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切入见匠心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2007年上海卷)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点试成“金”】
  就能力考查而言,这道题有一定的审题要求:首先,应明确关键词“坎”的含义。“坎”本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在题中显然是个比喻(喻指人生道路上或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险阻”“困难”等)。考生对此也一定有话可说,因为眼前的高考,本身就是一道“坎”——但如果选写“高考是道坎”,容易与其他考生“撞车”,并不是理想的选择。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为什么一定要“跨过这道坎”呢?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具体阐释。第三个关键词是“跨”——“跨”体现出一种难度,暗示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具体写作时,既可小处入手,比如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谈“跨过青春这道坎”,比如写求学过程中的失利、离别至亲时的悲伤孤独、与病魔作斗争的艰难等;也可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的角度议“跨过这道坎”,比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坎”(包括跨过“狭隘的民族仇恨”这道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像气候变暖之类的“坎”,等等。
  
  【佳作品鉴】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一考生
  我家有个保姆,我喊她“阿姨”,邻居们见了,也跟着喊“阿姨”。当然,我知道,这两声“阿姨”,语气是不同的。
  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阿姨”,小区里带孩子的,家里打扫卫生的,伺候生病老人的……他们在我们这个城市辛勤劳作着,但是却很少能够真正进入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活。
  这是横在我和保姆之间的一道坎,也是横在大多数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一道坎。在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所谓“乡下人”的同时,我们却仍然习惯用某些标准来划分人群,比如地域,比如出身……
  这道坎,令我们在坐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仍难免鄙夷,甚至猜忌。这道坎,令他们在进城务工之后,选择了沉默忍让,以结实而卑微的身躯承受来自身心的压力。
  如果没有他们,我不敢想象城里的家长能够从容安心地工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敢奢望一幢又一幢高楼迅速地拔地而起。
  而这道将我们与他们深深隔开的坎,它如影随形,同我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那些反对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声音,那种呼吁限制外来人口进入市区的要求……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啊。
  这是一道令我们的城市汗颜的坎啊!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也是满怀梦想来追寻新生的。如果仅仅因为地域、出身的不同就扼杀他们追寻梦想的权利,那不是上海应有的胸怀。
  当大多数人还无法真正抹去心中这一道坎时,正视它,才可能跨越它。
  正视这道坎,于我们来说是自省,勇敢面对因为我们的浅薄而造成的伤害;正视这道坎,于他们来说是鼓舞,给闯荡异乡的人们带来创造新生活的力量。
  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它的存在,使我们的心胸日益狭隘,使他们的奋斗举步维艰。因为地域、出身以及一切心灵以外的东西,都不该再成为横亘在人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阻隔。
  跨过这道坎,靠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心血来潮。我更希望看到,所有外来的孩子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嬉戏;我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孩子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手拉手、心贴心,无论他来自乡村还是城市,无论他居住在大厦还是棚屋。
  跨过这道坎,靠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漂泊异乡的痛苦,需要宽容的心灵去理解;粗陋衣衫下的美丽,需要澄澈的眼睛去发现;生活无着时的失意,需要温暖的话语去抚慰。失败时,向他们伸出扶助的臂膀;成功时,对他们绽开祝福的笑脸。跨越世俗,我们便能轻易地跨过这道坎。
  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人人生而平等。
  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孩子的眼睛应该看到温暖、和谐、尊重与平等。
  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上海的今天,是依托汇聚四方来客才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上海的明天,更应张开怀抱,欢迎每一个追寻梦想的异乡人。
  
  【名师评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入题角度独特。作者将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以地域、出身的差异来划分人群的尊卑)纳入必须跨越的“这道坎”——横亘在城里人与外来务工者群体间的深“坎”之中,可谓眼光独到,见解不凡。文章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阐述中,充分揭示了“这道坎”给异乡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同时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歉意及今后的愿望。
  
  【阅卷手记】
  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为什么“第三番来者”更可爱呢?这是因为,第一思考层面,是人人皆知的“熟语”;第二思考层面,是人们常见的“旧话”;第三思考层面,才是大家亟待了解的“新闻”。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
  从2007年高考各阅卷点公布的满分作文看,学会变换切入点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确实是写出有个性的佳作的致胜“秘诀”。
  一、换一种特定含义切进来
  审读题意时应注意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本义和“转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有时可抛开基本含义,以引申义、比喻义作为切入点。比如2007安徽卷考“提篮春光看妈妈”,其中的“春光”比喻“温暖”“爱心”“快乐”“希望”等,这一点无须多说;而“妈妈”一词,直接的自然是指考生自己的母亲(或文中人物的母亲),此外也可以是祖国、是党,可以是母亲河、大自然(只有注重环保,才能有“春光”明媚的环境),甚至可以是科学、真理(它们是人类思想之母)。如此变通着理解,思维空间扩展开来了,就不至于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当然,如果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从“转义”角度理解题意,那就不妨从本义切入,同样能换来创新佳作。
  二、换一个具体角度切进来
  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为例,与绝大多数考生泛谈“高考是道坎”、“生命中的坎坷是道坎”不同,有位考生写的是“文章的内容比技巧更重要,写作必须跨过华而不实的文风这道坎”,全文笔力集中,主旨鲜明,立意上和阅卷标准相吻合,赢得了阅卷老师一致赞赏。另一位考生这样写:
  您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威严的法官,您是一位有时会变得相当严厉但却对我无微不至的亲人,可是我的父亲啊,在您对我关怀备至、望子成龙之时,您可曾察觉到,您也已成了一道横在我面前的坎?
  ……
  儿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人生,因此,爸,对不起,我一定要跨越您这道坎。如果您是真的爱我,那么我想您一定不会以为我是忤逆之子,而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男儿的自强。我想,当我用自己的努力披荆斩棘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时,您一定会以拥有一个这样的儿子而比以前更自豪的!
  文章探讨了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是让孩子成为家长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还是还孩子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写出了一个孩子真切感人的呼声和理性的思考;把父亲比作一道“坎”,表现出的思想有锐气而不失温情。
  三、换一个思考方向切进来
  很多情况下,可尝试运用变向思维解读题意。例如2007年四川卷要求“以‘一步與一生’为题”作文,命题意图显然在于强化考生的责任意识。本题常规思路有:(1)“一生”的辉煌,来自于走好每“一步”的积累和付出;(2)关键的“一步”将成为“一生”的转折。创新思路可以是:(1)“一步”毕竟只是“一步”,走好这“一步”,未必能创造整个人生的辉煌;(2)第“一步”迈错了,并不注定你一辈子的天空都充满阴霾,因为人生不乏变数,走错“一步”路还是可以弥补的。“一步与一生”谈不上是个新话题,但换一种眼光看命题,就能做到“老井深淘出清泉”了。
  
