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型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追求人本、平等、开放、和谐的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以“民主教育”为主题,既注重用学校文化来统领课程文化,又关注课程的历史性,在学校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以愿景引领为基点、以素养指向为理念、以功能组合为定位、以立体贯通为路径进行校本课程的顶层架构。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开发课程内容,开掘课程品质,力求构建充满生命张力的“树”型课程体系,让每个儿童在饶沃的课程土壤中舒枝展叶,绽放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主题型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 “树”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8-004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0
  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其含义众说纷纭,但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二是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前者主要解决课程设计取向上的选择,后者则主要解决各课程基本要素的组织和安排[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将课程设计定义为“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进一步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2]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该坚持综合取向,这样学校的课程设计才既能渗透学校思想的文化性,又能体现出实践感。笔者采用马云鹏教授的课程设计定义,即课程设计是“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课程整体结构和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和安排” [3]。那么,主题型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应如何从理想课程演进到实践课程,应怎样基于学生发展而彰显学校课程的价值与思想?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树”型课程建设为例,谈谈这种主题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索。
  一、设计基点:愿景引领
  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在学校的办学愿景下进行,这样既能保持主题型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高度契合,又能凸显学校课程的办学品质与文化特色。新课改以来,徐州市民主路小学通过对课程改革内涵与本质的探求,把对素质教育的解读、探索和思考定位在从深层次上唤起师生的民主意识、实现师生个体的主动发展上,提出了“追求人本、平等、开放、和谐的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在这一价值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开始了“民主教育”的实践探索。
  “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出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了进一步找准定位,学校围绕“民主教育”重新厘定愿景——追求人本、平等、开放、和谐的民主教育。这既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核;既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也是求学从教的境界,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师生在几十年办学传统中创造出的教育哲学,是指导师生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说这一愿景是基点,是引领,那么课程设计就是“民主教育”的催化剂、助推器。在主题型校本课程设计中,学校特别注意围绕这一愿景进行顶层架构,把课程设计与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内核相结合,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注意培养他们成为心正气和、知情合一,具有民主精神的未来公民,并以此作为主题型校本课程设计的价值引领。
  二、设计理念:素养指向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都把核心素养视为课程设计的DNA,努力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期望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以教育或课程标准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4]。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大多始于、止于学科知识。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加以组织,但这种学科知识的组织不是自然的,只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课程设计者提出了新要求。学科知识的建构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功能之一,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精神、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期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按照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四个理念设置了主题型校本课程,在学科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人文力、科学力、创造力和健康力等综合素养。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理念。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这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强的渗透力。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是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学校安排的众多课程中,能从不同的学科中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并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为培养富有人文力的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及探索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主要素养,科学崇尚理性,讲求实际,主张合理怀疑,客观、求真是科学素养的首要精神[5]。而小学阶段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锻炼学生系统的、严密的、逻辑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奠定其探索世界和科技的能力和素质。
  (三)艺术素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自提出至今,一直警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钱学森同志曾多次表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与其夫人的艺术素养以及氛围是分不开的。所谓艺术素养,即是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学校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挖掘、创造现实生活中的美,通过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素养,从而对其他方面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体育素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当代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体育素养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包括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个性和品德等[6]。小学阶段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不仅担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这一首要任务,更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希望,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无论是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全面提高还是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整个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灵魂,并统领着学校课程设计和规划的各个要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体育素养虽然功能各异,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这四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民主树”校本课程主要是以这四种素养为理念进行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四种素养互相交融、互相作用和促进,共同构成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学校围绕四大核心素养对主题型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分类开发、逐步实施、统筹规划,已基本形成涵盖必修、自修、选修等各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设计定位:功能组合
  从2010年开始,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便开始整体勾画学校的课程框架,6年来,通过对校本课程内涵的深入思考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学校不断梳理、整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民主树”课程体系。这种“树”型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功能特性进行组合,形成“根”、“干”、“枝”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分别形成精神奠基类课程、智能获得类课程和素养养成类课程。如图1所示。
  (一)“根”——精神奠基类课程
  学校精神奠基类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修养,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张扬学生的生命力量。为此,学校设置了生命教育课程、公民实践课程和德性养成课程。
