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项措施促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等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7~28日,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会上,“技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热门关键词,与会代表们共同探讨、交流,分享经验和做法,亮点频现。
  
  云南
  三项措施促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以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云南省建成了5所技师学院,其中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等3所技师学院于2011年10月升格为副厅级单位;新建成了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云南技师学院和大理技师学院;同时,依托州市职教中心建设,新建成了建筑面积均在20万平米以上的技工院校5所(楚雄、玉溪、曲靖、普洱);在生源减少招生困难的情况下,云南省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连续五年平稳增长,2011年35所技工院校招生3.88万人,在校生规模9.7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全省技校职业技能培训近10万人。2011年技工院校毕业生2.63万人,就业率均在98%以上,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提升了全省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二是以技能竞赛活动促进选拔产生优秀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2011~2013年全省技能竞赛年活动”,实施“百千万”职业技能竞赛工程,即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不少于120个工种、1000场次、100万职工参加的技能竞赛活动。三是以表彰激励推动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云南省人社厅与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组织开展了两年一届的百名云南省拔尖农村乡土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已进行了4届表彰奖励了400名。昆明市还开展了名匠和名匠工作室建设工作,评出10名名匠,建立了10个名匠工作室。
  
  辽宁
  为技校亮起多盏绿灯
  辽宁省实施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工程。该项目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惠民工程,东软集团、中软集团、甲骨文公司等著名大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这一项目。2011年共有3039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软件、动漫、数控加工、汽车维护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并对这一培训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辽宁省出台推行了扶持技工学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实行技工学校办学许可证制度的通知》,从根本上解决了技工学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问题,为技工院校参与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等工作提供了条件;印发了《关于在技工院校实行派遣证制度的通知》,使技工院校毕业生与大中专毕业生享受同等派遣待遇,解决了技校毕业生因没有就业派遣报到手续难以办理定级、工资、户口等问题;同时坚持对全省招生技工院校的招生专业、学制等信息以政府名义定期公布,规范管理招生工作。
  
  福建
  突出特色 锐意创新
  目前,福建全省共有技工院校71所,2011年招生11.36万人,比2010年增长两倍多,在校生达到16.6万人 ,比2010年增长98%,其中全日制在学生10万人,非全日制6.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技工院校积极承担各类职业培训任务,2010年培训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同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在校生首次超过2万人。
  明确定位,多元办学显活力
  2011年,福建省确立了技工院校作为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要载体的功能定位: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政策中,规定由县级就业服务机构会同技工院校等有关单位按照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的要求,以项目培训的形式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劳动预备制培训政策中,规定由技工院校承担培训任务;在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中,规定以技工院校为主体承担培训任务;鼓励技工院校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非全日制教育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技工院校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在当前初、高中毕业生生源锐减的情况下,实施这些“将技校喂饱”的政策,促进技工院校真正做到“长短结合”,使技工院校能保持较充足的教育培训生源,并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焕发生机活力。
  围绕中心,服务企业促发展
  随着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技术工人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福建省在省经贸委确定的重点工业企业开展“送培训进企业”活动。主要内容是,企业与承训机构签订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协议,培训时间为全脱产3个月以内、半脱产6个月以内。培训结束经企业认可培训质量后,承训机构可以获得政府培训经费补助。在推行这项新政策中,确定由技工院校承担培训任务,使技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入企业。
  由于这项政策是推进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新办法,在组织实施中,特别注重培训质量,以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来衡量培训质量标准。2011年底组织全省问卷调查,企业对培训表示基本满意和很满意的达到100%。不少学校反映,承担紧缺技术工种培训任务后,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非常饱满,工作热情高涨,对推动校企更紧密的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更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锻炼教师队伍,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夯实基础,内涵发展下功夫
  一是注重推动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在争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国家项目支持的同时,争取省财政部门支持,实施产业技工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计划,三年投入专项资金7600万元,依托技工院校和企业建设21个产业技工培养基地,改善技工院校实训设施设备,有效推动校企合作,提升了技工院校培养能力。
  二是注重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制定闽台合作技工教育培训进修计划,引进台湾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进修培训,累计组织2600多位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全省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基本轮训一遍,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三是注重面向基层夯实工作基础。2011年,利用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发动乡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积极会同基层民政部门做好回乡报到的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的动员工作;深入企业做好在岗职工非全日制教育和岗位提升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工作做在基层,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拓展多元招生渠道,扩大招生规模。
  
