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已经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由于孩子们刚离开幼儿园自由散漫的环境,无法适应正规的课堂教学,他们根本无法忍受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听老师讲课,容易走神、和别的小朋友讲话,或者自顾自的玩,甚至有的孩子在教室里爬来爬去。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开学一个月多的时间,我不断探讨、改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二、多种方法加强加、减法练习
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很多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有了基础,枯燥的讲解很多孩子会听不进去,所以根据教学内容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画一画:例如学习2+3时我先让学生画出2个三角形,再画出3个三角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2)摆一摆:利用学生的文具彩笔摆一摆。
(3)数一数:例如学习2+3时,让学生左手伸出2个手指头,右手伸出3个手指头凑在一起数一数。
(4)猜一猜: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例如:学习5的组成时,我拿出5支彩笔藏到身后,让学生猜出每只手里有几只,要做到猜准了,只有把每种分法都想到。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不但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法计算的算理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还很直观的看出了和是多少,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识字教学进入数学课堂
由于第2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分类和比较,题目要求中的文字很多学生不认识,学习新课前先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先认识一些重要的字。如:多—少、长—短、轻—重、厚—薄……
四、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从0到9的数字卡片10张,同桌每人出一张卡片,谁的数大谁先算,先算两个数加起来是多少,再算两个数相减。算对的赢了,加一分。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但复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而且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练习中,我给每只青蛙妈妈身上都写上了一个算式,让孩子们给手中写有得数的小蝌蚪找到妈妈。设计时,我故意让一只小蝌蚪找不到妈妈,那位小朋友在黑板前看来看去,又急又慌,这也激起了所有孩子的疑问,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我让孩子们思考,怎样的算式才能让这个小蝌蚪找到妈妈呢?孩子们这才恍然大牾,踊跃地举起了小手。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体验了成功。
五、簡笔画和数数相结合
数的排列规律学起来很枯燥难懂,我就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和画画的特点,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让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并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小蘑菇,只要学生画对了小蘑菇身上有几个点,就能采到蘑菇。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交流应该画几个点才能采到蘑菇,不一会就画出了一幅漂亮的蘑菇图。重要的是孩子们很轻易就掌握了数的排列规律。
六、用儿歌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生比较数的大小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从网上搜集了一首儿歌:大于号、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尖对着小数笑;两边相等划等号。并且把大于号、小于号比喻成双胞胎兄弟,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这两个符号的特点和怎样用。
七、听故事列算式
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一边讲简短的数学故事,一边让学生列算式。比如小白兔上午吃了2个萝卜,下午吃了3个萝卜,小白兔一共吃了几个萝卜?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契了。也可以让学生轮流编数学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学习每一个信息窗时,也是先让学生仔细看情境图,展开丰富想象,根据画面讲故事、提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故事中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期间我们还要注意几点:一是指导孩子们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别人发言;二是告诉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别人;三是教育孩子们学会宽容,面对比自己说得差的同伴不嘲笑挖苦;四是带领孩子们学会助人,学会在帮助伙伴地同时体验别样的快乐。总之,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而快乐地交流环境,让孩子们在交流时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恐惧和胆怯。极力鼓涨起内心说的冲动和欲望,自信地交流,快乐地交流!
