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日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秋天并不是相伴着“立秋”而来的。节气上的立秋,标志着时令进入了一个新的季候,但要等到阴历的八月中旬,也就是中秋前后,才算是正儿八经的秋天。这个时候的北京,会美成一幅古朴的风情画,在华北平原上崭露它曼妙的妆容。边缘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落,满街色彩纷呈的瓜果飘香,湛蓝通透的天空伴着朵朵白云,秋雨淅沥而下,浸润在初冷的街头……在如诗如画的情境里,北京的秋天不疾不徐地来到这个世界。

北京秋日里的吃食


  中秋临近,北京的果子就多了起来——有的挂在枝头,有的躺在地里,也有很多摆放在摊贩的小车和市场的柜台上,五颜六色、香气扑鼻,让人满心喜悦,馋虫大作。不过,最“有样儿”的还得说是自力更生得来的收获,品种和数量可能不够多,但那股劲儿却是花钱买不来的。
  有些北京大爷,喜欢在自家院子、街门旁开辟一小块空地种些瓜果。老爷子们最喜欢栽培的就是葡萄、丝瓜、扁豆(小时候被我们称作“猪耳朵豆”的那种扁扁的豆角)、辣椒、茄子等秧上挂着,可以作为食材的植物。这些蔬果在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同时,还在不经意间点缀了北京胡同的市井画面,让每一条胡同都充满了姹紫嫣红,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老爷子有工夫、有耐心、有手艺去伺候植物。在他们的精心拾掇之下,无论什么植物都能“噌噌”地往上长——一般人还真做不到。大爷们春天翻好土,播下种子,每天浇水、修枝、搭架子、赶虫子、上肥,不但得亲手伺候,还要看住那些手快的“熊孩子”,别在种子刚发芽、开花的时候就给拔了。


摄影 大琦

  秋天自家收获的蔬菜,绝对是老北京人饭桌上的挚爱。丝瓜、猪耳朵豆、辣椒这些东西,是我见过最多的。做法因人而异,一家有着一家的口味。丝瓜去皮切成片,然后下锅清炒;猪耳朵豆切成丝,和瘦肉丝一起炒出来的香味,很能满足挑剔的味蕾;而辣椒,多是晾晒之后当作料用。当然也有爱生吃辣椒的,直接洗干净蘸着黄酱就进了肚,清香还解油腻。
  相对于自家种的那些,市场上的品种当然要丰富很多。虽然不像今天这样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但还是会让人很期待秋天的到来。当时自由市场还不是很多,超市更是凤毛麟角。我特别爱和大人们去自由市场,看那些让我目不暇接的瓜果蔬菜和粮油米面。
  自由市场的商品一年四季各有特色,而在秋天最为特殊。很多摊贩会摆出应季的水果,看着就让人舒服。大个的橘红色的柿子,小巧圆润的京白梨,翠里透红的大甜枣,通红露籽儿的大石榴,散发着清香的黄香蕉苹果,又小又脆酸甜爽口的“国光”,白红参半口感也是酸甜参半的海棠、沙果和“拉车”……
  我们小时候吃得最多的葡萄就是“玫瑰香”,当时还没有什么其他的品种。别看“玫瑰香”个头儿不大,味道却异常醇正。一口咬下去,满嘴玫瑰味儿的芬芳。葡萄买回来,很简单地用自来水冲几下,然后就用手捧着一大串儿一个一个地揪着吃——也没有过闹肚子。
  我家对面的陶然亭公园东门附近,有一片柿子树。每到深秋,树上都会挂满了通体橘红、娇艳欲滴的大柿子。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会趁园林工人午休的时候偷偷跑到树下,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竿子往下捅柿子。树下是草坪,不用担心柿子掉到地上会摔坏。其实,这些柿子我们根本没吃过。因为柿子摘下来之后必须要“漤”(用温水反复浸泡一宿,可以去除涩味)一下才能吃,刚捅下來的柿子,到哪里去“漤”?又不能带回家交给大人——怕挨打……


秋日后海 图 乐乐

  那片柿子树的旁边就是一片核桃树,我们这些熊孩子也没少祸害它。我们一般都趁着没人,站在树下,扔铁片去打那些挂着的核桃,每次都能打下一大堆,然后抱着跑到没人的地方,砸开了吃里面的嫩仁儿。核桃刚从树上摘下来带着青皮,剥开时会溢出很多油脂,粘在手上很长时间洗不掉。砸开青皮,再砸开里面那层麻麻的核桃皮,就看到最里面白色的核桃仁了。由于还没完全成熟,核桃仁还是乳白色,而且脆嫩,吃起来很清香,核桃味也很浓郁。虽然那白嫩的核桃仁不见得有多么惊艳的口感,却足以满足我们这群孩子猎奇加嘴馋的没品欲望。