  河南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全民技能振兴
  《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提出了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指导思想。2011年,河南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由省人社厅牵头,会同财政、教育、发改部门评审确定了一批年培训规模2万人示范性技工教育集团和职业教育集团、年培训规模1万人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年培训规模1万人以上民办短期培训示范基地、年培训规模1万人以上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等共59个项目。省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项目建设资金2.34亿元,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购置教学实训设备,将带动社会各类投入资金5.58亿元。省政府还安排转移支付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县(市、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县(市、区)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教学实训设备。
  与此同时,河南省抢抓机遇,推进全省技工院校发展。在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增强软实力。依托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对重点技工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试行双证“直通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百校千企”活动,全省110多所技工院校与省内外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其次,突出技工院校特色,增加吸引力。突出技工院校市场化和强化技能培养特色,引导技工院校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引厂入校”、“进厂办学”、“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等方式,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技工院校培养特色,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确定待遇,技工院校毕业生比照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
  
  广东
  瞄准企业需求 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近年来,广东省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为主线,立足现代产业发展,瞄准企业需求,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11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71.3万人,比上年底增长22.2%。
  注重选拔评价,着力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广东省按照“提升技能、培育人才、产业引领、服务企业”的原则,着力将技能竞赛打造成高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一是坚持与产业对接。围绕发展办竞赛,通过竞赛促发展,注重与产业的对接,充分发挥竞赛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功能,竞赛内容紧扣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紧贴企业生产实际。比如在2010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省级30个职业技能大赛工种不仅涉及优势传统产业,也有低碳和环保等适应现代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新项目,有些工种在所属行业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二是坚持高端引领与普及提高相结合。秉承通过竞赛最大限度地培养发现选拔人才这一目的,既注重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竞赛层次、技术规范逐步与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接轨,省级竞赛活 近年来,广东省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为主线,立足现代产业发展,瞄准企业需求,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11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71.3万人,比上年底增长22.2%。
  注重选拔评价,着力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广东省按照“提升技能、培育人才、产业引领、服务企业”的原则,着力将技能竞赛打造成高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一是坚持与产业对接。围绕发展办竞赛,通过竞赛促发展,注重与产业的对接,充分发挥竞赛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功能,竞赛内容紧扣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紧贴企业生产实际。比如在2010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省级30个职业技能大赛工种不仅涉及优势传统产业,也有低碳和环保等适应现代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新项目,有些工种在所属行业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二是坚持高端引领与普及提高相结合。秉承通过竞赛最大限度地培养发现选拔人才这一目的,既注重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竞赛层次、技术规范逐步与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接轨,省级竞赛活动普遍按高级工及以上竞赛标准开展,又注重引导劳动者普遍提高自身技能素质,按照“层层学起来,层层练起来,层层比起来”的思路,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全省争当岗位技术能手等活动,采取建立赛前培训选拔制度、在企业内层层培训选拔等方式,开展全民练兵、全民比武。2007年至2011年,全省共开展1.15万场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规模突破千万人次,不仅及时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还带动上千万劳动者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实现岗位成才。三是坚持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按照竞赛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相结合的思路,着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注重校企合作,着力推行校企双制育人评价模式
  紧紧围绕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推行校企双制,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招工招生计划、拟订编制实训实操方案、编制开发课程教材、选派组建教师队伍、协调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设置专业、搭建管理队伍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实现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从而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认可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在考核评价方面,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校企双方等多元化评价。例如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在与德国企业合作中,将按照德国工商行会标准和形式进行的考试作为开展企业内部评价的重要手段,学生除了要参加学校每学期正常规范的考试外,还要参加一次按照德国工商行会标准和形式进行的中间考试;毕业时,要按规定参加市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鉴定,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参加德国工商行会标准和形式的毕业考试。这两种考试通过后,才能毕业并被公司认可而进入公司工作。
  注重能力业绩,创新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突出能力和业绩,大力推进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目前全省有62万名职工通过企业评价成为高技能人才。一是改革评价原则。针对以往评价与使用脱节的情况,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实行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企业评价与社会化鉴定相结合、技能评价与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相结合、评价结果与工资待遇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改革评价指标。由以往通用技术和理论考核作为单一的考核指标,改革为主要通过核心能力评价、工作成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四个评价模块进行评价。三是改革组织方式。针对以往企业参与评价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班组和车间主管共同参与核心能力评价,企业技术专家和社会专家共同参与业绩评审、现场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人社部门派遣质量督导人员进行督导。
  
