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素养培植中的“四向评史”策略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从另一个方面讲,历史史实虽然是在特定、具体的时空中发生,其影响却广泛涉及到后世和其他地区中。
  如果将历史史实想象成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以其为分界,即可以在时间上将历史长河分为这一史实之前、当时与此后三个阶段,如果是在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近现代历史中,这一史实又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由此,基于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形成“向前”“向当时”“向后”以及“向外”这样四个观察历史史实的视角,姑且称之为“四向评史”法。笔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历史原因类和历史意义类分析时运用这一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加深学生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内化认知。
  一、运用“四向评史”,分析史事发生之原因
  历史是连续的,史实的发生少不了之前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开启着后续历史发展的闸门,所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不能只盯着当时看,还应该分析之前的历史积累与之后的常态延续。
  (一)运用向前看、向后看,全面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如何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成为分析其会议内容、评价其会议影响的主要参照因素。如果我们将中共八大的召开置于历史长河中,则可以看到以下观察视角:
  如果想象自己站在1956年的历史节点,身处前后截然不同的分水岭上,则能顺理成章的向前看、向后看。向前看,可以看到1949年以来尤其是1953年以来我国在过渡时期的努力,如三大改造,由此,站在1956年向前看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同理,若站在1956年向后看,则看到自1956年至196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乃至看到1978年、199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是自1956年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由此,我们分析中共八大的历史背景(2016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31题第(1)问)时,就可以全面得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当然,中共八大的召开,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苏共二十大等国际史实也存在一定联系,因为并非高中历史讨论的要点,所以此处不做“向外”看的特殊延伸。
  (二)向前、向当时、向后、向外看,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长寿”之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其内容的解读、意义的评价均存在相当难度,在人民版历史教科书该课的课后“自我测评”环节有一个思考题,运用好这个思考题,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背景分析和意义评价的一个关键之匙。原题如下:
  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1792-1804共12年)、第二共和国(1848-1852共4年)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1870-1940,若非二战爆发,其时间会更久),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结合本课的学习,想一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长寿的原因。
  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不得不“向前看”,梳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由于此处纷繁复杂,教师可以以大事年表或者长线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下示大事年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推翻波旁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②1793年雅各宾派专政,保王党人土伦叛变,拿破仑平叛崭露头角。
  ③1794年“热月政变”,大资产阶级推翻雅各宾派,拿破仑受到牵连,困居巴黎。
  ④1795年巴黎保王党人叛乱,督政府请拿破仑平叛,拿破仑成为“共和国的救星”。
  ⑤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
  ⑥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告结束。
  ⑦因拿破仑在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战败,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作品以不同手法抨击复辟王朝的黑暗统治。
  ⑧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德拉克洛瓦以《自由引导人民》歌颂此次革命。
  ⑨1848年欧洲爆发革命,法国“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⑩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一直统治至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法国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向前看,不难看出:(1)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共和派与保皇派围绕政体问题反复博弈,法国民主政治在震荡中艰难前行;(2)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人民与封建势力的长期斗争,共和制成为歷史发展的趋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看似“一票赢得”,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在封建势力残存且势力强大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妥协、采取渐进式的政治制度变革是符合法国国情的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帝制和共和都只是外在形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大事年表中资料⑩的设置也是为了体现这一点。同时,如此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应有的结论,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其实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这是引导学生向前看最应该得出的历史结论。同时,由于向前看后得知共和来之不易,所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要规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以阻断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向当时看,则主要是处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另一环节,即权力分配问题,按照法国大革命后八十余年的经验教训,共和派应该与保皇派达成妥协,这自然主要体现在总统和参议院权力都很大这一点。   向后看,则是使得学生明白,法国的共和政体的巩固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
  通过向外看,横向对比法国与英美、德国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异同,我们也能找到上述问题的一些原因。因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介于英国与德国之间,缺乏两个国家那种某一势力集团对敌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所以导致法国革命长时段的震荡、过激与政体的不断反复。授课时,教师可以用相对形象的示意图来描绘这一横向比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而言封建残余较小,虽有短暂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克伦威尔的护国公独裁政治,但总体相对稳定。异曲同工的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懦弱的资产阶级被强大的容克贵族及其王朝战争所震慑,所以难以聚合成制约封建势力的能力,也导致了政局的稳定。与两种“极端”情况不同的是,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介于两者之间,这自然导致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短时间内都很难对对方形成压倒性优势,共和派和保皇派围绕政体这一核心问题会展开反复的博弈,法国出现“震荡”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伟大的政治妥协可能就成为各方政治势力博弈过程中最明智的选择了。
