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愿为奴了吗?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自愿为奴》是〔法〕艾蒂安·德·拉·波埃西(1530.11.1~1563.8.18)于大学三年级时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于1576年。拉·波埃西诞生于距佩里格不远的萨尔拉小镇,其父是佩里高尔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英年早逝。拉·波埃西10岁时成为孤儿,依靠他一个酷爱法律和古典文学的教士叔父完成了启蒙教育。后来他进入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读大三时,18岁的他写就了这篇论文。
  在文章中,拉·波埃西感到十分奇怪: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城镇、那么多民族,有时候竟能够忍受一个独夫暴君的为所欲为?此暴君除了民众给予他的权力,并无其他权力;此暴君并无能力危害众人,除非民众自愿忍受;此暴君并不能对众人作恶,除非民众更愿意忍受一切苦难,而不是选择抗议。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亿万民众,低着脑袋,戴着枷锁,奴隶般地屈从,他们这样做并非迫于某种强大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为一个人的名字而着魔,或者可以说他们由此被魔法镇住了。然而他们本不应该恐惧此人,因为他不过是一人而已;当然他们也不必热爱此人,因为他以非人和野蛮的方式对待众人。
  ……无数人不仅唯命是从,而且奴颜婢膝;他们没有被统治,而是被残暴地虐待;他们没有财产,没有父母,没有儿女,甚至连他们的生命也不属于自己……
  然而,这名独夫暴君,其实根本无需和他斗争,甚至也无需对之防范自卫,只需一国民众不再认可奴役,暴君就会自行瓦解。并不需要剥夺他的什么,而只需不再给予他任何什么。
  所以作者分析道:
  是人民自我奴化,自割脖子。他们可以选择做臣民,也可以选择做自由人;他们可以拒绝自由,戴上枷锁,认同其不幸,或者继续其不幸。
  暴君愈是掠夺,其胃口愈大;暴君摧残和毁灭的程度愈暴烈,民众的贡献也愈多,他们把暴君也喂得愈饱。暴君不断强大,愈发有力来摧残和毁灭一切。但如果民众不再给暴君提供任何什么,民众也不再对其唯命是从,那就无须与之斗争,也不用进行打击,暴君将一无所有,自行瓦解,就像一棵树,如果其根部不再吸收到任何汁液和养分,其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作者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是自由:
  自由是多么伟大和美妙的财富。一旦失去,一切灾难接踵而至;而没有自由,一切其他财富也都会因奴役而变质,完全丧失它们的价值和品味。
  作者感到不解:
  你们的主子也不过只有两只眼睛、两只手、一个身体,他并没有比我们城镇无数居民中最无用之人多出任何东西。他之所以比你们拥有更多,只是你们给他提供了条件,使他能够摧残你们。他从哪里获得无数监视你们的百眼神人,还不是你们当中的人吗?他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手来痛打你们,他那么多手还不是来自你们……我并不是要你们和他发生冲撞,也不要你们去动摇他,而仅仅是不再支持他。于是你们就会看到,他就会像一个被抽去基石的巨人,因自身重量而轰然倒塌,粉身碎骨。
  作者认为,自由就是天生的。不但人类,“一切动物都会眷恋它们的存在,都会感受到被奴役的痛苦,并追求自由;哪怕是那些生来就为人类服务的动物,就连它们也是在表达了反抗意愿之后才会屈服”。所以,要是生来自由的人为奴,“至少必须有两个条件中一个:或者他们被迫为奴,或者他们被欺骗”。
  当然,还有习惯为奴者:
  在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确是出于不得已,被迫屈从,但以后就慢慢习惯了;至于后来出生的人,他們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自由,甚至也不知道自由是怎么回事,他们毫无遗憾地服从,自觉自愿地服从,而他们的父辈则是出于被迫才服从。所以,在枷锁下出生的人,他们在奴役状态中长大,受到的也是奴役教育,他们看不到以前发生的事情,他们满足于生来就如此的生活;他们除了生来就拥有的,他们不会想到其他的权利,也不会想到其他的财富,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出生状态视为他们的自然状态……习惯就能让我们喝下奴役这一苦涩的毒药,而且并不令人恶心。
  作者总结道,“人们自愿为奴的第一大原因,就是他们生来就是奴隶,他们在奴隶生活中长大。由此原因,自然就产生另一个原因:在暴君统治下,人们必然变得怯懦、软弱。”而“暴君们持之以恒做一件事:不仅极力使人民习惯于服从和奴役,而且还习惯于对他们的崇拜”。
  阅读至此,不禁废书而叹,拉·波埃西只是在说法国吗?!