  重庆
  重引导,支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重庆不断创新政策,完善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达6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7%,其中企业高技能人才达56万人,占全市高技能人才的85%,占全市企业职工的11.2%。
  一是政府对企业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补助和奖励。企业培养1名技师或高级技师补助1000元,对全市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取证最多的前20家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奖励。去年出台的《重庆市高技能专家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市级技能专家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个层级的技能专家工作室,明确申报条件、评审程序、任务及日常管理制度,并分别配套补助15万元、10万元。考核评估获“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二是政府对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补助。企业与技工院校联合培养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的,每培养1名补助1000元。对于市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每输送一名高技能人才到企业就业给予1000元补贴,2011年共补贴700余万元。三是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市55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企业基地有28家,年均培养高技能人才万余人。四是组织实施一系列企业培养计划和活动。大力实施 “5年5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万名紧缺高级技师培养计划”、“300家重点企业技能提升活动”等,成规模组织企业职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年均培训人次超过10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工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深圳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把握高等技工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全面地提出“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三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当前高等技工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高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清晨,雨后校园里的读书声格外清脆,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此时正是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早自修时间,校长周金刚值完周,回到行政楼三楼的办公室,“学校就应该是这样,书声琅琅,充满文化气息。”  “经典文化”提升内涵  周金校长认为,在现代人才的培养中,学习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全面提升综合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新的规划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比较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突出了实用性、科学性并兼顾了趣味性,是目前比较好的教材,从而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使用好这一教材。  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但很多学生对它都很头疼,上课睡觉或看课外书是常有的事。很多学生坦言,他们不是不想学好英语,而是学好英语实在太难了,所以干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紧扣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岗位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就业后实现良性发展服务。  一、根据岗位需要,确立语文教学能力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广泛的迁移性。职业核心能
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今天,职业技术性人才的极大需求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适应社会需求,中职院校实训课时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文化课时不断缩减,使之日渐失掉了完成其原有教学目标的机会。加之中职学生本身存在文化课基础偏弱现象和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教学内容不受重视和授课对象的不配合造成受教困难与传教消极的恶性循环。所以创设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真正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文化课,让文化课为学生的专
电子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电子线路实验是电类和计算机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但是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实验课程的目标。由于电子线路实验处理的是模拟信号,通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达到同样的指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验时需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调试电路,因此有部分学
摘 要:《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五版上册)课本的一篇文章。本文主要讨论该课的教学目标设置问题,从实践经验出发分析课文,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对如此设置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心得 教学目标设置 整体把握  《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全文介绍牛顿上大学第一天的经历及这些经历对牛顿的一生产生的重大影响,重点是写两件事中牛顿的收获。笔者试讨论该课的教学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都是基础学科里的基础学科。语文者,小而言之,语言文字之谓也;中而言之,语言文章(写作)之谓也;大而言之,语言文学之谓也;恣肆而言之,语言文化之谓也。这既是“语文”的涵义,也是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识字、正音、辨语法;第二阶段,教写作;第三阶段,教文学赏析;第四阶段,在以上知识集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先进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辩证接触东西方各种文化,进而提高文化素养。用文
摘要:语文能力是人们最重要的一种交际能力,而口语的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谈谈在技校语文课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技校学生 口语锻炼 语文课  我国语言大师叶圣陶曾把语文定义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口语能力不
亚欧  首届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发出《青岛宣言》  首届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2011年1月12日在青岛闭幕,与会的23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了《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青岛宣言》。  《宣言》指出,各成员国政府应当重视行业企业参与,从而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并倡议,以定期举办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为基础,建立国家间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对话机制;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建议成立亚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