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红色改革初——没有洗掉的政治色彩
70年代,爱不再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在政治压迫下,它成了一种“本不能”。样板戏里没有爱情,语录革命歌里没有爱情,情书里的爱也被埋没和掩饰。但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相濡以沫、含蓄忠贞的爱情。即使是组织介绍、先结婚后恋爱,爱人们也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扶持、风雨相随,用沉默和平静写下爱的忠诚、唯一与责任。
最普遍——结婚三大件
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70年代末期,结婚需要“三响一转36条腿”: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大床、大立柜、衣橱、床头柜、写字台等等家具。
最雷事——组织来安排
那时候不敢谈恋爱,青年们多半在组织或亲人的介绍下结合,先结婚、再恋爱。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只知道对方的长相,连话都没说过。
最重要——看家庭成分
“文革”时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家庭成分即政治背景,因为“黑五类”、“狗崽子”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下一代招工、上学、工作都受影响,所以,工人、军人是为女孩择偶的首选对象。
最纠结——男女知青恋
电视剧《孽债》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给整个青年一代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留下的痛苦和创伤。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或婚姻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留下的后遗症甚至投射到了几代人身上。
最曲折——分配到远方
70年代高校分配的不成文原则是“远分对儿、近分赘儿,不远不近分光棍”。凡是在学校期间谈恋爱的,一律往最远的地方分。常出现临时要“分手”的料,以求分好一点的地方。
最禁忌——耍流氓行为
1978年之前,年轻人公开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手拉手逛公园被当作流氓行为。他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
最口水——语录革命歌
“文革”时期传唱语录革命歌,青年们恋爱结婚,也只能唱这些。有的同志结婚时集体合唱《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歌词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最地下——黄色手抄本
在集体禁欲的“文革”环境下出现大量流传的“黄色小说”手抄本,如《少女之心》。这类书的大量细节涉及性,但客观地看文章的描写其实未超出《赤脚医生手册》中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介绍。
二、金色80年代——物质条件成公开择偶标准
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人的婚姻观带来巨大变化。新《婚姻法》将离婚自由的权力以法律形式明确肯定下来,中国人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从这个时期开始了根本性的动摇。独生子女政策成为国策,这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人们开始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前提,当然,大部分中国人对婚姻大事仍然持相对保守和谨慎的态度。
最首选——海陆空标准
80年代最理想的婚姻基础是“海陆(落)空”。“海”指海外关系,“陆(落)”之“文革”期间被没收的财产落实政策后被退回来,“空”指有一个现成的单元房子能够马上搬进去住。
最样板——身高1米80
8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大学文凭又成为年轻人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是身高,那时把1米8以下的男子叫二等残废。假如不幸连1米70都不到,这小伙子就被无情地划入全残行列。
最疯狂——第三次离婚潮
1980年公布新《婚姻法》,将离婚自由的权力以法律形式明确肯定下来。此后到1987年是中国的第三次离婚高潮期,“感情不合”成了各地办理离婚时最常用的理由。
最新词——谈恋爱
80年代可以公开约会、看电影,“谈恋爱”已不再是洪水猛兽。人们仍然含蓄羞涩,通常的约会模式是两人一前一后到电影院看电影,然后男孩送女孩回家,在黑糊糊的路上拉拉手,接个吻。
最新事——独生子女
1980年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的传统观念。计划生育的口号铺天盖地、涂抹至今。这也使得“表哥表姐”成为独生子女一代不再熟悉的词汇。
最时尚——旅行结婚
20世纪80年代也还是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结婚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对于工资仅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不失为一个符合经济状况也有面子的选择。
最颠覆——性是为了爱
新《婚姻法》规定,离婚的必要条件是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从此中国人逐步地意识到,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独生子女政策也让人们明白,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而且是表达爱情。
最蒙目龙——情诗与情书
舒婷的《致橡树》在8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里流行一时,成为那一代人的爱情宣言。情书更风行,那个时代的爱情可以这样开始。少年花3个月酝酿第一封情书,反复修改数10次,再送给他心仪的女孩等待回应。
最难说——变性人
1983年,大连男孩张克沙实在忍受不了自己的男儿身,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整形科接受了中国首例变性手术,成为“中国变性第一人”。在现代,人们对变性者比较宽容,但仍非常好奇。
三、黄色90年代——上床开始婚外性出现
1992年,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集体进入。路易威登的第一家专门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阿曼尼、夏奈尔和古琦、CD也紧跟。物质空前丰富,经济大潮冲击着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爱情可以不再和爱有关。人们对于物欲的渴望几乎要赶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性也可以不再与爱有关。“二奶”、“情妇”的存在越来越冠冕堂皇。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个喧闹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谁还顾着爱了?
