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不知是从哪节观摩课开始,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老师类似的话:
请同学们写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数说一段话:
自己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大家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它的推导过程:
……
凡此种种,可见教者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儿童的包括喜好情感倾向在内的个性心理。教学组织中的指令对于学生个性心理格外尊重。应当说这是教学观的一种进步——从只见学科知识,不见儿童,到目中有儿童;从只注重共性,到强调张扬个性。但是,问题是数学学习中这种个性的尊重是否必要,是否恰当。
因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的研究对象不应当染上主观的色彩,比如学生要认识的各个数、各种平面图形,其实都是客观现实中可能有的数量和物体空间形态存在的反映。如果对于这些出现概率差不多的数与图形,着意区分出每个人主观喜欢与不喜欢,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一些客观对象在认知精力分配上的厚薄不一:也使认知主体易于形成不应有的认识空白,人为地造成局限性。难道对于不喜欢的数、图形、方法我们就可以不去接纳、研究、掌握和运用吗?更何况这种主观的“喜欢”多半就是一时、浅薄的东西,有时并不是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
至于有的解题方法,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初,对于如何加,各个学生可能会因为注意的重点、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智力操作的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会有某些不同,有的会在第一加数上接着数出第二加数;有的会取同数相加再找零,比如7 8,有的会算成7 7 1或8 8-1,乃至算成5 5 2 3:有的也可能凑十。甚至还有个别的会停留于扳手指算等等。
但是,多样化的方法之间,肯定有着优劣之分。其实学生试加计算中的这些差异,虽有能够解决问题、昭示个性差异的意义,但决无认知推广的价值;只应得到认可,不应受到鼓励。学生学习中的尝试可塑性很大,并非就已定型,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盲目的成分多于自觉意识的成分,有时可能就是赶巧“瞎猫遇上了死老鼠”。如果此时受到教者非但认可而且鼓励,那么他就会满足于教者的鼓励,将此种过程性思维产品,当作终结性成就努力加以固化,不再对教材和教师所倡导的方法注意吸纳。教者的一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之说,反成禁锢学生接纳新方法的祸苗,这种现象在小学低、中年级我们难道少见吗?
着意于倡导儿童“自己喜欢的”的数学教学现象的流行,一方面源于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儿童的教学新理念,另一方面源于小学语文课堂高频率出现的“用你所喜欢的读法(语调)来读一读这段课文”等,其实这是东施效颦。语文是人文学科,对于同一个学习内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数学学科教学不应当硬性迁移这种人文色彩,对于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还是慎用“你所喜欢的……”这一句式为妙!
请同学们写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数说一段话:
自己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大家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它的推导过程:
……
凡此种种,可见教者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儿童的包括喜好情感倾向在内的个性心理。教学组织中的指令对于学生个性心理格外尊重。应当说这是教学观的一种进步——从只见学科知识,不见儿童,到目中有儿童;从只注重共性,到强调张扬个性。但是,问题是数学学习中这种个性的尊重是否必要,是否恰当。
因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的研究对象不应当染上主观的色彩,比如学生要认识的各个数、各种平面图形,其实都是客观现实中可能有的数量和物体空间形态存在的反映。如果对于这些出现概率差不多的数与图形,着意区分出每个人主观喜欢与不喜欢,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一些客观对象在认知精力分配上的厚薄不一:也使认知主体易于形成不应有的认识空白,人为地造成局限性。难道对于不喜欢的数、图形、方法我们就可以不去接纳、研究、掌握和运用吗?更何况这种主观的“喜欢”多半就是一时、浅薄的东西,有时并不是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
至于有的解题方法,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初,对于如何加,各个学生可能会因为注意的重点、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智力操作的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会有某些不同,有的会在第一加数上接着数出第二加数;有的会取同数相加再找零,比如7 8,有的会算成7 7 1或8 8-1,乃至算成5 5 2 3:有的也可能凑十。甚至还有个别的会停留于扳手指算等等。
但是,多样化的方法之间,肯定有着优劣之分。其实学生试加计算中的这些差异,虽有能够解决问题、昭示个性差异的意义,但决无认知推广的价值;只应得到认可,不应受到鼓励。学生学习中的尝试可塑性很大,并非就已定型,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盲目的成分多于自觉意识的成分,有时可能就是赶巧“瞎猫遇上了死老鼠”。如果此时受到教者非但认可而且鼓励,那么他就会满足于教者的鼓励,将此种过程性思维产品,当作终结性成就努力加以固化,不再对教材和教师所倡导的方法注意吸纳。教者的一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之说,反成禁锢学生接纳新方法的祸苗,这种现象在小学低、中年级我们难道少见吗?
着意于倡导儿童“自己喜欢的”的数学教学现象的流行,一方面源于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儿童的教学新理念,另一方面源于小学语文课堂高频率出现的“用你所喜欢的读法(语调)来读一读这段课文”等,其实这是东施效颦。语文是人文学科,对于同一个学习内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数学学科教学不应当硬性迁移这种人文色彩,对于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还是慎用“你所喜欢的……”这一句式为妙!