  1.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7]。其实,任何课程的设计都不能超越这两种形式。渗透课程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单一课程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课程,如悲伤教育课程、死亡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等[8]。徐州市民主路小学通过开设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和拓展实践性生命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独特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并维护生命尊严,张扬学生的生命力量,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精神基础。
  2.公民实践课程。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理智而有效地运用其自由权利和机会” [9]。公民理性、有效地参与,事实上是建设民主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实践往往被忽略。徐州市民主路小学2011年引入公民实践课程,通过举行听证会等活动,让学生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注重培植公民教育理念,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公民意识,在公共空间里彰显公民的实践品格,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目前,学校已将它列入必修课,在五年级各班全面展开,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3.德性养成课程。德性养成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德性理性的形成,另一个是德性习惯的养成[10],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没有德性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并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行为不过是没有内在灵魂的复制,而不是个体道德精神的实践;没有个体日常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终究是肤浅的,缺少了生活基础,就成了没有果实的花朵。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开设了 “保护环境”、“学会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开学典礼、“十岁成长生日会”、毕业典礼等仪式将道德情感渗透其中,沁入学生的心灵; “我的活动我做主”、“我的阵地我做主”,少先队的“三个做主”等主题活动,充分培养队员的民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德性养成课程在引导每个孩子“经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成为道德生活的自觉主体,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个体完整德性的养成。
  (二)“干”——知能获得类课程
  这类课程注重扎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着力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据不同学科的功能特性进行组合,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界限,对其进行功能整合。
  1.表现性课程。主要涉及音乐、体育、美术三大课程。学校开展的“花儿主题课程”,各学科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协同设计和实施,引导孩子们欣赏花、吟诵花、描画花、制作花、研究花,消融了学科间的隔阂,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的学习不再面向单一的书本和学科,而是面向生活,面向问题。
  2.实践性课程。主要推出了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品生、品社主要与精神奠基类课程中的公民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作为未来公民的理念和实践品格;科学学科课程群推出物联网、电子百拼、数控机床等课程,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专业技能知识,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开设的陶艺课、创意手工、摄影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工具性课程。主要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课程。根据学科特性进行组合,以学科群的形式推进。数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3-5年级分别开发了《国际数棋》《数独》《魔方》等主题型校本课程。在游戏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周密性,让学生在乐此不疲中获得思维的发展;语文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符号、文本等能力,设置了《上下五千年》《汉字故事》《绘本阅读》等校本课程。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设置了英语绘本、英语歌曲、英语童谣三门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枝”——素养养成类课程
  这类课程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中的素养指向相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人文素养课程。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上下五千年阅读”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从优美的文字中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养成人文习惯;英语绘本阅读课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讲故事,养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两种课程的设计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感染性和发展性。
  2.科学素养课程。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开设科学夏令营、趣味数学和科技月活动这三门课程,发挥科学素养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开设与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尤为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精神的有机地整合,将科学素养的提升融于学校的整体环境中,既有利于学生理性和理智的形成,也有利于其探索世界和科技的能力和素质。
  3.艺术素养课程。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方面的校本课程,如舞蹈形体、陶艺、创意手工、书法、摄影等。艺术素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智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将艺术素养课程作为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核心要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体育素养课程。学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通过开设主题型校本课程的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运动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体育课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如,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在5年级开设游泳课程,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到游泳馆学习2节课,共计学习10个课时,并花费1个课时现场考核。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奠定了现实基础。
  四、设计路径:立体贯通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树”型课程具有生长性、整体性、统合性三个基本特性。生长性是指这种“树”型课程就像小树的成长,只要有根,就会不停生长,设计越深入就越完美;整体性是指这种课程像树的根、干、枝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描述为“根深叶茂,树干粗壮”,设计越多样就越平衡;统合性是指这种课程就像树的生长一样立体贯通,设计越多维就越畅通。统合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计路径上。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主题型校本课程设计以立体贯通为路径,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叠加。不同课程之间具有相互承接、有机融合的内在关联性,旨在打通知识、能力、精神以及素养等各要素的界限,并通过将其有机整合,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
  着眼于“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这一核心价值目标,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构建了多维、立体的主题型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规范执行国家课程、科学安排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含语文阅读、英语绘本、趣味数学、书香墨韵、科学探索和游泳健身等为内容的主题型校本课程;含仪式德育、主题德育和活动德育为内容的德性养成性课程;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的实践体验性课程。学校还按照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四个方面设置了素养养成类课程,开发出播音小主持、创意手工、陶艺、摄影、软式垒球等10余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设计是有生命的、立体贯通的,能够打破知识、能力、精神以及素养等各要素的界限。学生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使得民主教育的价值抉择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围绕“民主教育”的目标,基于素养指向的设计理念,既注重发挥学校办学愿景的引领性,又关注课程的历史性;定位课程的功能组合,既坚持了学校课程的层次性,又兼顾了课程之间的融合。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拥有丰富的内涵,囊括未知的领域,在漫漫累积、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应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立体贯通的“树”型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48,142.
