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际的视角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措施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言简意赅的话语无不透露出教育离不开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又将科学回归于生活,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认识,探索方法,消除障碍,拔掉瓶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探究欲,从小培养他们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成了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生活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人人学科学、用科学、分享科学已成为生活中的新时尚。如何让孩子尽早融入科学与信息生活中,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呢?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生活实践这个主线,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究促教学,以活动激兴趣。什么是“科学探究”呢?所谓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种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这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可见,提出问题是开始,作出猜测和寻找证据是过程,也是探究过程重要一环。教学中只有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实现有效探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准探究点、摸索探究方法、评估探究结果,从而实现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应该要做到:
  1. 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做到问题设置(发现)——问题探究——结论整理等层次清晰,避免只注重开头忽视过程的引导;
  2. 做到动手动脑相结合,避免只顾动手忽视动脑;
  3. 探究教学要有计划性,做到文本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4. 从学生已有认知、生活实际出发,避免探究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就“学生生活实践聚焦科学探究”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预测》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巧设预测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有问题才有预测,预测就是探究过程,因此问题的提出成了预测的基础和探究的方向。问题的提出起了导向性的作用,所以提出预测问题应该注意:1. 要有科学性,防止占卜式;2. 围绕生活实际,防止凭空猜想;3. 问题提出要言简易懂,在“巧”字上下功夫;4. 要易操作,防止过于繁杂;5. 紧扣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思维。教学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会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问题进行自主性预测、探究、评估。同时,学生已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科学探究的有利条件,在巧设问题时必须作为重要因素加以利用,达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科学探究。
  例如,在《预测》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将“巧设问题”作为引导的切入口,只有新颖、有趣,才能唤起学生好奇心,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师生的共鸣。
  周六学校刚好要开展假日小分队活动,野外活动是孩子们的真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把假日小分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引入课堂,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活动最有直接关系的“天气状况”,从探究中学会“预测”方法,了解天氣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周六我们就要到野外开展“假日小分队”活动了,老师想问问大家,活动之前,你天天最关心的是什么?或者因为什么事让你觉得放心不下?
  生:老师,变化无常的天气让我最放心不下(了解天气情况)。
  师:为什么天气会让你放心不下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下大雨,就去不成了,如果是小雨,去了也不好玩。
  师:嗯!看来天气对我们的活动确实挺重要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事先知道周六的天气呢?有什么方法?
  生1:看电视天气预报(手机截屏和第二张新闻联播的播报)。
  生2:观察小动物。
  生3:蜻蜓低飞。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信不信天气预报?说说理由。
  生:不完全相信。因为有时根本不准,有一次放学突然下大雨害得我差点回不了家。
  师:有了天气预报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老师,我知道,那是预报,不是百分百准确的?
  师:哦!原来这样啊!那能不能把“预”改成“准”呢?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周六还没到,这只是气象台通过预测让我们知道的。
  师:老师发现小妍同学“预测”这个词用得挺好的,那么什么是预测呢?
  (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究)
  师:嗯!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对“预测”有了新的了解。“预测”就是预先、事前的推测或测定。有科学依据,不是凭空想象的。
  那气象员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探究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让科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 精准设计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准设计符合学生实践需要的问题,关系到探究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2. 问题针对性要强;3. 问题表述要清晰简单;4. 多提问题应该形成一串,做到有层次由易到难;5. 问题要有重点字词,便于引导学生关注。   例如,在教学《预测》这课的预测天气片段,为了便于学生对预报图的理解,综合考虑了学生探究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对问题做了精心的设计。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四五月份的气温曲线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小组讨论)
  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师:今天是6月7日,大家预测一下六月份的气温可能维持在几度和几度之间?看谁的预测最有说服力?(注意依据)
  生:……
  师:为什么用可能呢?
  生:因为还没有发生。
  师:做预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依据,已有的经验)
  生:分享结果
  生1:六月份会比五月份热,觉得六月份的温度会比五月份高一点。
  生2:一年中1月到8月气温都是渐渐升高的,因此我们也觉得六月份的气温都在32摄氏度以上
  师:是的,预测是还没有发生的事预先做出的推测。我们推测要有依据,依据什么来做预测呢?
