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蝇蛹 数蚊子 轰麻雀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性。“两种积极性”的办法,到建国以后,化为接二连三的群众运动。不论什么事,都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记得读初中时的“三反”“五反”,其一是“反贪污”。“贪污分子”名之曰“老虎”。我所在的北京汇文中学,校长名叫高凤山,现在已经重被称为优秀的教育家了,但当时硬说他是“老虎”,还是“大老虎”。“打虎”要有声势,除了“打虎队员”即骨干力量的“冲锋陷阵”,我们这些初中娃娃,也被组织起来,跟在校长后面大唱“贪污分子你睁开眼,两条道路由你挑:一条活路,一条死路,一条光明,一条黑暗。想想吧,随你走向那一条!”那样一弄,不但校长颜面扫地,而且不管最后如何定性,至少已经“轰轰烈烈”——群众发动起来了。最后,即便弄错了,挨整的也还要“正确对待群众”,怪不到领导头上。 “反浪费”也是如此。北京一些大屋顶的新建筑被指为浪费的典型。我们这些不懂什么建筑的娃娃,其实同这“大屋顶”并无干系,但也被动员起来哄哄。演个活报剧,唱的歌词好像是“我不吹,我不夸,我是个伟大的建筑家。人民有钱,我呀,我呀,我呀我呀我会花,哈哈”。
  那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不是梁思成先生的主张,那时年少,弄不清楚,但直到今天,看着留在三里河、景山后街的那几座楼,还是觉得这样的建筑虽不无可议之处,但毕竟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尝试,同当时北京古老的风韵也较为协调。及至把那些还想顾及民族风格的建筑家都搞臭了,此后北京乃至全国就都是火柴盒子式楼房的一统天下了。
  到发动“除四害”的时候,我已是大学生了。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增进健康,自然是好事,何况这是党中央的号召,岂能不坚决拥护,积极行动?老鼠有洞,麻雀会飞,苍蝇、蚊子虽不难打到,但时届早春,苍蝇蚊子都还少见。一成运动,就要声势,若是几天报不出惊人数字,岂不泄气?所以班级里大家商议,怎样才能立见成效。还是家在农村的同学有见识,说是苍蝇从幼虫到蝇蛆再变蛹,到天气再暖些才能羽化为蝇,但现在去挖蝇蛹可以把苍蝇消灭在成蝇之前。蛹在土里,不会动,一挖一个准儿。
  这一说,立即士气高涨,于是三五成群,利用课余、周末去打蝇蛹歼灭战了。但校园里都是现代的下水设施,很少有蝇蛹存身的地方。好在复旦地处五角场附近,现在虽已繁华一片,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却还是比较荒凉的地段,离得不远就有大片农田。农田附近都有粪坑,周围是蝇蛹藏身之所。那时政治热情高涨,虽是臭气熏得眼疼,还是不顾一切在坑边挖蛹,挖出的蝇蛹还用纸盒装好,以便回去上缴点验。这一来,效果立见,数字喜人,但不久就出了麻烦——有两位学兄得了传染性肝炎,后来知道叫“甲肝”。一查究竟,多半是挖蝇蛹后未能彻底冲洗消毒,以致病从口入。病者要隔离,这事就惊动了校方,于是下令不准再去挖蝇蛹。挖蛹之事就此暂停。这时,天气渐暖,蚊子已出来活动,便回师灭蚊。打蚊子大家很起劲,因为蚊子着实讨厌。不但吸血叮人,伤处瘙痒难耐,而且晚间温课之际在耳边嗡嗡营营,挥之不去,暂逸又返,弄得人心烦意乱。一则谜语道:“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死了你,流出了我的血。”颇肖拍蚊情状,噼啪之声,打得自己生疼。
  若只是打蚊子倒也罢了,但既是群众运动,自然就要有评比,看谁个消灭得多。要评比,就要有数量,总不能笼而统之,都说“消灭了大批蚊子”吧。有些地方灭鼠,要缴鼠尾,以证实灭鼠数量。蚊子体小,打死了也很难清点蚊尸,而且一间宿舍充其量也不过几只,不大会饕蚊成阵,即便清点战果,也不会令人“震撼”。但是既要争先,便会激发出各样巧招。那时复旦北面并没有什么围墙,只是一道铁丝网隔离了校区和校外。铁丝网外一片荒凉,一条臭水沟成了校外的“界河”。水沟两侧葭苇丛生,杂草簇长,杂草间大约因为有人行走,踏出了一条小土路来。每到傍晚,蚊子成群飞舞,像一团团青烟。我们吃过晚饭,就在脸盆里倒一点水,再擦上肥皂,到那小路上迎着蚊团一挥,便有几十只蚊子粘在盆上。连挥几回,总有百数。清点一过,便拿着脸盆去报告战绩,费时不多,战绩可观。起先,大家还认真,班干部有时还要复点。日子一长,就有点感到无聊。蚊子每天还在孳生,并未因捕杀而减少,而清点数字也着实麻烦。渐渐地,大家只是估摸着报个数字,而班干部也就报多少,写多少,反正也没人较真儿。日子再一长,又要围歼麻雀,数蚊子的事也就无疾而终。终于蚊子还是蚊子,每到夏天,扰人依旧。足见人要胜天,谈何容易!