最速配——电视相亲
90年代,恋人可以在电话中公开缠绵叙爱,还出现了“电视速配”,男女在短短两小时内,可以问出五六十年代相恋一两年都不敢问的话。
最重视——经济基础
90年代的姑娘,尽管对文凭、长相、门户也考虑,但对一个一穷二白,收入又没保障的小伙子,即使是大学生,也难动芳心,除非原来就有感情基础。
最丰富——婚礼多元化
步入90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最流行——男人有钱就变坏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一种多么矛盾的心理和社会现象的写照,也是离婚大潮的诱因之一。
最变革——婚前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一度被称“偷尝禁果”,90年代初称非法同居,中后期叫婚前同居,属于不被《婚姻法》保护之列。“偷尝禁果”一词,现在专指未成年人的性行为。
最冠冕——婚外情
20年前称为“乱搞”或“搞破鞋”,10年前开始蔓延到普通家庭,并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寻找真正的幸福;现在还有一个说法,叫“婚外性”,即性与情可以分离,不一定影响家庭的维持。
最新店——成人用品店+性门诊
90年代后期开始渐露端倪,普遍起店名曰“亚当”或“夏娃”。得性病的人增多,各种性病专科及正规医院纷纷开设性门诊,这从街头层出不穷的“牛皮癣”可看出。
最新词——同志
90年代,同志有了专指定义:同性恋。很多城市都有同志酒吧,为同志们提供交流、聚会的场所。但多数会遭有关部门查封。
四、杂色新世纪——多元而张扬的婚恋浮世绘
对爱情缺乏信任感、对婚姻缺乏安全感、对家庭缺乏责任感是新世纪人们的普遍心病。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婚姻质量的确令人担忧,离婚率空前高涨。既然这么容易离,人们还要结婚吗?既然爱情这么易碎,人们还要爱吗?……哪怕充满质疑和迷茫,追寻真爱仍然是人们的一种本能。
最坦然——奉子成婚
随着自由婚恋的自由程度日益高涨,结婚率却越来越下滑。未婚怀孕者增多,新一代的“奉子成婚”一族也诞生了。奉子成婚,夫妻俩至少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
最闪电—— 一夜情
20年前基本没有,一般“一夜”之后都会延续一段较稳定的时期。10年前逐渐流传起来,现在甚至出现许多一夜情网站或酒吧,据说实践者一般都直奔主题,天亮就“有缘再见”,甚至不用互通姓名。
最新事——网恋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就开始上网聊天的人,大多听说或经历过网恋。从虚拟世界产生感情,最后修成正果的恋人也不在少数。
最夸张——虚拟性爱
网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据称有的人真的可以在虚拟做爱中得到性高潮。继而还有没见过面的网友在网上结婚,某些男人借此实现三妻四妾的虚妄“梦想”。
最公开——满街安全套
前些年人们上药店里买安全套,大多红着脸低着头,买就跟偷似的。如今且不说满大街的自动售货机,连大学校园里也公开发放了。
最普遍——当房奴真无奈
许多人认为,一套房子是结婚的必需品。在房价高涨、工资不涨的情况下,房子成了恋人们的心头痛。不管结没结婚,人们都悲壮英勇、前仆后继地加入房奴行列。
最80后——结婚不如同居
80后认为,只要有爱,无处不家。何必用一纸结婚证书来保障什么。爱情真的破灭了,结了婚也没用。
最晕乎——闪结闪离
还没想好是为啥就闪电结婚,遇到婚姻中的磕磕碰碰,两人又晕晕乎乎离婚——这成了新世纪闪结闪离一族的常态。
有一天,当世界都变了,要记得爱本来的颜色。每个时代都有人坚守着爱的真谛,这让真爱生生不息。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