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纳大干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中国风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和中国联系起来了,它是最中国的元素之一。
  这一微型青花杯壶组,由一壶四杯组成。明人陈继儒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陈继儒只说到“三人”就打住了。而“四人”刚刚好,是一个极限了,到“七八人”就是“施茶”了。
  壶是颇为常见的器型,为鼓腹,而在壶肩的部位有双耳,它们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之外,还很有实用性和开放性:既可在执壶冲瀹时起到防烫手的作用。又可在两耳间安装竹、木、藤制的提梁,使其变成提梁壶。壶身与杯身的图案并不繁复,只有几朵类似于笔画简约的、红芯蓝瓣的花,类似梅花,剩下的则是较多的留白,素雅而有君子之风。
  青花西域风
  陶瓷作为中国的特产,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中国,因而“中国”的英文单词与“陶瓷”单词一模一样。自唐代始,陶瓷就和丝绸一起从陆路和海路输往国外,尤其是输往西域一带的陶瓷,在器型与图案上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情。
  较之中式的传统茶器,为了满足加佐料调饮的需求,增加了一只砂糖罐,而且杯壶也都多了一只托盘。这种变化还体现在造型上,壶口与杯口呈花瓣形,就像一朵半开的郁金香,蕴藉温婉。壶耳与杯耳及壶颈、壶嘴的曲线则同壶身、杯身上的花草相呼应。婀娜多姿,又不失典雅端庄。托盘上,正中的花草图案与杯壶完全一致,盘沿一整圈是花叶连玫瑰英伦风。
  这三组富有英伦浪漫情调的迷你茶具摆件,若用“精美绝伦”这一词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它们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奢华侈丽的缩影,在每一件茶器身上都能触摸得到柔软的午后时光,而且还无微不至地洋溢着家的温馨。
  一张四角圆桌上,摆放着适合一人独饮的茶具与下午茶茶点,几朵粉红玫瑰灿烂开放在骨瓷茶壶、茶杯与餐碟上,壶钮、壶嘴、壶把、杯沿、碟沿都镶有一条绚丽的金边,高贵优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不仅如此,篮子中有几个烤得金黄金黄的面包和一瓶色泽妍丽的橘子果酱,其质地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感,令人一见其色就想尝其味。此外,在骨瓷杯旁边还有一只花型小碟,边上放着一把银勺,碟子正中置着一枚剥好的鸡蛋,而餐碟左边那把用于清理面包屑的毛刷则更能体现出主人缜密的心思与周到之处。
  摆在透明橱柜里的茶具种类更齐全。橱柜上镶有玻璃,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里面有三层木隔板,每层都码着不同的茶器。有常见的骨瓷杯、骨瓷壶、磁碟,还有插着鲜花的花瓶、几只或方或圆的瓷质茶叶罐、装着饼干的玻璃点心罐、茶匙、样茶盘等。颇有意思的是,最底层靠右处还有一组让中国人感到兴奋的功夫茶具:提梁壶、紫砂品茗杯、茶则等。可谓中西合壁。
  还有一组是双层杂物架,顶端是一块红白相间的遮尘布,上下两层摆满了饮、食、穿、用的物什,下午茶茶具和面包茶点位于正中最显眼的位置,蔬果、火腿、酒水、篮子甚至电话、针线、衣物、拖把则“分工明确”地摆在层架的他处,虽随意却毫不杂乱,充满人情味。
其他文献
石阡苔茶俗称苔子茶,是一种茶树品种名,又是茶叶产品名称。  石阡县产茶始于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茶之出》中写道:“……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黔茶给出的评价颇高,石阡茶自然亦在黔茶之列。石阡茶,历历千年,虽几经朝代演替与沿革,却始终是石阡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天的石阡苔茶获得了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三大名茶等称号,茶园面积达到了25万亩,涉茶农近4万余户。但是,石阡苔
期刊
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近年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给予他们高规模的礼遇。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但却是日本茶道闻名于世界,这让人感到尴尬和无限惋惜。“‘茶道’二字在中文与日文中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中日文化语境中却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如是说。茶文化研究学者们把中日“茶道”进行对比研究分
期刊
2011春季广州茶业博览会5月26日~30日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紫砂壶生产订单大增,价格同比增长30%~50%。而在收藏领域,紫砂壶这种“文玩雅器”更是在拍卖会上频频爆出惊人天价: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一把“提梁盘壶”竞以1150万元拍出。专家称,具有文化内涵和投资价值的紫砂壶已然跃居主流收藏领域。  无论在河坊街、陶瓷品市场、花鸟市场、收藏品
期刊
炭火明灭,茶在焙笼里透发出迷人的幽香。是火的曼舞,重新定义了茶的生命。无数焙笼慢炖出的茶香,在武夷山村舍的上空盘旋萦绕,古老的茶和万古不变的碧水丹山交织成了永恒。  岩茶不老的生命力来自它独特的魅力。一颗普普通通的茶籽,也许是不经意间落在了烂石沃壤中,很可能就此埋没腐烂乃至化作尘泥。但是,造化并没有选择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来终结一个稚嫩的生命,而是让它在山涧幽谷里萌发生长,直到被人发现,变成优雅的嗜
期刊
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
期刊
今年42岁的夏云峰“高调”地自称为“茶书大作家”。其实,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坐家”,他的工作室就是他家。除了晚上要到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去教书营生之外,每个白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看书、喝茶、研究、写作。  他家真不好找。虽处闹市区,小区却是依山而建,要走过一段挺长的斜坡才算真正到了他家楼下。这位美籍印第安人还挺细心,怕我们找不到路,还特意下楼给我们引路,一张嘴就是满口流利的中文。  他梳着大
期刊
1978年开始投入壶艺创作,与从事陶塑艺术的爱妻连宝猜在台北首创“陶源精舍”。陈秋吉如今已年近7旬,依然创作不懈,连宝猜更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陶艺名家。两人成立陶艺教室积极培育壶艺新秀,令人敬佩。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市场是宜兴壶的天下,陈秋吉却以创作台湾现代茶器为矢志,除了造型明显区别于紫砂或潮汕风格,早期作品也大多上釉,比宜兴标准壶略大,喜欢以竹藤做提梁。1983年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华
期刊
手工炒花  以四川雅安高山名优绿茶为茶胚。伏天新鲜茉莉花蕾为原料,采用手工炒花的加工工艺而成,既有绿茶的干香又有茉莉花的芳香,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品鉴报告  干茶:条索细长,卷曲翠绿,茶中现花,茶花相映。  茶汤: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花朵洁白,朵朵白花漂浮其上,犹如天降瑞雪,极具观赏性和美感。  滋味:香气清幽,既有茉莉的清香,又有绿茶的炒香,而不像传统花茶的花
期刊
12月11日,在“闽茶中国行”北京站主题目活动现场,林健展示了一款珍藏了20年的老白茶,并把它进行了现场竞买,从2万元开始起拍,经4轮的竞价,最终以4.8万元的价格成交,竞买所得将全额捐赠给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当林健亲手把茶递给获得者时,不无感慨地说:“它是我在1992年刚刚创业时亲手做的,一直珍存到今天,它见证了品品香20年来的风风雨雨!”  常有人这样说:做品牌就像养孩子。回首20载,品品
期刊
它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又有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又显现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这就是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对云南省建水县生产的细质陶器约定俗语成的称谓。这种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时到今日,真正能够熟知这种陶器制作的工匠亦不足百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是和这建水陶有缘,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我,却有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