  “除四害”中声势最为浩大的,还是围歼麻雀。上海围歼麻雀是怎样发动的,身处下层,不知高层的部署,但听到的传说却活灵活现:说是那年毛泽东驾临上海,住在锦江饭店。一日凭窗而望,一只苍蝇不识相,恰恰停在伟大领袖的手上。于是毛主席道:“上海还有苍蝇啊。”在旁的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赶紧检讨,说上海“除四害”还搞得不彻底。接下来就发出指令,“打一场围歼麻雀的人民战争”。这样的传闻是否确实,无从核对,只能聊备一说,以资谈助罢了。不过,这样的“人民战争”却绝非上海一处的发明,有记载称,北京在那年4月19日就出动了300万人灭雀;最近看到俞明先生的小说《姑苏烟云》,才知道同上海差不多的时间,苏州也曾倾城出动剿灭麻雀,办法同上海、北京是一样的。
  这种事大概只有中国能做。一声令下,学生不上课,干部不上班,工厂大动员,连里弄的大爷大妈都一下子扑到街头巷尾、城境郊区。手执锣鼓、脸盆,鞭炮、喇叭,还有短棍、长竿,上面都扎有红色布条或旗子,一队一队,好不威武雄壮。我的“阵地”就在学校附近,说得具体一点,复旦大学校门斜对面,现在高楼林立的所在,当初还是一片农田,我就站在农田中间的田埂上,拿着一根木棒,一只脸盆,任务是看到麻雀飞来就连喊带敲,不让它落脚。据说,麻雀不耐久飞,这样“到处不留爷”,就会因疲劳而坠落、死亡。偌大一个上海,要让麻雀无处落脚,真不知要动员多少人力。
  那天很热,带了一瓶水很快就喝完了,加上大声吆喝,真是咽如焦釜,精疲力竭。看到校门外有外文系一位女生,颈上挂一个饼干桶,左侧背着一个军用水壶,麻雀来了也不吆喝,只是用手轻轻将饼干桶敲敲,然后吃上一片饼干,喝上一口水,好不逍遥。起先很瞧不上这样的“资产阶级臭小姐”,及至自己口焦舌燥,有类虚脱,又不禁有点羡慕起来。
  好容易捱到鸣金收兵,如获大赦。回到宿舍,学友们有的说看到麻雀落地,我则未曾见到一只,大概都落到别处去了吧。
  后来的报道,记得大都在描绘领导的指挥,队伍的雄壮,士气的高涨,民众的赞扬,至于全国性剿灭麻雀的“人民战争”,总共消灭了多少麻雀,出动了多少人力,耗费了多少财力,多收了多少粮食,均未见报道,这大概也是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的原则吧。
  又后来,大概一年之后,听说动物学家认为,麻雀主要吃的是害虫,只在某些季节吃些草籽谷粒,得失相权,益大于害。于是麻雀也蒙皇恩大赦,成为益鸟,而先是臭虫,后是蟑螂,填充了“四害”的空缺。
  “除四害”原是利民之举,只是好事也要有科学的方法。经济是一门学问,一味迷信群众运动,动辄千百万人齐上阵,未必就会引出积极的后果。后来的大炼钢铁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最近我读到上海一份杂志发表的关于宋庆龄出生日期的文章,题目为:《不愿过生日的宋庆龄》。该文大致是考证了宋庆龄出生的月份和日期(目前公认其生日为1893年1月27日),但对宋庆龄出生的年代是肯定的,即1893年,与毛泽东同庚。作者在发表文章前曾咨询过我,我提供了原外交部长黄华夫人何理良对我说的一则轶事:50年代陪同宋庆龄参加亚太会议时,因宋庆龄身体不适,曾请医生看病。外国医生出于职业习惯,问她年龄。
期刊
我在《在秦城监狱管教工作岗位40年的记实片断》一文中写到:“文革初,在戚本禹操纵下,把在秦城关押的陈里宁作为‘反刘少奇英雄’抛了出来。”这件事是我亲历的,记录下来也许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有用。  陈里宁原是中共湖南省湘潭地委的秘书。1964年他因以给中央写信、撰写文章等方式批判刘少奇一案,由公安部一局(政保)逮捕押解北京,关进秦城监狱。在狱中我直接监管他,1965年秋我们将他送往北京安定医院住院。1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结果揭晓,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荣获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这是《世纪》第二次获此荣誉称号。据悉,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工作从2012 年10月开始启动,经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评选,共计445家期刊入选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世纪》杂志自1993年创刊以来,长期坚持“以史为鉴、存史资政”的办刊理念和“积累史料、