北京秋日里的节日


  秋日里,有两个北京人很注重的节日。
  其一是立秋。立秋这天,北京人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习俗——贴秋膘。小时候,每年立秋之前,老妈都会买回来一大块带皮的五花肉和两个猪肘子,用明火燎去细碎的零星猪毛。收拾干净之后,由我家酱肉最拿手的姥爷亲自下厨。姥爷酱肉不知是得了哪位高人的真传——冷水下锅,加花椒大料、酱油、盐,再加一点黄酱——最平凡的做法,没有任何珍贵的食材,却能做出最不平凡的美味。姥爷做的酱肉软而不烂,油而不腻,每一口都分外入味。肉熟了,我一般等不到晾凉、切片、码盘之后再下嘴,都是直接趁热用筷子夹起来就吃。那种大快朵颐的满足和过瘾,真的是无与伦比。
  立秋之后不久,会迎来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当年,赏月这种风雅的爱好,离幼小的我很遥远。我只在意这天能吃到什么不一样的吃食。其实瓜果梨桃鸡鸭鱼肉,在每个节日里都是千篇一律的,中秋节吃食的关键是最应景的月饼。
  我小时候提浆月饼比较多,馅料多是青红丝白糖或是五仁等,也能见到枣泥、椰丝这类的。我不喜欢青红丝和五仁“乱七八糟”的口感,更喜欢枣泥的枣香和黏腻,还有椰丝那带着椰子味的甘甜。后来广式月饼进入了北京,饼皮比提浆月饼软了不少,而且馅料也丰富了,但我还是更喜欢小时候吃惯了的提浆月饼。近几年,可能是味蕾随着年龄变化了,我居然开始喜欢吃五仁月饼了,觉得这才有童年的味道。就连以前不爱吃的自来红和自来白,都成为了今天的钟爱之物。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舅亲手做的酥皮月饼。老爷子自己和面、和馅儿,自己包、自己烤,每个月饼都白白胖胖的,一口咬下去酥得掉渣……


摄影 大琦

  中秋节,若是能吃到“顶盖儿肥”的河螃蟹,绝对是一种享受。平常虽然也能吃到螃蟹,但肉多不多、有没有籽、有没有膏,可不好说。中秋前后,河蟹保证一个赛着一个肥——随便怎么剥,都是公蟹有膏、母蟹有籽。

北京秋日里的劳作和活动


  北京的秋天是蟹肥菊黄、瓜果飘香的季节,但这并不是全部。历经了三伏的暑热后,秋天天气开始变得清爽,人们不再像伏天的时候那般慵懒,劳作和活动变多了,一是舒展舒展筋骨,二是为冬天做些准备。
  每逢秋天落叶时,我们这些孩子都喜欢在高大的杨树下寻找落叶,仔细甄选出粗壮、坚韧的叶柄,拿回家偷偷藏在鞋垫儿下捂着,怕大人发现——叶柄放得时间长了会把鞋底和鞋垫都染上颜色,被大人看见肯定得挨骂。捂一个礼拜左右,叶柄就能拿出来和小伙伴玩“拔根儿”了。我们当时管这种加工过的叶柄叫老弦,两个人分别拿着一根,十字相交,然后用力往自己怀里拉,谁的老弦折了,就得被弹 “脑崩儿”。
  钓鱼也是秋天的主要活动之一。我们小时候钓鱼很简单,没有专业装备,全是纯手工打制的家伙什儿:一根细竹竿、一卷结实的鱼线、一个便宜的鱼漂和几分钱买来的鱼钩就足够了。钓鱼最重要的是调制鱼饵。如果饵不够好,费再大工夫鱼也不咬钩——全是白搭。经过潜心研究,我和小伙伴“研发”了一种适宜在我们常去的公园湖里钓鱼的鱼饵,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这鱼饵做起来一点也不难,用白面和棒子面加上羊骨头汤和成面团,再加几滴香油就行了。据我们几位“科研人员”分析,这种鱼饵胜在味道大,鱼都能“闻见”。虽然现在想来不太科学,但确实每次都能钓上四五条大鱼,挺神奇的。
  秋天钓鱼不用怕高温中暑,我们在湖边一待就是大半天儿,要是没有管理员来轰,能一口气待到天黑。也不知道那时候哪儿来的那么大精神头儿,成天待在湖边,乐此不疲。我们钓来的鱼,基本都是拿回家让大人做着吃了。也许是心理作用,总感觉钓回来的鱼比买来的香——也许确实有区别,谁知道呢。近些年偶尔也会在鱼塘里,花着钱,拿着不便宜的渔具,装模作样地钓鱼。鱼塘不但安静,每次还能丰收,而且还没有管理员“赶鸭子”似的轰我们,却再也找不着儿时在湖边用简陋工具钓鱼的快乐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但还不是特别富足,到了冬天新鲜蔬菜仍然不是很多。那时候到了秋天,好多北京百姓都会在家里做西红柿酱。冬天很难吃到西红柿,做成西红柿酱可以延长它的保存时间,在冬天也能享受西红柿的美味。当时,我家是用医院打点滴的玻璃瓶子做西红柿酱的。先把西红柿切成条,然后塞进洗干净的玻璃瓶里,用胶皮盖子把瓶子密封好,最后把装满西红柿的瓶子放进大号蒸锅,大火玩儿命地蒸,以免西红柿接触空气后变质腐烂。
  西红柿酱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挺“恐怖”“危险”的。蒸的时候,由于压力的原因和玻璃瓶子薄厚不均的问题,可能会爆炸。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姥姥“带队”制作西红柿酱的时候,就出了差池。姥姥带着几个姨妈,把瓶子放进锅里蒸之后就都进屋了,大家都忙着干活,没注意时间,都忘了出去看看那一锅的玻璃瓶子。当时我在距离小厨房四五米的东屋玩得正高兴,“砰”的一声巨响,吓得我差点从床上掉下来。等我冷静了,出了屋,到小厨房门口一看,那幅景象把我惊呆了——满屋子的红色“不明物体”和玻璃碴子,厨房顶棚上还有几片红色的残留物,晃晃荡荡的……回想起来,幸亏当时厨房里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之后,我心里就对“高压”存了忌惮,直到现在都不用高压锅做饭。

