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8-0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队鼓、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水槽、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声音,听,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声音。试听录音(教师播放古筝,牛,鸟,雷雨,汽车等声音,让学生听并且猜猜是哪种声音)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大自然发出的,有些是我们人类活动发出的,可以说声音与我们如影相随。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录音辨别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有关声的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温故而知新。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同学们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鼓、钢尺、橡皮筋。同学们猜猜怎样能让它们发出声音。
  (2)出示实验方案并下发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一)
  1.用力按压鼓面,鼓面发声吗?轻轻击打鼓面,鼓面发声吗?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发声吗?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声吗?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发声吗?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声吗?
  4.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思考题: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点拨。
  设计意图: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体验鼓、橡皮筋、钢尺的发声特点,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等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实验现象,不仅传授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方法,而且利用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通过实验比较、发现、思考、总结。通过对比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学习通过比较分析现象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实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2)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时,适时启发、点拨,通过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领学生总结出“振动”一词的定义,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降低了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同时引导学生猜测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振动有关,为下一步实验埋下伏笔。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在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那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来验证。
  (1)出示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二)
  在水槽里盛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一)学生已经总结出了振动的定义,同时初步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与振动有关,教师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水中激起波纹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后面蕴藏的科学规律——发声的物体都发生振动,并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易察觉到的现象。
  (三)小结提升
  通过两个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板书,利用双箭头,引领学生进行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在鼓面上放些纸屑,为什么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跳动,同时听到了鼓声。
  (2)当钢尺发声时,用手按住钢尺,为什么钢尺发出的声音消失了。
  (3)冬天到了,寒风吹动窗户上的塑料,为什么塑料会发出嗡嗡声。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掌握科学知识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科学知识,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教师在教材设计的练习1和练习2以外补充了练习3,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转移到课外,由书本转移到生活。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这堂课上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2、评价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分组实验课,通过精心准备实验器材,精心设计实验报告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科学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中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他文献
一本杂志的定位,犹如气质和个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样.而这种“气质和个性”,是从杂志的栏目设置来体现的.栏目设置科擘合理,则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群,并在其间产生大的影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本行业的特色品牌,便会被无情淘汰.如何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重磅出击市场,怎样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众多商家异常关注的话题.企业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因第三位、我国恶性肿瘤死因第二位(世界半数以上病例发生在我国)。虽然部分肝癌病人经过
目的:研究经过氧化氢(H2O2)损伤干预下Rab30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Rab30在PC12细胞中的信号通路。方法:1、PC12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用完全培养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探测胎盘床动脉和脐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末期流速(D),加强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产前监护,以减少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作为传统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因其应用性的不突出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但由于汉语言文学自身有着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在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侧重后,我们依然能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大放光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5-01  2008年新浪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工具型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转化”解题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转化”解题思想;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6-01  数学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工具型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4-01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语文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代表,是汉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智慧的结晶,也是汉民族文化之所以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近年来,在语文的汉字教学中,却发现了不少看似不经意,实质上却将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一些问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课堂里,在生活中,都应提醒或要求学生们认知,使用规范的汉字,使汉语言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汉字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B【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9-01  一、设计思路  《元素周期律》是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涉及内容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以及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围绕“收获者”即学生为中心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