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大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学生要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精准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清晰梳理各个地理要素的联系,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点。可以说,区域地理知识既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又是地理学习的难点。那么,教师应如何开展区域地理复习呢?
一、把握区域整体性,建构区域分析模型
区域地理复习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可以构建地理学基本观念复习模式。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开展复习,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区域定位。
在解答区域地理试题时,我们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这是综合分析的基础。区域定位包括绝对位置定位和相对位置定位。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区域心理地图。首先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然后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和地形轮廓特征进行推断,最后根据重要的地理数据、规律确定空间位置,把相关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画面,做到“脑中有图”。
2.区域条件评价。
区域条件评价主要涉及区域城市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区域产业发展区位条件评价、交通运输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全面评价、一分为二”,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既要想到有利条件,也要想到不利条件。
3.区域问题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时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入手。区域生态问题可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问题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可从劳动力就业、人口、城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区域问题成因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地质、土壤及土地资源、水文、植被、矿产资源及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可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区域问题多是因人类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而造成的。
5.区域问题解决对策。
生态方面: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协调人地关系。经济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方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
二、对比区域差异,加深认识
区域对比是对地理客观现实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前提,是对区域特征认识的升华。
对比区域差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三方面入手。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社会环境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及其布局。在具体分析时我们要注意探究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抓住区域开放性特征,分析区域间联系及其影响
区域间的联系包括资源、人口、城市、产业等方面的联系,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分析联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例如,在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②工程方案的选择;③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意义。
四、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区域开发与治理问题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落脚点,分析某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
例如,在分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综合治理措施。
总之,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其往往成为地理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整合知识,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认真剖析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研究命题意图及趋势,明确复习思路,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一、把握区域整体性,建构区域分析模型
区域地理复习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可以构建地理学基本观念复习模式。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开展复习,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区域定位。
在解答区域地理试题时,我们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这是综合分析的基础。区域定位包括绝对位置定位和相对位置定位。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区域心理地图。首先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然后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和地形轮廓特征进行推断,最后根据重要的地理数据、规律确定空间位置,把相关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画面,做到“脑中有图”。
2.区域条件评价。
区域条件评价主要涉及区域城市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区域产业发展区位条件评价、交通运输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全面评价、一分为二”,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既要想到有利条件,也要想到不利条件。
3.区域问题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时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入手。区域生态问题可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问题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可从劳动力就业、人口、城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区域问题成因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地质、土壤及土地资源、水文、植被、矿产资源及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可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区域问题多是因人类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而造成的。
5.区域问题解决对策。
生态方面: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协调人地关系。经济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方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
二、对比区域差异,加深认识
区域对比是对地理客观现实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前提,是对区域特征认识的升华。
对比区域差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三方面入手。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社会环境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及其布局。在具体分析时我们要注意探究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抓住区域开放性特征,分析区域间联系及其影响
区域间的联系包括资源、人口、城市、产业等方面的联系,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分析联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例如,在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②工程方案的选择;③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意义。
四、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区域开发与治理问题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落脚点,分析某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
例如,在分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综合治理措施。
总之,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其往往成为地理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整合知识,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认真剖析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研究命题意图及趋势,明确复习思路,从而提高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