八、多种形式口算练习
要想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必须遵循“量次”规律,即加强平日的练习。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口算题纸,要求学生每天回家三分钟的口算练习,同时变换练习的方式,如用口算卡片和家长比赛的方式;制作数字卡片,任意抽取两张数字卡片,计算这两个数的和(差)的练习等;每晚家长和孩子还坚持听算练习,并拍照发到微信群里。根据学习进度,老师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开学初是十以内的加减法,依次是连加连减,二十以内的不进位或退位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每次最少十道题。既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又督促锻炼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发到微信群里,也提醒学生注意认真书写数字的习惯,积极要求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学校也利用好早自习或课前2分钟的时间,进行各种口算练习,一开始老师说算式,学生边写边算,学生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这样孩子们慢慢的就学会仔细的听老师讲课了。坚持每天练习,做到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既能保持孩子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的“量”。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
九、及时评价多表扬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比如做的快的孩子做完一道题,就会不由自主去和别的孩子说话,这时马上表扬几个坐地端正的孩子,那么其他孩子就会立刻跟着坐好。并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开展评比“听课认真小标兵”“作业书写整洁标兵”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用心爱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二、多种方法加强加、减法练习
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很多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有了基础,枯燥的讲解很多孩子会听不进去,所以根据教学内容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画一画:例如学习2+3时我先让学生画出2个三角形,再画出3个三角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2)摆一摆:利用学生的文具彩笔摆一摆。
(3)数一数:例如学习2+3时,让学生左手伸出2个手指头,右手伸出3个手指头凑在一起数一数。
(4)猜一猜: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例如:学习5的组成时,我拿出5支彩笔藏到身后,让学生猜出每只手里有几只,要做到猜准了,只有把每种分法都想到。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不但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法计算的算理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还很直观的看出了和是多少,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识字教学进入数学课堂
由于第2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分类和比较,题目要求中的文字很多学生不认识,学习新课前先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先认识一些重要的字。如:多—少、长—短、轻—重、厚—薄……
四、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从0到9的数字卡片10张,同桌每人出一张卡片,谁的数大谁先算,先算两个数加起来是多少,再算两个数相减。算对的赢了,加一分。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但复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而且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练习中,我给每只青蛙妈妈身上都写上了一个算式,让孩子们给手中写有得数的小蝌蚪找到妈妈。设计时,我故意让一只小蝌蚪找不到妈妈,那位小朋友在黑板前看来看去,又急又慌,这也激起了所有孩子的疑问,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我让孩子们思考,怎样的算式才能让这个小蝌蚪找到妈妈呢?孩子们这才恍然大牾,踊跃地举起了小手。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体验了成功。
五、簡笔画和数数相结合
数的排列规律学起来很枯燥难懂,我就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和画画的特点,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让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并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小蘑菇,只要学生画对了小蘑菇身上有几个点,就能采到蘑菇。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交流应该画几个点才能采到蘑菇,不一会就画出了一幅漂亮的蘑菇图。重要的是孩子们很轻易就掌握了数的排列规律。
六、用儿歌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生比较数的大小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从网上搜集了一首儿歌:大于号、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尖对着小数笑;两边相等划等号。并且把大于号、小于号比喻成双胞胎兄弟,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这两个符号的特点和怎样用。
七、听故事列算式
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一边讲简短的数学故事,一边让学生列算式。比如小白兔上午吃了2个萝卜,下午吃了3个萝卜,小白兔一共吃了几个萝卜?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契了。也可以让学生轮流编数学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学习每一个信息窗时,也是先让学生仔细看情境图,展开丰富想象,根据画面讲故事、提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故事中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期间我们还要注意几点:一是指导孩子们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别人发言;二是告诉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别人;三是教育孩子们学会宽容,面对比自己说得差的同伴不嘲笑挖苦;四是带领孩子们学会助人,学会在帮助伙伴地同时体验别样的快乐。总之,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而快乐地交流环境,让孩子们在交流时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恐惧和胆怯。极力鼓涨起内心说的冲动和欲望,自信地交流,快乐地交流!
八、多种形式口算练习
要想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必须遵循“量次”规律,即加强平日的练习。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口算题纸,要求学生每天回家三分钟的口算练习,同时变换练习的方式,如用口算卡片和家长比赛的方式;制作数字卡片,任意抽取两张数字卡片,计算这两个数的和(差)的练习等;每晚家长和孩子还坚持听算练习,并拍照发到微信群里。根据学习进度,老师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开学初是十以内的加减法,依次是连加连减,二十以内的不进位或退位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每次最少十道题。既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又督促锻炼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发到微信群里,也提醒学生注意认真书写数字的习惯,积极要求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学校也利用好早自习或课前2分钟的时间,进行各种口算练习,一开始老师说算式,学生边写边算,学生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这样孩子们慢慢的就学会仔细的听老师讲课了。坚持每天练习,做到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既能保持孩子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的“量”。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
九、及时评价多表扬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比如做的快的孩子做完一道题,就会不由自主去和别的孩子说话,这时马上表扬几个坐地端正的孩子,那么其他孩子就会立刻跟着坐好。并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开展评比“听课认真小标兵”“作业书写整洁标兵”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用心爱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