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北哨所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上就写着“望北”两个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辛弃疾的某些诗句,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望北哨所,就像她喜欢的男人,粗犷、冷峻。
  他们是同学,从初中一直到高中。高中毕业,他考上了军校,她则考上一所本省大学。他们就是从那会儿开始通信的,她欣赏他把青春献给了部队。她从小就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青春、热血和英雄这些令她心动的字眼儿,一直和军人密切相关。也许正是因为他是全班唯一考上军校的同学,呼啦一下,他走进了她的心里。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他描绘了未来的艰苦,也明里暗里地告訴她,未来生活可能会有辛苦和艰难。但她心中的诗意一直澎湃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他们恋爱了,先是在信里,后来在暑假寒假,他们得以见面,开始一起憧憬未来。
  他军校毕业后,她知道了在藏北有一个叫望北的哨所。在他读军校时,她每周都能收到他两三封信,偶尔还可以打电话。她知道他有一部手机,在课余时间可以使用。那会儿,他们虽然离得很远,彼此却觉得相距很近,在电话里都能听到对方的呼吸。呼吸是情绪,也是氛围。那会儿,他们海阔天空,谈理想,聊生活,甚至说天气,说身边的一草一木。仿佛他们就走在同一校园,只是在不同的小径上而已。
  自从他军校毕业,去了叫望北的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联系方式只能通过信件。有时到了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如此。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是同一时间,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来读。这样读信,时常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恍若两个世界。
  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便越加魔幻了: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一个战士因缺氧晕倒在巡逻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们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长出油绿绿的蔬菜……她在梦中醒来,心就像荡秋千,高低视线,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她知道,自己不是做梦,只是还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场景而已。因为断断续续的联系,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
  她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瘦了,话语也变得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信息成了他们的留言板。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假期快要结束时,他似乎才适应了这个嘈杂的世界,粗黑的皮肤也开始变细变白,与人交流的话语也流畅自然了起来。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他们的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格桑花开遍在雪山脚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多么惬意和丰富的旅行呀!
  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目的地是望北哨所。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果然看到了山间草地上盛开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在内地城市里,她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五千多米的海拔高度,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雪山一直在她眼前不远不近的地方。老兵告诉她,到了雪山之巅就到了望北哨所。可雪山似乎成了恒定的目标,车开了好久,似乎离雪山还是那个距离。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似乎山上刚下过雪,车队又行驶了一段路,终于被大雪隔断了。眼前没了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在车里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在视线里遥远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老兵的话也仿佛变得遥远模糊起来。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之前他们已经说好了,她在秋天会上山来看他,然后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是在众人中,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拼命地挥手,不知他看见她了吗?她想起了她的腰带,这是“本命年”买的腰带,红绸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亲回家时,她买的。两条红腰带,每人一条。春节一过,她给他写信还提醒过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他们要带着祝福迈过民间传说的“本命年”这道坎。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的一片白色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挥舞红绸带的人,一定就是他了。两人隔着雪地,一个山上,一个山下,就那么挥舞着。