  【真题热身】
  (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切入指津】
  引出话题的提示语“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说的是“传递”的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从反面思考,还可批评一些丑恶思想(如封建迷信和本位主义)、不良风气(如生活在某些环境中的孩子会受不正之风影响)的“传递”。有一位直率而有主见的学生,写下了《当文化火炬印上了商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其实我以为,为了更好地传递文化火炬,给它印上商标也无妨”;“现代人的兴趣是什么?说得俗一点,就是钱!那我们要让文化与钱套近乎吗?某种意义上说,是的”。在文中,“文化要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才有生命力”、“吸引商业支持并无不妥”、“把钱作为目标不可耻”等论述,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充足论据。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讴歌父爱的小小说。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叙写了“我”教父亲学电脑的一件小事,凸现了父女间那血浓于水、感人肺腑的伟大亲情。  一直以来,母爱为人们所赞颂。父爱,又何尝不值得赞颂呢?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深沉的,而父爱更是厚重而无言的。本文中,父亲让女儿给自己买台电脑,他向女儿学电脑的目的,并不是想自己在电脑方面有多大的发展,而是为了和女儿聊聊天,听女儿说说话,从而了解女儿的近况。这是多么伟大而
期刊
火星上缘何会出现“人脸”?    1976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海盗1号火星探测器,随后,他们公布了一张照片,并附加了说明文字:照片显示的是火星上一块受侵蚀的岩石台地地形,图片中央的巨大岩石看起来就像是一张人脸,这是由于光影给人们造成了它具有眼睛、鼻子和嘴的错觉……谁料当照片公布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人们只看到这张脸长得像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而完全无视照片的说明!有人干脆宣称这张图片表明了
期刊
历年的诗歌鉴赏题都是一道好题,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又考察了考生美学层面上的鉴赏能力。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当然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肯定可以为考生的答题提供帮助。下面笔者就结合2008年高考试题来谈谈命题者的主要出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解题指导】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
期刊
刘立云是著名军旅诗人。他的诗来自生活最深处的挖掘,将与时代共振的军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地表现出来。他的诗经过细心打磨,呈现出优美的晶面。他的诗赋予语言的力度不在文字表面,而在质地本身。他的诗虽然写的是士兵,反映出的却是中华民族积淀已久、一旦显现便令人赞叹的精神。他的诗歌中深沉的思考总是和感情的火焰融为一炉,那灼热的内核,使人的灵魂感到欢悦和狂喜。他的智慧体现在吸取中外语言的精华时,很自然地就会引起读者
期刊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
期刊
唐 苏/评    终于看见珠穆朗玛。那里居住着最高的山神。山峰以无与伦比的体量与高度,拒绝着一切事物的遮挡。即使在数千里外,我也能感觉到它巨大的投影。人们很难从视线中将它删除。现在它已不是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不是埋在地图册里的蓝色三角,它不可能受控于我们的手掌。它是一条向上的通路,循着它的坡度攀援,人们就能逐渐摆脱地心的缚力,抵达天空的彼岸。  珠穆朗玛在我们转过一个山角时突然出现。那几乎是一个平
期刊
【真题回放】  (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点试成“金”】  题目中的“生活”无须多说,对于“诗意”该如何理解呢?一般可围绕“什么是诗意”、“诗意的来源”、“怎样酿造与撒播诗意”、“诗意的价值”等发散思维(比如认为“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面对残忍、凶暴发出愤
期刊
吴文锋/评    绝交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千金易得,知音难期。朋友该是人世间最能给人安慰和温暖的东西之一吧,何以先“交”而后“绝”之?不用说,那原因一定很复杂,其情感也势必很激烈,而绝交的诗意也正在于此。  古人耿直,乃好绝交。《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易》也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
期刊
综观今年18套高考题,感觉让眼睛“为之一亮”的题目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往年的一些具有新意的题型,主要安排在被称之为试验田的语言运用板块中,今年则打破了这一“框框”,除了语言运用题,其他考点也出现了不少“新面孔”。  一、词语题  1.宁夏、海南卷第22题: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
期刊
鲁迅的笔  ——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而作  樊发稼  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  ——鲁迅  啊,  鲁迅的笔,  如刀,如枪,  如剑,如戟;  鲁迅的笔,  是鼓,是号,  是炮,是旗!  在那茫茫长夜里,  这枝笔,  撼天地,  动鬼神,  笔下惊雷起,  字字千钧力!  这枝笔,  伸正义,  剥画皮,  揭阴谋,  破诡计,  横扫历史垃圾,  荡涤浊水污泥,  坚持韧性战斗,  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