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袁盛勇新著《当代鲁迅现象研究》探讨何为“当代鲁迅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等问题,对鲁迅进行新的解读,打开鲁迅研究的新视角。作者通过史料整合、史事还原,最终回归研究对象本身,在肯定与反思中为我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关键词:当代;鲁迅现象;反思意识
鲁迅研究经历了百余年历史,当前研究鲁迅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由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鲁迅几经轮回已经失去其本真模样,研究鲁迅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活动,而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内涵。鲁迅研究从兴起到繁盛,延续到现在已经慢慢显示出一种疲态,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研究鲁迅能够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解读视角,能够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这是目前鲁迅研究界所期望的,而袁盛勇教授的《当代鲁迅现象研究》可以给我们新的启示。
《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由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藏青色的封面加上简洁而深邃的版式设计,给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庄严之感。而书中充满辩证色彩的精彩论述更加使人惊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本书的研究视角显得与众不同,他并不囿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敢于突破,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当代”和“鲁迅现象”两个方面。首先袁盛勇教授从时间方面进行界定,作者笔下的“当代”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当代时间概念,而是有其特定的时间范围,笼统来说就是“毛泽东时代”,时间起点一直追溯至延安时期,将延安时期的“鲁迅传统”作为当代“鲁迅现象”发生的开端,到文革结束,作为他“当代”时间的大致范畴,显示出作者的创新与大胆之处。他将“鲁迅现象”的发生,跟当时的文化建构问题相结合,探讨鲁迅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何种限度参与共和国27年文学、文化的建构,成为袁盛勇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之一,从他研究的逻辑起点及时间的节选可以看出作者学术眼光的独到之处,通过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探寻鲁迅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契机,打开了我们对鲁迅现象的形成进行反思的窗口。
延安时期,初步建立起新的“鲁迅传统”,鲁迅逐渐被纳入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之中,这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争取主动性的一个表现,从此“鲁迅”就不再是作为一个人的本体存在,近乎是一个神。而这一过程的形成暗含着意识形态的逻辑,袁盛勇教授通回归到鲁迅本身及其作品进行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中有所承续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而鲁迅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围绕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以贯之的传统,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对鲁迅进行多方位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鲁迅成为“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模范”,是共产主义的文化战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小兵”,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靠拢,而鲁迅方向也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党的理念成为文化建构的核心的时代,当时作为鲁迅曾经最亲近的人,许广平、冯雪峰等人也在意识形态化的潮流中主动或者被动的加剧了鲁迅的政治化进程。少有像袁盛勇教授这样辩证看待“鲁迅现象”问题,思考它存在的合理性与悖论性,从它存在的可然性与必然性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证,承认社会历史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鲁迅自身存在的缺陷。首先承认历史的必然性,然后进行反思,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但探究其深层原因,反思历史至少会让我们更好的观望未来,我觉得这是袁盛勇教授作为文化学者的使命使然。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精神、思想文化角度去理解和考察当时鲁迅接受与传播及其相关‘鲁迅现象’的形成,尤其是‘鲁迅’的符号化形成及其蕴含的本来”,袁盛勇教授在探究这个“本来”的过程中,在承认历史的客观因素之外,挖掘鲁迅本身及其文学和思想存在的缺陷,说明鲁迅被符号化的必然性,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大胆论证。例如从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方面出发,他具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主观战斗精神,同时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后期鲁迅的集体主义倾向和他极具革命性的思想,都成为对鲁迅意识形态化的有利条件。辩证思考和多方位解读,乃是该书最大特色之一。
综观全书,尽管研究并非尽善尽美,阅读时也会感到一丝遗憾,但是袁盛勇在《当代鲁迅现象研究》中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研究视角非常独特,在严谨的学术话语中又不乏优美的文学话语叙述,亮点诸多,是青年学子在未来学术研究中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和榜样。
参考文献:
[1]袁盛勇:《当代鲁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
[3]王富仁:《魯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袁盛勇:《“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5]袁盛勇:《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与政治》,《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6]袁盛勇:《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郭雪霞,女,藏族,1993年出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
