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植根于汉语泥土的语法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l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玉山先生的《中国语法思想史》,我有幸看过目录和部分初稿。撰写这一类型的专著,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驾驭问题的强劲能力。我由衷赞佩。我认为,能够写成这样的规模,写到这样的程度,实在很不容易。学术问题,包括对学者们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思想的论析,学界不可能不存在分歧想法,然而无论如何,不会影响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瞄准一个目标不懈前行的历史。就汉语语法而言,研究目标始终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在抽象程度上有不同的层级。抽象到最高的程度,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本质面貌的认识;抽象到一定的程度,是对某类现象或某种事实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马氏文通》于1898年问世,成就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汉语语法学的第一个篇章。《马氏文通》之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主要范围是一些虚词和若干句式,立足于学以致用,力求弄清楚相关的规律,以便准确理解古人著述;《马氏文通》出版后百余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坚持发扬优良传统。从《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直到现当代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从来没有偏离过目标,这成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流向。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在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推进的历史。研究问题,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互助互促。好比人的双脚,左脚站稳了,右脚才能自如地跨出去;右脚站稳了,左脚才能自如地跨出去。一方面,理论引领事实分析,没有理论的引领,事实只是原料,零零散散,显示不出自身的价值。然而,另一方面,事实能生发理论,理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事实又能完善理论,理论从提出到成熟,有赖于事实的自始至终的支撑;事实更能决定理论的高低优劣,通不过事实检验的理论,是苍白软弱的理论。理论具有时尚性和主观性,事实具有恒定性和客观性。同样的事实,研究起来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不管是什么样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否取得理想的成果,都取决于对事实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和周到。实事求是地说,一直到现在,汉语语法研究的两只脚都还相当细软。但是,学者们都已充分认识到,只有“事实发掘 理论创新”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研究工作才能越来越逼近目标。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在处理好外来理论“引进”与“汉化”的历程中演变发展的历史。百余年来,没有外来理论的引进,便没有中国语言学的今天。对外来理论,我们尊重和欢迎。但是,国外理论的“引进”和“汉化”,应该是一个很长历程中先后衔接的两大阶段。“引进”,是先行阶段,重点在于把国外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举出若干汉语例子来略作演绎。而“汉化”,即中国化,即本土化,是后续阶段,重点在于让国外理论在汉语事实中定根生发,使国外理论融入汉语研究的整体需求,从而建立起适合于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要达到“汉化”目的,必须对汉语事实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会说汉语的人,不一定都会研究汉语;研究汉语的人,不一定都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不管是谁,个人脑海中存放的语言信息总是有所局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想到,林林总总全能顾及。如果不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客观语言事实,便有可能仓促断定,以偏概全。因此,要建立起中国品牌的创新型理论,固然需要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想把外来理论富有成效地用于汉语实际,同样需要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这一点,是中国语法思想史极为重要的发展线路。
  中国语法思想史,又是一辈接一辈的学者追求形成自己风格特点的历史。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家之言和百花齐放的互补。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强调和提倡,催生“一家之言”。“一家之言”是学术发展的前导,是促成学科昌盛的基石。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强调和提倡,促使“百花齐放”。任何一个学科领域,没有“一家之言”固然表明其处于低谷状态,如果仅有一种居于垄断地位的“一家之言”,也表明其远离成熟。如果说,形成“一家之言”是一种学术企求,那么,能够容忍“百花齐放”便是一种学术度量。一个学科领域,应该是一个百花园。百花中,任何色样的花,都是一个品种,都应受到尊重。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表明,学者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显示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同的风格特点,孕育着不同的学术派别,一旦某种或某些风格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术派别就会形成,研究就会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中国语法思想史”就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皇皇巨著。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令人高兴的是,过去,一辈接一辈的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参与了“中国语法思想史”这部巨著的编撰,今后,在“一家之言 百家争鸣”思路的导引下,一辈接一辈的学者定会前赴后继地奋斗,铸造出一部烙下鲜明印记的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中国语法思想史”。
  以上只是个人感悟的点点滴滴,不一定都说到了点子上。即使有的说到了点子上,也不一定准确贴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关于汉语语法研究史的专著已有几部问世,却还没有一部像林玉山先生这样突出“思想”二字的。
  我深信,玉山先生的思维指向,玉山先生所做的努力,定将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林玉山著,《中国语法思想史》,语文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2013年10月第二次印刷。)
其他文献
何克抗  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科的创立者之一。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
每天下午全校统一上二十分钟写字课i教师每天交毛笔字、钢笔字各一张:“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不合格的教师要补课,合格的也要定期测试;学生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背诵经典诗文,能用工整的毛笔字书写古典诗词……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以上做法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自从200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出《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意见》以来,首批171所国家级示范校已于
教学经典课文是语文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自有方式。某课文总出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编制主体的语文教材中,说明该课文具有经典的品质:典范性和权威性。[1]在20世纪前期异彩纷呈的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课文,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经典。考察当前语文教材对这些经典课文的继承状况,能促进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状况,为今后语文教材的编制提供些许启示。  利用Microsoft Office A
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就是语文教育的普及。最大的失误就是走进了“伪科学化”的死胡同,致使一系列语文实践目标发生错位。  作为主流观念的代表,叶圣陶的教育观是生活本位的。他说:“教育(指旧教育,笔者注)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个大毛病。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不讲当前受用……”他的语文教育观也同样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我国的高考作文,是在有限时间内、依据命题要求而进行的写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实际上蕴含着对考生“读、议、写”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考场写作中,“读”主要包含着“读材料”和“读试题要求”两个部分,“读”的情况,将直接影响考生对试题的理解和把握;“议”主要对应考生在有限时间内针对试题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如信息筛
语文难教,最难的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语文难教,最难的是教作文。作文难教难学如同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广大师生身上。但集美大学的施茂枝老师偏偏讲作文并不难教。最近,集中了他和团队十年研究成果的新著《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问世,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这种写作不难教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我非常赞成书名是歧义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果树瀑布从扁平的图片和单一的概念,一步步生动地进入他的内心。文章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云亦云”地认知自然界和外物的模式的背离,更体现出他对重视体验、与外物合一的主场生命方式的坚守。可以说,读这篇《黄果树瀑布》,是在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态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
《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片面,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所谓论点有失片面,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
对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当然是基本要求,但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自不容小觑。另外,文学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还会促进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用雪莱的话讲就是,“诗可以表达理念,也更能表达理念”。人是一个有机体,诗性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它们不容拆开,造物主给我们一份资质就有一份的用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