  生:依据已有的数据。
  (总结)根据现有数据和已有经验,对事物或现象未来变化做出推论,这就叫“预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科学,不断学做预测。
  在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起到了与导入相衔接的作用,通过预测六月份的气温来加深对预测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结合生活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更加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让学生感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自己的探究能证实结论,最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 乔迁知识技能,重燃探究欲望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探究科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认识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能用好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用于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学以致用”很好地折射出了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用”,更体现在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再次探究,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实践探讨——总结提炼——生活应用”对乔迁已学知识,重燃探究欲望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预测》中为了检测孩子对于预测的概念了解情况,设计了学生熟悉的量筒内放玻璃珠的片段。通过这一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预测这一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乐趣。
  在量筒中先装一些水,提问学生如果我将玻璃珠放到量筒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水位的上升,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依次放五个玻璃珠,水位在哪?
  2. 假如放五十个,预测一下水位会在哪?
  3. 小组讨论分享,说出你的理由?并形成统一的意见,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再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在作预测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可随意猜想,要有根据去推论。所以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缺乏积累就会给预测带来障碍。
  通过将学习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他们的思考范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能够积极主动地延伸探究的范围,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四、 重视延伸拓展,拓宽探究之域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应当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探究模式。重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极大化地扩宽学生的学习探究之域,做到学习——实践——学习——应用。
  例如,在《预测》一课的课后扩展中,笔者是这么设计了的:
  师: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课外实践调查与探究活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老师快告诉大家做什么。
  师:好,我们的任务有两点:一是查一查近三个月家里的水费和电费;二是预测一下下个月家里的水费和电费。
  提醒注意事项:1. 水电费清单找爸妈要;2. 自己观察水电费的变化;3. 考虑的因素,如季节、气温、用水电人数天数变化、特殊日子用水电量;4. 预测的依据。
  水电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为熟悉的,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探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范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巧妙地将发生在学生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场景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把抽象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将科学知识生活化,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杜金真,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园小学。
其他文献
这是我第一次不带一丝一毫其他目的,而只是为了追求内心平静去阅读一本书籍——西塞罗的《论义务》。坦诚地说,最初阅读的动机并非是渴望从中汲取什么以往不为我知的、令人感到启发与兴奋的新鲜血液,而是恰恰相反——我有着自己明确的信念,只是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证明并使之更加坚定。  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生活?我们应当要求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应当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以使得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对是与非、高尚与卑俗、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阶段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阅读教学也占据小学语文教学较大比例的内容。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却忽视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不高。有鉴于此,文章先集中探討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语文阅读教
第三代人的美国书写之起始时限,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而中国人最初书写与传播美国的镜像,即便加以学理的严格限制,亦可追溯至1840年海通之后。这里暂举一例。1848年,在福建做官的山西人徐继?写成《瀛寰志略》,其中就有关于美国(当时还叫“米利坚”)与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先生的专论。依照徐氏极具本土气息的观念与话语,华盛顿被建构为一个类似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统治者尧舜般的高贵形象,而美国开国的独立战争
摘 要:“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空间观的培养一直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而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它依靠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来有序科学的促成和培养。而交互式白板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巧妙应用交互式白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有效课堂的互动,培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拥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掌握教学尺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完成教与学的衔接。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与学;高中  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幼教工作层面,对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提升,文章从立足服务、参与教育视角,对幼儿园后勤工作与幼儿教学工作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此做出分析阐述,以供诸位参考、评价。  关键词:立足服务;参与教育;幼儿园;后勤  一、 前言  在幼儿园教学环节,后勤人员应发挥出自身的教育潜能,辅助教师进行幼儿教育工作,以此确保幼儿可以得到全方位、立
摘 要:考虑到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可以采用“难点分散,有序训练”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具体操作是分别训练学生写作开头、结尾、主体段落(分论点 叙例 议例),再到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也在具体操作中很实用。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议论文;开头;结尾;主体段落;
摘 要:文章立足包括课标和教材在内的小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以新译林版三年级上册为例,从把握关键单元、利用课前课后、发掘文本细节三个层面,结合单元具体教学,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现状  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各国角力的辅助手段。而中国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
摘 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因为受信息技术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多元感观,信息技术能丰盈资源这几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探讨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性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
物理与艺术都是惟有人类才拥有的文化现象。艺术是对包含美感的物质与情感世界的直觉想象,它的语言是图形和比喻;物理学的内涵则根植于可观测世界的清晰的数学关系,数字和方程是它通用的表达手段。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创造幻象以表达情感;物理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科学。  但是,物理与艺术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