关键词:当代;鲁迅现象;反思意识
鲁迅研究经历了百余年历史,当前研究鲁迅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由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鲁迅几经轮回已经失去其本真模样,研究鲁迅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活动,而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内涵。鲁迅研究从兴起到繁盛,延续到现在已经慢慢显示出一种疲态,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研究鲁迅能够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解读视角,能够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这是目前鲁迅研究界所期望的,而袁盛勇教授的《当代鲁迅现象研究》可以给我们新的启示。
《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由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藏青色的封面加上简洁而深邃的版式设计,给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庄严之感。而书中充满辩证色彩的精彩论述更加使人惊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本书的研究视角显得与众不同,他并不囿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敢于突破,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当代”和“鲁迅现象”两个方面。首先袁盛勇教授从时间方面进行界定,作者笔下的“当代”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当代时间概念,而是有其特定的时间范围,笼统来说就是“毛泽东时代”,时间起点一直追溯至延安时期,将延安时期的“鲁迅传统”作为当代“鲁迅现象”发生的开端,到文革结束,作为他“当代”时间的大致范畴,显示出作者的创新与大胆之处。他将“鲁迅现象”的发生,跟当时的文化建构问题相结合,探讨鲁迅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何种限度参与共和国27年文学、文化的建构,成为袁盛勇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之一,从他研究的逻辑起点及时间的节选可以看出作者学术眼光的独到之处,通过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探寻鲁迅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契机,打开了我们对鲁迅现象的形成进行反思的窗口。
延安时期,初步建立起新的“鲁迅传统”,鲁迅逐渐被纳入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之中,这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争取主动性的一个表现,从此“鲁迅”就不再是作为一个人的本体存在,近乎是一个神。而这一过程的形成暗含着意识形态的逻辑,袁盛勇教授通回归到鲁迅本身及其作品进行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中有所承续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而鲁迅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围绕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以贯之的传统,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对鲁迅进行多方位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鲁迅成为“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模范”,是共产主义的文化战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小兵”,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靠拢,而鲁迅方向也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党的理念成为文化建构的核心的时代,当时作为鲁迅曾经最亲近的人,许广平、冯雪峰等人也在意识形态化的潮流中主动或者被动的加剧了鲁迅的政治化进程。少有像袁盛勇教授这样辩证看待“鲁迅现象”问题,思考它存在的合理性与悖论性,从它存在的可然性与必然性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证,承认社会历史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鲁迅自身存在的缺陷。首先承认历史的必然性,然后进行反思,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但探究其深层原因,反思历史至少会让我们更好的观望未来,我觉得这是袁盛勇教授作为文化学者的使命使然。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精神、思想文化角度去理解和考察当时鲁迅接受与传播及其相关‘鲁迅现象’的形成,尤其是‘鲁迅’的符号化形成及其蕴含的本来”,袁盛勇教授在探究这个“本来”的过程中,在承认历史的客观因素之外,挖掘鲁迅本身及其文学和思想存在的缺陷,说明鲁迅被符号化的必然性,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大胆论证。例如从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方面出发,他具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主观战斗精神,同时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后期鲁迅的集体主义倾向和他极具革命性的思想,都成为对鲁迅意识形态化的有利条件。辩证思考和多方位解读,乃是该书最大特色之一。
综观全书,尽管研究并非尽善尽美,阅读时也会感到一丝遗憾,但是袁盛勇在《当代鲁迅现象研究》中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研究视角非常独特,在严谨的学术话语中又不乏优美的文学话语叙述,亮点诸多,是青年学子在未来学术研究中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和榜样。
参考文献:
[1]袁盛勇:《当代鲁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
[3]王富仁:《魯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袁盛勇:《“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5]袁盛勇:《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与政治》,《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6]袁盛勇:《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郭雪霞,女,藏族,1993年出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