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有感染力的戏剧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他希望能通过这次会演,相互观摩,交流经验,为木偶戏、皮影戏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他并对前来访问演出的捷克斯洛伐克木偶剧团表示热烈欢迎。
  参加演出会的有福建、浙江、广东、湖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北、青海、黑龙江、四川12个省的木偶戏、皮影戏剧团,演员有一百八十多人,剧目除历史剧外,还有童话剧和现代剧。
  2011年6月,我正准备撰写《小木偶 大文化》的长篇论文,需要大量的资料,恰好虞哲光的外孙焦达送来他外公的日记,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于1906年的虞哲光,是我国著名木偶皮影戏专家,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1991年2月1日去世,2011年是他诞辰105周年,逝世20周年。我挑选了1955年4月的一段日记,写成此文来纪念他。
  湖南新皮影戏
  虞哲光住在北京东四旅馆,十分舒服。他在1955年4月5日的日记里写着:“晚上看湖南新皮影《龟与鹤》、《熊与钟》,在旅馆大厅演出,形式仿佛动画电影。描写鹤、猴动作栩栩如生。全剧无一句台词,全部靠音乐配合,动作生动传神真乃创新制作也。”在4月6日又记着:“湖南新皮影《龟与鹤》、《熊与钟》、《猴弟弟》创作了新形式的童话,类似动画片,形式生面别开。”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皮影队的前身,是1949年驻地军区政府组织艺人成立的洞庭湘剧工作团,由田汉领导,其中从事皮影戏的艺人列为第五队,叫皮影队。创作了一批剧目,其中就有《龟与鹤》、《熊与钟》等。
  《龟与鹤》的内容非常简单,白鹤与龟相争,白鹤自觉嘴利能飞,轻敌骄傲,终被乌龟咬死。可是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你瞧:白鹤傲然自得地站在乌龟背上,闭闭眼,伸伸腿,时而仰起脖子东张西望,时而低着头用它的长嘴喝水,而乌龟则伸缩着脑袋,紧张地呼吸着,偷偷地运动四腿想打主意逃跑。一系列的小动作,把白鹤和乌龟的神情生动地反映出来。
  如果你到幕后去看,会发现皮影是由三个人用五根操纵杆、六七根操纵线表演的。随着灯光的改革,造型艺术上也进行许多新的尝试,吸收漫画、年画和电影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使皮影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皮影队里有不少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比如有几十年舞台经验的谭德贵和吴菊生,擅长表演各种动物。吴菊生最拿手的是表演猴子,在《猴弟弟》中,能使猴自动上树、翻跟斗,活蹦乱跳,而谭德贵独到之处是表演飞禽。
  虞哲光对这些老艺人都非常尊敬,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表演艺术。1982年6月30日《新民晚报》2版上,发表他写的《历久不忘的皮影戏》,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回忆1955年4月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一次木偶皮影会演时,曾惊奇地看过湖南皮影。新寓言剧《鹤与龟》、《两朋友》,引起全场轰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四川大木脑壳
  1955年4月6日虞哲光日记中写道:“四川大木脑壳大与人等,每个木偶二人操纵,《斗牛宫》一剧人物自己可脱衣穿衣等特殊动作。”
  四川木偶从前在民间叫“木肘肘”、“木脑壳”。它的主要形式是杖头木偶,分为三支:最大的叫大木偶,高与人齐,特点是线条粗,动作大,长期活动于四川北部,又称川北大木偶;另一支为二木偶,与大木偶是嫡亲兄弟。它的头相、服饰及演唱方法,和大木偶一样,不过身体矮小一些,长约二尺五寸;另一支是体积最小的精木偶,长约一尺四寸。
  早在清初年间,川北大木偶流行于仪陇马鞍场一带,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仪陇大木偶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以一家人为主组成一个木偶戏班。早期的有“杨家班”,继之有“李家班”和“福祥班”,还有不见经传的“大圣班”、“义和班”等。1954年仪陇县政府以闻名川北的“福祥班”为基础,组建仪陇木偶剧团,那儿是朱德同志的家乡。1955年赴京参加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并在怀仁堂和使馆礼堂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