  [2]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
  [4]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14-22.
  [5]杨晓华.试析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65-67.
  [6]邱建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3.
  [7]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03):27-30.
  [8]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9][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5.
  [10]刘芳,赵继伦.德性养成的价值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3(08):42-46.
  (责任编辑:申寅子)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为廓清东西方学习理念的差异找到了文化归因:欧裔/西方人的学习模式偏重心智取向,中华/东亚人的学习模式偏重美德取向,这是由东西方悠远而迥异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一方面,它们各本其宗,各有所倚;另一方面,文化涵化等因素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伴随全球化的推进,教育改革者既需“深造自得”,亦需“左右逢源”,洞悉两种学习理念各自的长存价值,将中西不同学习类型
期刊
[摘 要]教材插图乃是重要的美育资源之一。其美育功能在于“启真、引善、怡情”,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但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插图的美育地位、美学价值被忽视,插图利用频率极低,美育功能难以发挥。要有效发挥教材插图在美育中的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图激趣,培养感知美的能力;图文互补,培养领悟美的能力;看图创作,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插图 美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校之间各自为政,制约着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李沧区教体局认真履行区域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推进之责,逐步探索出一条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新路,并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学校特色片面发展、学校课程评价标准模糊仍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亟需做好统筹规划,在课程框架构建、学校
期刊
[摘要]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而言,如何规范和指导艺术类学生在课堂及艺术实践之外的学习,构建专业的艺术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这已成为长期困扰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创建自助自主线上学习平台,搭建校内优良的自助自主学习环境,形成表演类学科自助自主学习中心区,是提高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综合类艺术院校 表演类学科 自助自主学习中心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布鲁纳看来,民间心理学主要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中。人们通常将其称为民间社会心理学,甚至更简单地称为“普遍意识”。作为一种学说,民间心理学缘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学特别是认知人类学的研究,社会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转向”、科学心理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反叛”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民间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主要由心灵、自我和知识三个相互关联的信念构成。其中,关于心灵的信念主要包
期刊
[摘 要]为治理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俄罗斯于2012年启动高校效益评估活动。新的教育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教育质量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高校进行重组或合并。2012年,俄罗斯教科部要求所有公立高校必须参与高校效益评估活动,之后举办的每年一度的评估活动的对象则扩展至俄罗斯所有高校。评估活动开展过程中突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反映高校重要教育功能的就业水平上的指
期刊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是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深受社会各界认可的现代化、发展型学校。学校以“润育心灵、激发潜能”为办学理念,近年来在校长刘浩天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全力打造英才教育办学特色。  一、秉持“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把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视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主管理”就是强调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让每
期刊
[摘要]协同育人平台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协同育人平台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的管理要素及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协同育人平台 管理要素 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46-05  一、协同育人平台提出的背景  协同育人平台并非无源之
期刊
[摘 要]通过编制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对H大学2013级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的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水平最好,学习适应水平、人际关系适应水平次之,心理适应水平最低;不同性别在四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在“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生活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新生在“生活适应性”和“
期刊
[摘 要]法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构建全景式“学科知识地图”,以“1+1+N”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承载,围绕理论、实践、学生三个基点,区分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联系与整合。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 法理学 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5-0061-06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