是熟悉的。
BQ:你是鼓励在做完这些影视剧的创作之后,再考虑去做一些舞台剧的,或者纯音乐的一些作品?
赵季平:我就跟他(赵麟)说,实际上他写的影视配乐很好,可以把里面你的音乐抓出来,就像《大秦帝国》,你把它抽出来重新组合,实际上就是很好的交响组曲。
BQ:这么说,影视剧配乐创作,更像一个命题作文,是吗?
赵季平:就看你怎么驾驭。
赵麟:对,就看你怎么驾驭它了。在题材上、命题上,那么紧张一个东西,空间那么小,为什么你们能写出来?其实这个这很简单,怎么在一个空间里边,把自己的东西放大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赵季平:影视剧虽然有时间的限制,往往在几十秒你要勾画出一个有个性的主题。这是对作曲家的一个锻炼和考验。
BQ:现在的很多电视剧配乐,观众可能就记个片头曲、片尾曲,其他部分的音乐好像很少被关注到。
赵季平:我写的《乔家大院》,主题音乐在中间的穿插,观众就可喜欢了。再如《大宅门》里边那个器乐部分,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都觉得好。关键看你怎么写,更关键的是要写好,如果你写不好,说什么都白费。
BQ:但是现在很多电视剧,因为前后广告的贴片时间,甚至片头片尾都去掉了,剧组为了压缩成本,也不请特别好的作曲家,你们俩在影视圈会有这个感受吗?
赵季平:是有这个现象。影视上越来越这样,因此艺术上它就衰减。你当导演,你当投资人,都想省钱,都在那儿偷工减料。
赵麟:这就得看剧组的选择,况且作曲家也有选择,这是互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