  以后,仪陇木偶剧团经常出国访问演出,为国争得荣誉,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看了大木偶后,在书中称它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为什么大木偶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仪陇大木偶,在造型和表演等方面始终保持和发展川北大木偶的艺术特色。木偶造型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结构合理。木偶身高1.4米左右,大而不笨,高而不呆,面部表情生动细腻,能动眼、耳、鼻、口。形体动作优美、干净、准确,伴之以丰富的特技表演,如吐烟、打火、点烛、解带、脱衣、穿衣、变脸、舞刀弄杖等。在视觉形象上,酷似真人,再加上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俗称“阴阳班”,更可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怪不得虞哲光在日记中对川北大木偶大加赞颂。
  漳州布袋木偶
  虞哲光在北京看了漳州布袋木偶戏后,在1955年4月6日日记中写道:“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蒋干盗书》、《雷万春打虎》等剧操纵活泼,表演入神,为大会生色不少。”
  当时操纵《蒋干盗书》和《雷万春打虎》的主要演员是杨胜和陈南田。说起这两位演员可了不得。
  杨胜家传四代都是弄木偶的,其父杨高金自创一派——福春派,又名北派。杨胜自幼随父学艺,10岁即跟班演助手,14岁升头手,即领班演员,被观众称为孩子头手。他与陈南田一起在1954年参加福建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获演员一等奖,同年,一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又一起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都被评为优秀演员。   陈南田13岁参加班社演出,不久即升为头手。14岁又拜郑福来为师,苦学苦练,逐渐成名。他演技纯熟,尤擅长表演古典剧中的大将大臣,台风俨然,有独到之修养。
  木偶与电影搭界,起源于1956年,那时上海美影厂拍摄了一部记录片,叫《中国木偶艺术》,其中有两个布袋木偶戏:《雷万春打虎》和《蒋干盗书》。原因就是虞哲光1955年看了他们的演出后,印象特别好,推荐给厂里的。虞与杨胜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杨胜拍摄了《掌中戏》。
  记得我读中学时,在电影《掌中戏》里,看到漳州木偶剧团演出的布袋木偶戏《雷万春打虎》、《大名府》等。当时的感觉是:我被震撼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看的木偶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后来从事木偶创作和研究的潜在因素。
  《雷万春打虎》的情节很简单,说的是钟景琪上京赴考,误投黑店,漏夜出逃,不料前遇猛虎,后有强盗,正在这时,雷万春见义勇为,打死老虎,杀死强盗,救出钟景琪。
  当时杨胜演出这个剧目时,一人操纵两个木偶:雷万春和虎。他把老虎的扑、掀、剪三招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同时把虎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凡是艺术精品,都是经过千百次的修改。有一次,杨胜随团在法国巴黎演出《雷万春打虎》时,演到雷万春第二次和老虎交锋,老虎正要反扑上去,没想到老虎一只脚卡在木偶台板的夹缝中,杨胜两手都在操纵木偶,没有多余的手来拉虎脚。这时杨胜一边示意助手帮忙,一边灵机一动,让雷万春和虎都在原地做了个微微喘气的动作。这本是缓兵之计,谁知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以后的演出中一直保留了这个动作。这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是一位优秀演员的可贵之处。
  后来,杨胜和陈南田演出的《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木偶与傀儡联欢节上,荣获一等表演奖金质奖章。
  1955年4月在北京木偶皮影戏会演上演出的《蒋干盗书》和《雷万春打虎》,后来一直成为漳州木偶剧团的保留节目。
  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
  在虞哲光差不多一周的日记中,多次写到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该剧团是根据中捷文化合作协定1955年执行计划来我国访问演出的。1955年5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接见了剧团团长伊里·斐利皮及夫人、副团长安娜·苏科娃,剧团秘书维捷拉夫·热克等人。
  虞哲光在1955年4月8日记道:“在新侨饭店听取捷克木偶戏专家非力皮同志报告捷克木偶戏。地位意义,作用要求——新社会主义,反映新生活,有生动愉快的例子,思想性格,英雄人物形象,木偶戏特用作品为剧本加上适合木偶所演的材料,保持古典作品的精神。导演是作者作画和传达者,应了解作者的思想和领会即作者明确作者目的性。捷克民间木偶剧团是家庭组织,工资比费用多,收入多支付少应缴付国税。”