北京秋日里的景致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故宫的接触多了一些,“进宫”的机会也就多了一些。我最喜欢故宫的秋天。信步而行在故宫宽敞的过道里,看着一处处殿宇在秋日黄叶掩映下,树影在红色的墙面摇曳着风情,呼吸着北京秋季里难得的空气清新,找个安静的所在,梳理一番古今一脉的情思,是一种雅兴当中的享受。或许你会见到几只不怕人的“喵星人”,它们会大摇大摆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亲昵,也或许会绕着你喵喵地叫着找你索要吃食,即便你没有随身带着食物,也可以和它们聊上几句,你会感觉它们仿佛能听懂你说的话,会对你做出很有趣的回应。
  每年的11月初,除非时间过于紧迫,否则我都会到西三里河釣鱼台西门外的银杏大道拍一些银杏的照片。虽然树还依旧是那些树,但是树叶,却已不是去年的树叶。那一片片扇形的金黄银杏叶,在风中飘摇,落地却是厚厚的绵软。它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这个城市的秋天。年轻的人们在树木间穿梭,幼小的孩子举着棉花糖在落叶上绽放出银铃般的笑声,而白发苍苍、牵手而行的老翁老妪,却在这条金黄的大道上书写着相濡以沫的故事。如果不排斥它的味道,可以在树下捡拾一些白果(银杏树的果实)带回家去,洗干净、晒干、炒熟之后,味道很是美妙,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养生功效。
  深秋,陶然亭的湖面上还依然挺立着几许残荷,叶片已显枯黄,花朵早已不见,但那一只只莲蓬还在水面上亭亭而立。小的时候,我们会花一点钱,在湖边租桨船,划到荷花中央,采摘那些还没有颓败的莲蓬。虽然中间很少能剥出莲子,却有一种丰收的喜悦在心头萦绕。当然,这只是孩童的小把戏,不要去执拗地争究对错,因为那时候孩子的快乐大多来自宽宥的自然。
  其实,秋天最美的景致,还是在那一条条或宽或窄、或直或曲,代表了北京特色的胡同里。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到胡同里去走走,感受北京才能体味到的市井中的安详。大妈们还在门口唠着家常,大爷们还在用“车马炮”消磨着时光,护城河边晚归的钓鱼人又在讨论着鱼的分量,谁家的窗户又飘出了炖肉馋人的香味儿……这一番北京特有的文化韵味,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向世人展示着“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研究氨曲南与头孢西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78例,随机分为氨曲南组与头孢西丁钠组,各39例,比较两
摘 要: 运动竞赛是高校课外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继续,是对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检验。大学生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后期,具有一特定时期的心理特点。本文结合高校间各种运动竞赛的实践,分析大学生运动员在高校间运动竞赛中心理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据此在竞赛中调整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到最佳状态,发挥出最好水平,赛出最好成绩。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运动竞赛 心理状态  运动竞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结合初中年级教学特点,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融于课堂之中,上好初中年级的体育课。  1.转变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
学位
目的:观察I型瘢痕妊娠吸宫术后立即给予水囊压迫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肌注减少阴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定为Ⅰ型瘢痕妊娠患者,即瘢痕处子宫浆
以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为动物模型,用千斤拔或人参茎叶皂甙给Wistar大鼠灌胃,于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ML),坐骨神经功能
问题的提出实现干部职务的能上能下,是一项复杂的人才管理系统工程.它丝毫离不开人才考察的科学化.而科学化的人才考察,要求察才者必须克服社会人际知觉上的种种心理偏见,尽
杜近芳之《断桥》戏班话,原锅端  最近出版界出版了一本好书,《杜近芳口述实录》,张正贵、陆蕾采写。杜近芳是京剧界的顶尖级名人,而为这本书题写书名的人更是了不得,那是老一辈年近百岁鲐背之年的齐心同志所写。书法还相当可观。这可是整个京剧界的荣誉,我作为京剧院团工作过的老同志也是欣喜不已。这本书非常好看。全书31.5万字,有精彩的插图200多幅。文字采取杜老师讲述,采访者整理记录。图文并茂不说,而且装帧
期刊
摘 要: 可通过将比赛制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 比赛制 体育教学 学期教学目标 组织报名  体育课是学生既喜又忧的一门学科。说它喜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