  综上,因为时间维度上的向前、向当时、向后,空间维度的向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以能够巩固的原因即可明了,其大致原因如下图所示:
  二、运用“四向评史”,理解历史事件之意义
  与对原因的分析相同,历史事件的意义也不应该只是影响当下,还有来自“既往”的视角,也应该有开启后世、影响他者的视角。
  (一)向前、向当时、向后看,理解宗教改革的意义
  发生于16世纪上半叶的宗教改革是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理解其重大意义也是必修三专题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审视宗教改革,不难看到以下分割:
  如果说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加入到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这就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相比影响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另外,宗教改革从人类内心的灵魂深处出发,以“因信称义”的核心主张,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这说明宗教改革拥有比文艺复兴更加内在的心灵角度,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宗教改革都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向前看得出的历史意义。
  在当时看,马丁·路德等人掀起的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不承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铲除了教士和俗人的隔阂,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这些都冲击了天主教神权的统治,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些,都是向当时看得出的历史意义。
  另外,宗教改革又成为随后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向后看得出的历史意义。
  (二)向前、向当时、向后、向外看,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极具价值,同时,审视抗日战争伟大意义的视角,也可以极好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从向前、向当时、向后、向外看四个方向和视角审视之:
  首先,向前看,我们看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看到了黄海海战和台湾人民反割台等爱国义举的悲壮与无奈,从这个角度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
  其次,向当时看,我们看到了鸦片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看到了中国民族意识的伟大觉醒,看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再次,向后看,抗日战爭的胜利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愈发成熟,这些都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具备伟大的指引力量。
  最后,向外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做出了重大牺牲。
  理解历史史实应该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与此同时我们又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这一历史史实与其前后的时间联系、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在历史教学中,依托“四向评史”法审视历史史实,既能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这也成为让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的一个有效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一、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
2020年文科综合全国I卷政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服務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范围,充分体现高考改革命题的发展趋势。笔者试以分析此卷为引子,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以学科任务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创新情境呈现方式,优化问题设计,靶向引导教学。  一、观照试题新向,坚持素养立意  2020年文科综合全国I
排比就是为了加强语势而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排比的使用能够起到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例如: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is a place when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中学生阅读量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丢失得越来越多。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头痛、难受。但是,任何一道高考题都没有60分,只有作文才有。作文的分数无疑在高考题目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学生不得不重视。学生想爱它,但也不容易。在备考中,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多,审题意识不强,没有完全读懂材料就下笔,没有很好地思考引文的作用,结果有的出现偏题;不少作文的内容空洞,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没有来自现实生活的生动新鲜、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一)  If I have a learning strategy(策略),I would say it is imitation(模仿). I like watching Disney cartoons. They are so interesting 1 I watch them again and again. I
全国Ⅰ卷数学文科20題是一道解析几何题,背景是直线与抛物线——以这样的背景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考纲对圆锥曲线中的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要求分别是: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2020年高考物理(全国I卷)第23题实验题正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要求
【考纲航标】  《考试大纲》对审题的要求是“符合题意”。  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作周密细致的审查、分析,弄清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文题的含义,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它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决定着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立意构思是否按正确方向展开。“符合题意”,要求对作文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图表、每一项要求和注意事项都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
项目式学习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和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具有重要作用[1]。  一、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中强调,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项目式学习在历史常规课
翻开我省实施新课程五年来的高考政治试卷,不乏有精彩的试题,但2011年高考政治试卷在广大考生普遍认为较难时,却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与往年试题相比,今年试题更加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命题理念、整体构思和题目设计等具有较强的探究性、生活性、时代性和导向性。  一、试题特色及建议  以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日常生活的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