期刊
命中注定,我会认识苗子和郁风,但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等方式圆认识之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当大兵的我,是做梦也做不到的。  书信催生记忆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隔年的军队减员,向北大荒输送了一批流民和大批移民。“流民”是中央各部委及其下属部门划定的右派中的1327名,以及中央军委及其下属部门中划定右派中的97名①(其中有与我同单位的战友)。“移民”就是号称十万的全国各地的转业军官和部分士兵。
期刊
一场“文革”,在当时是作为正剧扮演的,据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何等义正词严。  但是,十年的“命”革下来,弄得疮痍满目,哀鸿遍野,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教育败坏,科技停滞,经济也弄到了崩溃的边沿。这样看,“文革”又是一场特大的悲剧。  然而,
期刊
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力主“和平建设”的发展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因此他对1917年苏俄革命的一系列政策持有异议不足为怪。但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寻求境外支持者的过程中,对俄国革命的胜利格外感兴趣,对联合俄国并取得后者援助抱以极大的期望,利用旅俄华工组建军队的“西北计划”顺势提出。 与此同时,1919年列宁手创的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利用南北两方的战争促进社会革命”,“西北计划”的设想一度成为孙中山
期刊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中,我成为了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留着短发,身穿白衬衫、黑裙子,我走进上海市外事办公室,踏上外事工作之路。在尼克松访华前,作为一个进入外事部门不久的“新兵”,我当时毫无外事经验,对世界格局和外交形势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70年代,我开始参与了一些中美交往的重大事件:1970年11月,我参加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上海的接待工作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
期刊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
期刊
读罢《世纪》2012年第4期曹明臣博士的《〈大公报〉中的蒋宋联姻》一文,以及该刊主编沈飞德先生在《编余琐谈》中提出的问题:“长期为我们丑化的蒋宋联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根据蒋介石日记和档案,对蒋宋婚姻的情形作一二描述。  蒋宋结缘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正如曹博士和沈主编在前述两文中指出的那样,当时许多报纸都追踪报道了两人联姻的经过及婚礼的盛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