  那一次,她“无功而返”,尽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
  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她再次来到哨所时,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哨所山后,生长着一棵松树,唯一的一棵松树。他就葬在那棵树下。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离开了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树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选自2021年5月7日《解放军报》)
其他文献
即使不是雨后,每到黄昏,那些小小的生命也拱出地面,一个细如针鼻的小孔就可以成为它生命的通道。眼睛睁得溜圆,腰弯成九十度,注意力集中,很快有一个小惊喜,快速拂去地面上的杂物,用铁铲敛去潮湿的泥土,拇指粗的窟窿出现在眼前,像雨点打在水洼上的窝,逐渐清晰、明朗,浓浓的土腥弥漫开来,一个小生命怯怯地蠕动,好像还没有从懵懂的睡眠中醒来,靠一点点蠕动适应另一个世界的介入。  有的生命停止在那个晚霞即将燃尽的黄
期刊
从渡口下来已是黄昏,分不清方位,只觉得周围是南腔北调的人,有接站的,有问询的,像是一碗煮坏了的粥。也有沉默不语的,他们侧身于路边,三步一跪,像逗号,也像一个个感叹号,在众生熙攘中默默起身、合掌、叩首,似乎众生皆是他们的佛主。母亲呆呆地看了他们一会儿,半晌才说了句:他们好诚心。  有一个农妇上来,问我们要不要住宿。一问,在法雨寺那边。农妇操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里面裹着舟山土话,因跟宁波话比较接近,也能
期刊
《普陀旧志》记载说:  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当地也有渔歌说:  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神仙之传说,向来是超自然的。信者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但天地之间,始终是有一种伟力存在的,不一定是宗教或者具体的神灵,而是一种存在于万物之间的伟大力量。南海观音之愿,也是中国人所愿。最终落架普陀山,
期刊
我是傍晚四点到达松阳的,但车站楼顶的大钟,显示的却是十二点二十五分。  或者说,是九点整——那是一个正方形的四面钟,在出站口,我能够同时看到这座钟的两面,指针各自固定在不同的时间。  我第一次来松阳,是在十年前。那时这座钟的指针就已经停在了现在的位置。松阳人说,钟楼停摆的时间应该还要更久远,久远到几乎已经没人能够记清最后一次准确计时是在什么时候了。  在一个进出城市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守时的场所,这
期刊
去宣州,登上谢朓楼,近旁的朴树国槐,皆满冠明黄,风来,落叶簌簌菲菲。老人们坐于树下对弈,颇为陶陶然;远望群山剪影,刘禹锡《秋词二首》中几句来到目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宣州,自谢朓以降,李白来过,韩愈来过,杜牧来过,不晓得刘禹锡可有涉足,谨以这几句描摹皖南深秋山色,确乎恰当——处处山明水净,树叶由绿转黄,数棵树已成红色,在浅黄中格外显眼。登
期刊
摘要:在社會飞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过去最明显的一点变化就是很多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当今全球的化学污染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把环保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符合了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能够让学生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了解到化学工业的开展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每一个
期刊
几经周折,我跟镇长电话联系到真正的游牧事宜,他说下午酋长们要来镇上开会。  午后,在石渠县尼嘎镇政府楼道上,镇长一见我,就说:“菊母远牧场离石渠县城几十公里, 是最近的,他们都不会汉话。”  楼梯拐角处站着一个康巴汉子,身材高大神情木然,披肩发乱糟糟的,穿着羽绒背心。我想对他微笑,也滞涩了。  镇长说:“你跟他去吧。”  给镇长道了谢,我向四郎酋长走去。  村是现在的称谓,四郎是村长,也是游牧部落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你未曾在广汕公路上被卖过猪仔,并不是说你有多幸运,只能证明你很少在那条路上出没。即使你像我一样,一年仅有寒暑假加上清明、国庆期间往来,你也会有这样“中彩”的机会。  卖猪仔,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遍布于广东各条国道和省道、不经旅客允许强迫旅客转乘车辆的俗称。人被当成了猪仔,任由司机和其他乘务人员倒腾、兜售。其猖獗程度几乎到了每一辆客车每天都参与的地步。1994年的秋天,我在东莞莞
期刊
表弟阿勇已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二十多年了,他似乎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就像我刚刚看到的天上那朵云,说没有就没有了,也就仅仅是一阵风的工夫。  1997年底,祖母病危,我和二弟将攒下的一万元寄回雷州家里,以防祖母不测之需。一万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我所工作的宝安那时房价也就两千多元一平方米,相较于现在动辄十万八万元的单价,可以想象当时的钱真是一分顶一分用的。  钱存进母亲的存折还没有被焐热,阿勇
期刊
我时常幻想先人的样子。头发蓬松,腰背佝偻,整天待在那个空着的角落。在我的思想深处,这样空着的地方很多。我感觉整个村子都是空着的,墙也是空着的,阳光斜照进来,墙边的桌子上留着鱼鳞一般的亮色。  一年一年过去,日子一切照旧,没有半点改变。那栋老屋还挺立在那儿,爷爷兜着烟枪围着硕大的屋柱转来转去。就这样转过许多年,终究还是去了别的地方。  对于先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少之又少。前些年,爷爷像落叶一般被风吹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