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之谜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中故宫博物院奉命停止开放,使这座世界文化的瑰宝紫禁城受到了保护。197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故宫重新开放。处于“文革”时期重新开放对故宫应如何评价?这是一个迈不过去的门坎。为此,周恩来总理指示由郭沫若组织专人编写《故宫简介》。简介由故宫博物院组织人执笔,由郭沫若召集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专家学者进行审查,并经周总理阅后定稿。《故宫简介》内容的基本框架是:1.故宫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2.故宫是明清封建统治的中心;3.故宫是人民埋葬封建王朝的历史见证。回避了这座世界闻名的古建筑群的历史意义。
  《故宫简介》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些著名的历史学者心有余悸,对撰写这篇充满阶级斗争内容的文章,我想他们当时也是无可奈何的。
  《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直是我所关注的:“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革命农民在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发动了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京郊的一支农民军杀进了皇宫,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现在隆宗门匾额上还保存着一支当年他们射向阶级敌人的箭头,这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遗迹。”令人怀疑的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遗迹如何能保留至今?但这个问题在“文革”当时是不能置疑的。我只是从阅读有关史料如《啸亭杂录》等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直到1978年我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我遍访了单士元、朱家溍等有关专家,确认隆宗门匾额的箭头事既不见于史料文献的记载,也无确认为嘉庆年间遗存的实物铁证,只是传闻而已。其次从有关史料上分析,存留这个箭头更加可疑。这里不必广征博引,只略述史实经过如下:
  天理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起来的民间结社。主要活动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后来发展迅速,清宫内监也有入教的。教首林清、李文成密谋在河南滑县和京畿举事,林清妄想通过内监聚众攻进皇宫,乘嘉庆皇帝从避暑山庄返京驻跸丫髻山行宫之际,在内监策应下攻打东、西华门。进攻东华门的一支,由于与卖煤者争道,有人脱衣露刃,被门卫发现,迅速闭门,仅内监引十余人入内。有位当值官吏发现后,迅速关闭景运门,并向皇次子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报告,绵宁决定迅速关闭各宫宫门并调各王公大臣及护军入宫。这时西华门一支教民在内监策应下闯入宫城后,丛集于隆宗门外,门已合,遂由门外值房上高墙窥测大内,被绵宁以枪殪二人。后来大批官兵赶到,只有短刀的教民寡不敌众,终至被围剿消灭。嘉庆皇帝于事平后返宫,下罪己诏,认为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笔随泪洒!通喻知之”。他同时指责臣工“因循怠玩”是此大变原因。这次事变史称为“癸酉之变”。此事经过详见清昭琏《啸亭杂录》,阎崇年《清宫疑案正觧》也有详细的叙述。
  从癸酉之变的经过,我对隆宗门匾的箭头事有了以下疑问;
  一、从史料记载中知道,教民所用武器仅为短刀,并无弓箭。因为教民混进西华门是身怀刀刃,弓箭是不可能藏匿在身的。他们攻进宫城,各宫门均已关闭,他们也无可能从宫中获得其他武器。倒是大批官兵采用了火枪、弓箭等武器。教民既无弓箭,何来匾上箭头?
  二、清宫门禁制度极严格,发生此变,固有内监策引之故,被嘉庆皇帝斥责的门禁松弛当是主因。因此事后清理战斗遗迹,必然十分用心,怎能忽略匾额之箭?
  三、隆宗门是内廷通往外朝西侧的重要通道,人员往来频繁。特别是皇帝居住在隆宗门内养心殿,皇太后居住在隆宗门外的慈宁宫。皇帝每日去慈宁宫问安,必须经隆宗门。如果匾额上有箭头,将近百年能对此熟视无睹?
  四、自1813年至清朝覆亡,清宫历经大小维修多次,如果匾额上有箭头,怎能会保留不动?