  虞哲光日记中写的“非力皮”,即团长伊里·斐利皮。
  1954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木偶戏展览在北京展出后,到上海来展览时,虞哲光于1954年7月6日写过一文,题为《看捷克斯洛伐克木偶戏展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史和目前的状况等非常熟悉。
  捷克斯洛伐克木偶戏起源于17世纪,在奥匈帝国时代,曾禁止人民用祖国语言和文字,但散在民间的木偶戏仍然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来歌唱,传播祖国的文化。
  十八世纪中叶,民族觉醒者、杰出的艺人马捷·柯别茨基,用木偶戏作武器,讽刺当时的黑暗统治,表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木偶戏的奠基人。到十九世纪后半叶,一些艺术家也注意到木偶戏,如著名画家米珂拉斯·拉列斯等参加了木偶戏的艺术工作。近代木偶戏权威约瑟夫·斯库巴创造的兔父兔儿的名字“斯波捷伯和赫尔文涅克”命名的戏院已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专业戏院。在希特勒占领期间,斯库巴用木偶戏这一艺术武器对法西斯展开了不屈的战斗。可惜这位捷木偶戏艺术家于1957年1月8日在布拉格逝世,享年65岁。我国在1957年1月24日《光明日报》4版上,特地发了条消息。
  1955年是斐利皮第二次访问中国,1952年他曾随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来华,看过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屈原》和各种歌舞剧,回国后竟然做了50次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报告,令人惊叹!
  斐利皮说:“目前,我们国家的职业木偶剧团有11个,民间职业木偶剧团有21个,业余木偶剧团有两千多个。”“布拉格的音乐学院的5个系中有一个木偶系,这是世界上高等学校第一个有木偶系的学府。”
  这个大学的木偶系需要读4年,一、二年级学习木偶表演,三年级学习剧的片断,四年级分配到各剧团去实习。1956年虞哲光的好朋友吴村随北京中国木偶皮影剧团到捷克访问演出,参观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木偶系,回国后写了篇文章:《布拉格的木偶学府》,刊登在1957年11月26日《戏剧报》22期上。
  虞哲光在日记中还写到捷木偶剧团的工作情况,他说:“捷克的青年名家请作家写剧本,院子小,票价必须用国家津贴,每个演员每月要演20场。11个工作日有另外工资,每剧院要求有250-300次演出。文化部对每个剧团每年有四个多幕剧(,)每次演二小时。斯库巴剧团44个工作人员,每校每年须至木偶剧团观二次戏,演出后使学生对木偶戏有反映,通过木偶来教育儿童。”
  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副团长安娜·苏科娃于1955年4月15日谈了捷克文化部对木偶戏的关怀,虞哲光在当天日记中说:“1949年开始只有9个。全部由国家担负经费,不少人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立了戏院的五年计划,木偶题材创作是文学的一部分,戏剧收获节每年要举行ZnoJmo会演并创立木偶工场供给各剧团采用。”
  通过这次会演,检阅了木偶戏、皮影戏潜在的和正在成长的艺术力量,展示出木偶戏、皮影戏广阔的发展前途,引起文艺界、戏剧界的极大重视。而虞哲光1955年4月的日记是关于会演的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编剧,文中照片由焦达提供)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除去感受到雄伟壮丽的古建,举世闻名的珍宝文物外,故宫确实存在另一面,森严宫殿群使人肃穆,甚至还带有几分恐怖。实际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皇宫,长期与百姓隔绝,使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神秘面纱,故宫闹神闹鬼的传说层出不穷,游人也大多怀着窥秘的心理参观故宫。  我曾在办公室值过夜班,在院中站立,在昏暗的夜色中,在近十米高的城墙与高耸宫墙之间,望不到边的甬道空空荡荡,漆黑一片,孤身一人,
期刊
罗伯昭:慧眼识得女真钱  1937年10月底,我举家逃难,离开苏州,途中遭遇日寇进攻南京的先遣部队,亲人惨遭屠杀,殒命六七人之多。次年4月中旬回到苏州,其时苏城空空荡荡。1936年时,我还经常拜访住在大太平巷的大收藏家刘公鲁先生(清代苏淞太兵备道刘瑞芬之孙)并向他买得多件古董。逃难回来,刘公鲁未到不惑之年,因为孩子多且幼小,沒有出逃,竟已不在人世,不觉感叹战乱之中人生无常。进得刘府,刚坐下,其妻刘
期刊
