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地位和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教育学生形成综合的表达和认知、感悟、观察能力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感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是我们语文教师担负的重要职责,而在语文学习中,写作学习无疑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开启情感的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地位和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概念,旨在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地位。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学生才会在心灵受到触动的基础上去有感而发,有话可讲,有情可诉。这样,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所流露的情感才真实可信,为文章增添他们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及其应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将达到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的教学目的,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创设出的符合教学需求的思维情境,必将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团场的团史纪念馆,通过观看纪念馆陈列的战争年代的物品以及图片,学生议论纷纷,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我感到那段历史已经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这种情感上的触动正是我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纷纷表达出自己对当今世界战争频发这一现象的认识,虽然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已经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一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提高,语言交际也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从而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新型学习方式下提高综合表达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及其应用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可以依托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最终实现从语文中感受生活的学习目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真正走进生活。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现象吗?然后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经过一至两个星期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展示。这样的活动关注了学生生活,也在他们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拉近了学生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2)创设符合学生审美趋向的故事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堂内外充分运用情境的导入和渗透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从而创设出符合他们审美趋向的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讲述生活,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情感,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无处不在,但生活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文章的内容。许多学生一到作文就抱怨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不出什么新意,关键是他们不善于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的过程我们姑且将此叫做“激活”的过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学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  鲁迅先生强调:“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因为世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期刊
“梦中的真,真中的梦”,这是一个充满着天真、活泼、阳光般的时代,但在这一个时代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灵魂工程师”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与关心。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正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实践新课标,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但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变 成谬误”。在领会新课标“平等对话”精神实质的时候,有些教师往往会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强调平等对话,抛弃必要的讲授和分析  新课标指出
期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不仅体现出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其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写作教学中注重从“积累,专项训练,讲评修改”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注重积累,在积累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教师大包大揽,如果放手把名著阅读全权交给学生,学生漫无目的,完成情况可想而知。在保障基础阅读时间的前提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是让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催化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我手画我心——让平面文字成立体形象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积极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下面我要谈的是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范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新课改实施后,许多老师都在尝试着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课文的教学以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情感为主,对文学常识的教学有所放松。我个人认为在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后加强学生文学常识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利用小故事,引导学生加强名著、名人的记忆。  我国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名人。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是
期刊
《雪》是作家鲁迅1925年完成的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 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一首动人的散文诗,又是一幅美妙的雪景图。这样一篇佳作应读出神韵,悟出深意,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讨论成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这篇课文,围绕重难点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两次有效的讨论。  讨论一: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让我们为江南雪的那份秀美而心动,为北方雪的那
期刊
作为老师的我总是“讥讽”学生的记叙文为“三无产品”。即:无经历叙述,无真情实感,无写作技法。这就是我所任教的农村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带领学生去阅读,从阅读中吸取营养,辅助学生记叙文写作。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越多越广,也就越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学生应从广泛阅读中学习如何积累素材、锤炼语言、模仿技法、注入情感,从而使自己的作文
期刊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而这“法”就是结合本班实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一、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我观摩过不少教学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总的感觉是许多教师是在尽情表演,表面热闹,实质无效。从教学手段来说,多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