  五、我曾观察过隆宗门匾上的箭头,发现它断损的箭杆略朝上,这说明箭是自上而下射中匾额的。然而隆宗门是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建筑。中辟三门,门在内柱处。除向下而上可以射中门上匾额外,自上而下及平射均无可能。现存的箭头是射中的吗?令人大惑不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定,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绝不是嘉庆年间癸酉之变所遗留。认为是当年“射向阶级敌人的箭头”,应当是个伪命题。
  然而隆宗门额上的箭头确实存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我在研究室工作时曾派人访问过古建工程队的老工人,据有的工人回忆,50年代初他们曾清理维修过隆宗门,那时门柱、门扉、门额上留有许多支箭,他们把这些箭都拔掉,清理干净。至于匾额上的箭头,他们回忆是,拔掉箭后匾额上箭孔较深,因而顺手挿上一个箭头,遮盖了箭孔。这也许是箭头位置自上而下的原因吧!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室书面报告了院领导,建议以后编写简介或导引时,不再提隆宗门匾上箭头之事。
  但是隆宗门匾上的箭头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的?至今未有确切结论。有人猜测是八国联军占领清宫时所留;有人反对此说,估计是民国时期故宫缺乏管理,以致蔓草丛生,垃圾成山,或有人射箭游玩所致。这些推测均无实据,所以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因为箭头后面已经没有了令人关注的故事。那个处处强调阶级斗争,以臆说代替历史,以虚构代替事实的年代已经远去了。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吴空先生的“故宫杂忆”系列文章下期预告:乾隆皇帝的佛装像)
其他文献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中,我成为了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留着短发,身穿白衬衫、黑裙子,我走进上海市外事办公室,踏上外事工作之路。在尼克松访华前,作为一个进入外事部门不久的“新兵”,我当时毫无外事经验,对世界格局和外交形势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70年代,我开始参与了一些中美交往的重大事件:1970年11月,我参加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上海的接待工作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
期刊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
期刊
读罢《世纪》2012年第4期曹明臣博士的《〈大公报〉中的蒋宋联姻》一文,以及该刊主编沈飞德先生在《编余琐谈》中提出的问题:“长期为我们丑化的蒋宋联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根据蒋介石日记和档案,对蒋宋婚姻的情形作一二描述。  蒋宋结缘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正如曹博士和沈主编在前述两文中指出的那样,当时许多报纸都追踪报道了两人联姻的经过及婚礼的盛况
期刊
1958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
期刊
建设党军是国民党改组的重要内容之一。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赴俄重要使命就是请莫斯科帮助筹建国民党的党军,最初设想由国民党选派忠于党、“忠于工人阶级”的人进苏联军校学习。然而苏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只可接纳 3-7个人,军事学校不过50人, 毕竟是杯水车薪,于是衍生出一个由莫斯科帮助国民党建立军校的主意。此后,双方就建立军校、校址等事进行了进一步商洽,筹备军校之事逐渐成形。1924年1月28日在国
期刊
汪观清,耕萃堂主,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年届八旬的汪观清曾从事连环画创作30余年,名重南北,其作品《红日》、《雷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斯巴达克》、《从奴隶到将军》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致力于国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情趣和个性,尤以画牛出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印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端阳前夕,湖南省文联一位关心我的老同志,突然送我一本2011年第3期《世纪》杂志,说这里报道了与周汉平同志有关的文章。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敏写的《我“投江自杀”掩护地下党》这篇文章。我惊喜不已,一连看了几遍,并复印了几份,分发给儿孙们传阅。随即我向编辑部打了多次电话,便于直接联系。  编辑同志费尽千辛万苦,把几十年前经历的真实故事圆满地报道出来了,我向你
期刊
达标,这个词儿现在还在用。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定下标准之后,就要执行,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叫“达标”。这好像没什么稀奇。但是,在一定的气氛下,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达标”,也可以闹出许多笑话。大标准的“达标”有大笑话,小标准的“达标”有小笑话,酿成的后果不同,但形成的原因无异。我所经历的当然是小标准“达标”闹出的小笑话,但因小见大,也可窥一时风气。  话说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为群众性体育活
期刊
1968年11月27日,我在原“罗瑞卿专案组”工作期间,因思想“右倾”而受批判后,被撵回原单位总政学习班。1969年1月6日,领导小组的一位成员找我谈话,他说:“在你来学习班前,吉林省革委会来人介绍吉林搞出一起1963年夏林彪在长春休养期间,林的驻地被安装窃听器的大案件。10天前,吉林省的‘申某(分管警卫工作的公安厅原副厅长)专案组’又来谈了该案的情况,说总政保卫部副处长李某(原军委办公厅军委警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