关于1923年蒋介石的莫斯科之行已经有不少著述,本文旨在利用现有的档案材料,介绍蒋介石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访苏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就向往到俄国考察,一度被共产国际视为左派的蒋介石带着“了解俄共”的使命兴致勃勃地开始一系列访问苏联的活动,但在代表团将反映国民党军事计划的《代表团意见书》提交到共产国际后,近两个月时间杳无音讯,遭到冷处理。苏联对外蒙古问题所持的苏俄利益至上的立场一度让蒋介石大
期刊
最近我读到上海一份杂志发表的关于宋庆龄出生日期的文章,题目为:《不愿过生日的宋庆龄》。该文大致是考证了宋庆龄出生的月份和日期(目前公认其生日为1893年1月27日),但对宋庆龄出生的年代是肯定的,即1893年,与毛泽东同庚。作者在发表文章前曾咨询过我,我提供了原外交部长黄华夫人何理良对我说的一则轶事:50年代陪同宋庆龄参加亚太会议时,因宋庆龄身体不适,曾请医生看病。外国医生出于职业习惯,问她年龄。
期刊
我在《在秦城监狱管教工作岗位40年的记实片断》一文中写到:“文革初,在戚本禹操纵下,把在秦城关押的陈里宁作为‘反刘少奇英雄’抛了出来。”这件事是我亲历的,记录下来也许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有用。  陈里宁原是中共湖南省湘潭地委的秘书。1964年他因以给中央写信、撰写文章等方式批判刘少奇一案,由公安部一局(政保)逮捕押解北京,关进秦城监狱。在狱中我直接监管他,1965年秋我们将他送往北京安定医院住院。1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结果揭晓,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荣获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这是《世纪》第二次获此荣誉称号。据悉,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工作从2012 年10月开始启动,经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评选,共计445家期刊入选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世纪》杂志自1993年创刊以来,长期坚持“以史为鉴、存史资政”的办刊理念和“积累史料、
期刊
命中注定,我会认识苗子和郁风,但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等方式圆认识之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当大兵的我,是做梦也做不到的。  书信催生记忆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隔年的军队减员,向北大荒输送了一批流民和大批移民。“流民”是中央各部委及其下属部门划定的右派中的1327名,以及中央军委及其下属部门中划定右派中的97名①(其中有与我同单位的战友)。“移民”就是号称十万的全国各地的转业军官和部分士兵。
期刊
一场“文革”,在当时是作为正剧扮演的,据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何等义正词严。  但是,十年的“命”革下来,弄得疮痍满目,哀鸿遍野,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教育败坏,科技停滞,经济也弄到了崩溃的边沿。这样看,“文革”又是一场特大的悲剧。  然而,
期刊
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力主“和平建设”的发展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因此他对1917年苏俄革命的一系列政策持有异议不足为怪。但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寻求境外支持者的过程中,对俄国革命的胜利格外感兴趣,对联合俄国并取得后者援助抱以极大的期望,利用旅俄华工组建军队的“西北计划”顺势提出。 与此同时,1919年列宁手创的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利用南北两方的战争促进社会革命”,“西北计划”的设想一度成为孙中山
期刊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中,我成为了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留着短发,身穿白衬衫、黑裙子,我走进上海市外事办公室,踏上外事工作之路。在尼克松访华前,作为一个进入外事部门不久的“新兵”,我当时毫无外事经验,对世界格局和外交形势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70年代,我开始参与了一些中美交往的重大事件:1970年11月,我参加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上海的接待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