其他文献
曾有一段时间,心中的千千结都写在脸上,满脸痘痘实在让人不敢照镜子,却不巧家中每个房屋内都有一面镜子。   当习惯了这满脸“红灯笼”后,我竟发觉家中的镜子没有一面是“讲真话”的。荧光灯下的镜子告诉我小痘痘亮晶晶,多得好像菠萝丁;而同一屋的另一面镜子却告诉我,我的面容依然白皙滑腻;但洗手池上的镜子又告诉我,痘痘不是很多,皮肤也不是很白很细腻……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面镜子。   镜子不告诉我真实的容貌
期刊
冯骥才: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低调不是为了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匪我思存: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以为不过是一段感情,到了最后,才知道,原来那是一生。   安妮宝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
期刊
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   ——3月29日,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东和社区桥东社康的一条标语,成为“最洗脑的接种疫苗宣传标语”刷爆了朋友圈,并冲上热搜榜   我不是网红,只是滞留武汉人群中的一名幸运者。   ——误入武汉做志愿者的大连小伙蒋文强被公益组织授予正能量人物称号   真没想到(中国)足球还能有鞭策别人的一天。   ——近日,综艺节目《吐槽大会》里,前国脚、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在9
期刊
亲朋好友来巴黎,要去参观卢浮宫时,会说:“我不懂,你就随便给我讲讲。”但每次陪对方去卢浮宫,我都不会直接站在作品前进行解说,而是问对方:“你看到了什么?”   这缘于我在维也纳的一次经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会将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展示,其中有一幅为彼得·保罗·鲁本斯所绘《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画中他的妻子海伦娜的身体,在半围半挂的大衣中尽显曼妙;在这幅画旁边的,则是奥地利当代艺术家玛丽亚
期刊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说,在一个河滩上,鹬鸟的长嘴死死地啄着河蚌的肉,河蚌的硬壳紧紧地夹住鹬鸟的嘴,互不相让,久久僵持。老渔翁走过来,乐呵呵地把两个一起生擒活捉了。   老渔翁一只手提着鹬鸟,一只手托着河蚌,笑嘻嘻地说:“现在,你们总该把对方放开了吧。”   鹬鸟河蚌的嘴巴虽然都不张开,两个都一咯一噔,呜呜喔喔,语音不清,态度却忒决绝,好像都是说:“不放,不放,就是不放!”   老渔翁摇摇头,
期刊
多年前的这个季节,我曾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当时,一位在北京有房的朋友把房门钥匙交给我,自己转身回了青海。在他家住了一段时间,返乡前,我把他屋里的米面油等消耗物品都做了补充。朋友知道后,先是怪我过于客气,然后说“你买都买了,那我就笑纳了啊”。   我很感谢这位朋友,但他电话里的那句“笑纳”听起来却怪怪的。何谓“笑纳”?应该是“尽管我的礼物微薄得让您见笑了,但还是请您不要嫌弃,收下它”。这样的话应由
期刊
每每听到以上级或组织身份训诫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和下级”,就不免产生疑问,这番训诫,首先设定领导干部自身是清白的,不干净的是领导干部的亲属和下级,出了事多是领导干部没有管好亲属和下级(当然也没有管好自己)。故而常有人把领导干部出事归因于“后院失火”。可为什么平民百姓一家之主不用管好自己的亲属?因为没有权力。一个人手里没有权,或者有权也没有谋私的可能,权力的约束力使领导干部从自身到亲属再到下级
期刊
江淹(444年—505年)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恨赋》《别赋》尤为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他同时又是一位非常严明的“纪律检查”官员,在萧齐王朝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弹劾查办了不少有问题的高官,内外肃然,得到很高评价。文学史上一般只讲江淹的创作成就以及他后来的“江郎才尽”,其实他的这些政绩也很值得一谈。   《南史·江淹传》写道:“少帝初,兼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
期刊
前不久,武汉对中学生进行的一次亲子沟通调查中,一名高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渴求:“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而在此次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之所以要求孩子必须“听话”,是因为他们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避免犯他们当年犯过的错。这样培养孩子,看起来很有效率,然而这么做,很可能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遇事不知道自己拿主意。并且一旦犯錯,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也没有纠错
期刊
一提到《水浒传》中的好汉,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形象,吃的是什么肉呢?大家立马会想到“牛肉”二字!   的确,牛肉俨然成了《水浒传》中肉类食物的主角,好汉们下馆子或是庆贺宴请时,都少不了吃牛肉饮酒以为乐。不过,也有的人对此表示疑惑:《水浒传》故事发生的北宋时期是不允许私自宰牛的,好汉们是怎么吃到牛肉的?   宋初的《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